為什麼明朝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而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只能排第二?

菩薩我想對你說


劉伯溫是一個被過度解讀和神化的歷史人物。

劉伯溫是在至正二十年才被朱元璋請到應天的。這一年,朱元璋已經是一方勢力,是為吳王,在南方,他只剩下張士誠、陳友諒兩個敵人。

然而在此之前,十幾年時間裡,朱元璋的人生,一共有兩次很大的轉折點。

朱元璋在當和尚到處化緣的日子裡,過得很苦逼,畢竟天下大亂,老百姓都很窮,哪裡有錢給和尚,所以他當和尚也沒能避免餓肚子的窘迫,直到他的發小湯和寫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這才改變了他人生的命運。

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義軍之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以他為心腹,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然而,濠州城內有五個紅巾軍的元帥,郭子興一派與孫德崖為首的一派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朱元璋見此,便在至正十三年離開了濠州,回鄉幕兵,這時候,他的小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加入了他的隊伍。這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基本盤。

帶著700人回到濠州後,郭子興很高興,但沒有什麼卵用,因為濠州城內的這些人半年都不出城作戰,於是老朱挑選了徐達、湯和等二十四個心腹離開濠州一路南下,不斷擴充兵力,準備南下滁州。

在前往滁州的路上,遇到了定遠名人李善長,在這裡,是朱元璋的隊伍發生極大變化的開始,可以這樣說,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好像蕭何之於劉邦。蕭何後來是漢初功臣之首,這也是為什麼後拉朱元璋把李善長定位開國六公爵之首的原因。因為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有了第一個根據地,並且李善長也擅長出謀劃策,參與朱元璋重大事務的決策,同時把後勤管得井井有條,打仗說到底打的還是錢糧,正是因為有了李善長,所以朱元璋的軍隊才能急速擴張,並且一直都跟隨朱元璋而沒有散掉。

另外,李善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為朱元璋考察前來投靠的將領和人才,協助朱元璋治軍,正是因為有了李善長,朱元璋後來才能順利攻克應天,成為一方諸侯。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魏國公徐達、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這六個人,都是最初跟隨朱元璋裡面最優秀的六個人,同時,這六個人在朱元璋佔據南京後,隨著朱元璋幕府人才的不斷擴充,他們其實算作一個核心集團,也就是淮泗集團,而後來的劉伯溫、宋濂等人,算是江浙集團。淮泗集團一直都是明朝初年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也是最強的一支,從行政到啊啊軍事、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則是,這些人跟朱元璋是同鄉,都是安徽老鄉,二則是這些人是最早追隨朱元璋的,沒有他們,朱元璋不可能成為後來的吳王、大明的皇帝。

劉伯溫在明朝的活躍時間其實並不長,從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徵辟、到洪武九年病逝,他為朱元璋服務了15年,而這十五年裡,他的貢獻主要是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北上伐元,以及完善大明朝建立之後的制度以及律法,功勞很大,但並不是朱元璋的核心班底。畢竟他來的時候,朱元璋麾下的重要位置都被瓜分殆盡了,所以說來得太晚,也只能論資排輩,何況朱元璋賬下人才確實很多。比如那位建議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明朝開國後,爵位都沒有撈到一個。


坍塌的歷史觀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後(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勞大小封了開國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別如下(排名分先後):

六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湯和,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興,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楨,南雄侯趙席,德慶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營陽侯楊璟,蘄春侯康鐸,永嘉侯朱亮祖,潁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侯黃彬,宣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十一伯爵——誠意伯劉基(劉伯溫),東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廣洋,天水郡伯趙天麟,隴西郡伯牛海龍,安定郡伯程國勝,太原郡伯王咬住,縉雲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孫虎,譙郡伯戴德。

看到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覺刷新了三觀?人們印象中劉伯溫應該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應該是比肩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地位,為什麼封賞的時候僅僅排在第三十五位,還是個伯爵呢?

首先我們說說劉伯溫為什麼不是國公也不是侯爵。

1、時間短

劉伯溫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徵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跟隨朱元璋僅僅十餘年。

2、資歷低

說這個肯定有人不同意,劉伯溫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怎麼能說他資歷低呢?

我們看一下劉伯溫投靠朱元璋的時間,上面說了,劉伯溫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請加入起義軍的。這之前,朱元璋已經攻下集慶府,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手中已經掌握了十萬精兵,足以爭霸天下,劉伯溫的加入只能說是錦上添花。後來朱元璋論功行賞的時候,劉伯溫之前的公侯幾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隊伍之前的這些人。

有人說劉伯溫屬於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有衝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團壓制浙東集團。這種說法十分牽強。

這兩個所謂的集團並不明顯,即使真的存在的話,作為皇帝的朱元璋應該也是搞平衡戰略,就像影視劇《康熙王朝》裡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額圖的黨爭來互相牽制,怎麼會扶持一方打擊一方呢?朱元璋眼裡,區別群臣遠近的主要是出身和歸附時間,最核心的成員就是早期紅巾軍時期與朱元璋一同起義的將領。

說到這裡,就提到了劉伯溫爵位低的另一個原因。

3、職位關係

我們看朱元璋的分封會發現:在所有公侯裡面,只有李善長一個文官,其餘都是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將軍。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劉伯溫只是個伯爵的原因。

劉伯溫和李善長肯定是沒有可比性的。李善長是最早期主動投靠朱元璋的,屬於創業股東之一,併為朱元璋設計了總的戰略方針。在朱元璋開疆擴土的過程中,李善長就像漢初的蕭何一樣,主持著後勤工作,為朱元璋提供了極大的保證。可以說李善長封公爵實至名歸。

作為後期被邀請的劉伯溫是謀臣出身,這在朱元璋眼裡肯定是沒有衝鋒陷陣的大將重要的,劉伯溫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經很不錯了。

4、出身

劉伯溫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進士,數次出仕為官。也就是說在劉伯溫眼裡,元朝並不是不可救藥的,這在朱元璋眼裡減分不少。

其實不僅僅劉伯溫的爵位不高,在封賞了劉伯溫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賜劉伯溫告老還鄉了。之後劉伯溫在政治上就沒有了什麼作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離世。


別酒流年


我可以斷言,徐達和劉伯溫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忌憚的兩個人。徐達的領軍能力,堪稱天下第一,沒有他打不贏的勝仗。劉伯溫號稱諸葛在世,智謀天下無雙,就連聰明絕頂的朱元璋,都會自嘆不如。<strong>

建立大明以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徐達的呢?

徐達無疑是大明王朝建國的第一功臣,不管是平定陳友諒、張士誠,還是北伐蒙元,徐達都是軍事上的第一統帥。可以說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一多半都是徐達打下來的。

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明史》

所以他被評為開國六公中的第一位應該是穩的,可是結果出來以後,所有人都懵了。李善長居然排名第一,而戰功卓著的徐達卻屈居第二。倒不是說徐達心裡會有怨言,只是所有人都看得十分明白,李善長哪一點能夠跟徐達相提並論呢?

其實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李善長是文職,是負責大軍後勤的重要人員,自然是功勞不小,可是跟徐達比起來其實還差了很多。朱元璋之所以將李善長提拔為第一,就是為了打壓徐達。

太平的宰相比太平的將軍要重要的多。

在朱元璋的概念當中,現在已經建立了大明王朝,基本上也沒有仗要打了。治理國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當年那些帶兵打仗的武將,都可以退役回家享福了。徐達排名第二就是給這些人一個警醒,李善長這樣的文官,在這個時候要比武將重要的多。

而且武將在太平時期,極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必須要打壓這些武將。至於李善長這樣的文臣,在朱元璋看來並沒有多少威脅,提拔起來便可以為己所用。

當年漢高帝劉邦在建立大漢朝後,也將管理後勤的蕭何封為功勞第一,那戰功卓著的韓信自然也是不服氣,其實劉邦和朱元璋這麼做是一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提拔善於治理國家的文臣,轉移集團重心。

劉伯溫在朱元璋集團充當運籌帷幄的作用,相當於曹操的荀彧。

劉伯溫是真的不簡單,他加入朱元璋集團以後,幫助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勢,使得朱元璋終於認清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他告訴朱元璋,張士誠不過是守成之君,不足為慮。可是陳友諒卻是心腹大患,必須要先解決陳友諒回過頭來再對付張士誠就方便得多了。

而且在很多人都奉勸朱元璋投降陳友諒的時候,劉伯溫站了出來充當了魯肅的作用,他告訴朱元璋,但凡說要投降的人,都可以殺掉,陳友諒雖然兵勢浩大,可是已經是驕兵,只要朱元璋這邊沉住氣,一定可以戰勝陳友諒。

正是憑藉劉伯溫的分析,朱元璋才堅定了跟陳友諒決戰的信心。所以沒有劉伯溫的話,朱元璋是不可能一統天下的。

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對待劉伯溫的呢?

既然朱元璋要提拔文臣,劉伯溫當是文臣中最聰明的一個,自然應該受到重用。可是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給劉伯溫的爵位居然是伯爵,封伯爵的都是次一等將官包括朱元璋侄子輩分的人該有的封賞,而老朱偏偏給了劉伯溫這麼一個爵位。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明史》

而且李善長成為了宰相以後,劉伯溫不過是一個御史中丞。為什麼朱元璋要給劉伯溫這麼大的羞辱呢?其實朱元璋雖然愛惜劉伯溫的才華,骨子裡卻十分反感劉伯溫這種人。

劉伯溫是元朝的進士,是非常有學問的人。因為厭倦了元朝腐敗的官場,所以才辭官回家,由此可以看得出,劉伯溫的性格是比較耿直的,他不喜歡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霸道的人,他才不管你願不願意,而且朱元璋沒讀過書,跟劉伯溫比起來就是文盲級別,所以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打心眼裡是瞧不起他的,他自然也不會讓劉伯溫多好過。



劉伯溫的爵位看似是打壓,其實也是一種保護措施。

在老朱眼裡,劉伯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不希望劉伯溫摻和到李善長那一幫人的事情當中去。淮西黨羽眾多,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一黨的人,所以他更加知道,剿滅淮西黨才能讓大明江山太平下來。

然而這幫人都是開國元勳,不能立刻就動刀子,只能讓劉伯溫遠離這幫人,打壓劉伯溫,其實是為了讓淮西集團更加猖狂。劉伯溫完全可以跟他們較量,但這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想要徹底剿滅淮西集團,所以必須要讓劉伯溫失去跟他們較量的實力。

可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劉伯溫居然會被淮西集團給害死。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說朱元璋害死了劉伯溫,不過我更傾向於是李善長集團害死了劉伯溫。正是因為劉伯溫被害死這件事,徹底觸怒了朱元璋,最終朱元璋出手,將淮西集團徹底顛覆。

總結:徐達功高蓋主,劉伯溫聰慧絕倫,這都是朱元璋所忌憚的。

劉伯溫和徐達一文一武,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文臣武將,可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被朱元璋所忌憚。他們兩個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一旦脫離了朱元璋的控制,將來會不會對大明王朝有所影響,這是老朱心裡沒底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朱自私地打壓了這兩位開國元勳,就是為了保證朱明王朝能夠平安長久。甚至到後來劉伯溫被胡惟庸所害、徐達吃燒鵝病發,據說跟朱元璋都脫不了干係,這是朱元璋的自保之道。


江湖小曉生


老羅認為這是帝王的一種權術,在歷史上總是不乏有功臣或者權臣“恃權自傲”甚至改朝換代的可能。身為帝王為了防止這類事情發生,於是給功臣或權臣樹立一個對手、一種制衡,不想讓一家獨大,以免超出控制。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在民間野史中,相傳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了江山,他還通陰陽,甚至懂得道術。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賞六公、十八侯,二十八伯。劉伯溫只封了個伯,位居功臣三十六位“誠意伯”,並且當時同被封為伯爵的汪廣洋,俸祿360石,而劉伯溫卻只有240石,可想劉伯溫在朱元璋心裡的地位如何了。

至於劉伯溫為何不能位列六公,老羅認為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猜測,劉伯溫雖才華蓋世,胸有韜略,卻不是政治家。如果他專注於學問,成就必定會不遜於任何一代宗師。但他是性情中人,決不會為逃避亂世紛爭,躲起來一門心思做個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誠,性格正直剛烈,嫉惡如仇,天下太平之後,也根本不適合混跡於官場。

再就是朱元璋的部下,主要是淮西老鄉群體和朱元璋的親戚子弟群體。劉伯溫和二者都不相干,被邊緣化也正常。加上即帝位後的朱元璋,心態開始發生變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所有帝王的一貫思維,只不過在朱元璋那兒更變本加厲,更刻薄寡情。

第二種猜測,劉伯溫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並沒有什麼道術。在功勳方面,劉伯溫的功勞其實並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沒有官銜。至於說劉伯溫制定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大計,也是牽強的,例如鄱陽湖一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說劉伯溫真的料事如神,他會令朱元璋遇到這麼大的險境麼?

那麼,為什麼劉伯溫在歷史上會那麼出名呢?我認為這是出於朱元璋的一種政治需要。 眾所周知,朱元璋做過放牛娃、乞丐、和尚,出身卑微,直到稱帝后也一直對此耿耿於懷,為了讓他顯得是順承天意的真龍天子,朱元璋曾經大量編造個人神話,比如,他曾自稱自己受道教天神指點,受贈“絳衣、冠履、寶劍”等神物,理當得天下。

在這些神話故事中,劉伯溫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為劉伯溫懂得讖緯之學,可以經常編造出一些所謂的“天象”來證明朱元璋是受命於天,因此朱元璋也就樂得在詔書中刻意突出劉伯溫的“神蹟”,其實這與其說是劉伯溫的功勞,不如說是朱元璋利用劉伯溫而對天下實施的一種障眼法,劉伯溫也因此得以被樹為了朱元璋開國功臣中的代表人物。

而帝業一成,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劉伯溫這種角色了。劉伯溫作為一名棄子,對朱元璋已失去了作用,自然得不到很高的官位和俸祿。


徐達是明太祖朱元璋兒時的玩伴,在削平割據群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皇朝的戰爭中,徐達長期擔任最高軍事統帥,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為朱元璋開創明皇朝立下了蓋世之功,被譽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

徐達還救過朱元璋的命:朱元璋收留因部隊缺糧來求助的孫德崖。郭子興則因過去與孫德崖有矛盾,知道這一消息後很生氣,親自從滁州趕來和州,捉住了孫德崖扣在城裡。孫德崖部下誤以為這是朱元璋策劃的陰謀,便把他五花大綁,並揚言要殺掉朱元璋為其主帥報仇。徐達在城裡聽說朱元璋被孫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請求替代朱元璋作為人質,後經多方調解,孫、朱都被對方釋放,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捨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稱讚,兩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但為什麼當時功勞蓋世的徐達只能位列第二,老羅認為

其一,朱元璋猜忌心太重,害怕出現宋太祖“陳橋兵變”這類功臣奪權事件。

其二,徐達的功勞太大,古語說:功高者不賞。儘管徐達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對他的懷疑和猜忌。

覺得回答不錯的朋友請轉發,點個關注,謝謝!


御史老羅


無論是劉伯溫還是徐達,他們的老闆都是朱元璋,這個出身低微的草根天子,是中國歷史上特別的存在,他們倆的際遇,全看朱元璋。

我們先來看劉伯溫:

在民間的流傳中,劉伯溫是和諸葛亮一樣的半仙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但在歷史上的境遇,劉伯溫可沒有達到諸葛亮的水平,蜀漢雖然偏居一隅,但諸葛亮可是託孤之臣,在蜀漢前期可謂是乾綱獨斷。

而劉伯溫呢?在開國封賞中,只得到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連侯爵都沒得到,更別提公爵了,為何?我個人覺得有三點:

1、資歷較淺。劉伯溫大約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這時的朱元璋已經有了根據地,且有一定勢力,大約8年後就登基稱帝了,也就是劉伯溫沒趕上朱元璋事業的草創時期,畢竟革命嘛,也講究個先來後到吧。

2、帝王心術。劉伯溫自從進入朱元璋的政府後,確實立了不少功勞,但還達不到諸葛亮那種力挽狂瀾的功績,而且劉伯溫是元朝進士出身,比較驕傲,遇到朱元璋這種領導,他展現了才華,但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壓制。誠意伯中“誠意”二字就是對朱元璋第一次請其出山而未應的一種表態,有點挖苦的意味。

3、黨派爭鬥。朱元璋的原始班底都是他的老鄉,他封賞的公侯多數來自這些人,這就是歷史上說的“淮西派”,而劉伯溫確是另一派——“浙東派”的領袖,這就是明初黨爭的由來,劉伯溫雖然爵位不高,但官至御史中丞,是言官的老大,掌握話語權。朱元璋當然是比較偏向淮西派的,但對於黨爭他是樂見其成:你們都斗的你死我活了,我就來收拾殘局。打壓浙東派,他們才能更有鬥志。

再看徐達:

徐達為大明江山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武將的第一。但在封賞的時候,只列第二,官位上也是右丞相,都被李善長壓了一頭,這是為何?

1、沽名釣譽。說的是朱元璋的沽名釣譽。朱元璋的偶像是同為草根出身的劉邦,劉邦的第一功臣是誰?漢初三傑第一的蕭何,而蕭何所做的工作基本和李善長差不多,都是負責後勤保障和管理,都是文職並以武功封爵的,所以朱元璋把第一給了李善長。

2、重文輕武。打江山靠武將,坐江山要靠文官。朱元璋很明白這個道理,開國的封爵中多數都是武將,這幾個文官就顯得很重要了,畢竟有能力出將入相的人在歷史上也是鳳毛麟角,徐達就委屈一下吧,不過可惜的是李善長沒有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令人惋惜的是,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死(《明史》說法),這其中朱元璋是要負責任的,當時的劉伯溫已無威脅。而徐達的死因野史中也各有說法,但都說是朱元璋害的,這一點我是不信的,以朱元璋的狠辣,殺人不需要這麼麻煩。


黑水布衣


要說為何明朝的開國六公爵中沒有劉伯溫,而徐達卻只能排第二,其實主要與他們立下的功勞有關。

先說一下劉伯溫立下的功勞。

劉伯溫

劉伯溫曾是元朝時期的進士,後來因為不想和那些貪汙腐敗之輩同流合汙,因此選擇辭官回鄉。朱元璋起兵後,聽聞劉伯溫很有才學,於是將他請來做自己的謀士。

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謀略家,他曾經多次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參與制定剿滅元朝的計劃。

制定王霸之業

在郭子興死後,劉伯溫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而自立,這可以說是朱元璋霸業的開始。

朱元璋自立門戶之後,此時的朱元璋實力並不是很強,他的地盤東邊是張士誠,西邊是陳友諒,這兩人都對他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伯溫對朱元璋說到: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劉伯溫的計策可以說為朱元璋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謀劃策,大破陳友諒

雖然劉伯溫建議朱元璋先攻陳友諒,但陳友諒實力雄厚,在之後兩人的爭鬥中,陳友諒曾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朱元璋,結果嚇得朱元璋手下的一些謀士紛紛勸說他投降。

而朱元璋此時心中也感到有些惶恐,就在這樣萬分危急的時刻,劉伯溫看出了朱元璋內心中的恐懼。

於是劉伯溫說到:說要投降的,都可以直接處斬,現在陳友諒率領大軍來襲,表面上連戰連勝,實際上他已經自大自滿,只需要將他引誘到我軍腹地,一戰就可以擊潰陳友諒。

之後劉伯溫制定好計策,先派人假裝投降,將陳友諒的大軍引入埋伏圈,一舉擊潰了陳友諒的主力,最後陳友諒倉皇逃竄。

後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而劉伯溫被封伯爵,他的功勞相比李善長和徐達還差一些,自然無法獲得國公的爵位,不過這也與他懂得明哲保身有關,畢竟他知道明朝已經建立,以後的朱元璋肯定會對自己十分忌憚,他擔心自己無法善終,因此儘量免除朱元璋對自己的猜忌。

為何開國公爵徐達只能排第二

徐達一生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他曾統帥大軍攻滅張士誠,攻佔元朝都城,後來又掃蕩元朝的殘餘勢力,擊潰駐守太原,擁兵十萬的元朝名將王保保。

如果只論軍功,徐達肯定能排第一,朱元璋也曾將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但實際上開國第一公爵是李善長。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徐達是個武將,而李善長是個文官,在明朝建立之後,國家更需要的是文官,一個王朝離不開一群有能力的文官,朱元璋不會將武將的地位排在文官之上。

李善長就如同蕭何,他的功勳不是體現在征戰上,而是主要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以及治理國家等方面。

朱元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明朝的建立離不開徐達,同樣也離不開李善長,讓李善長排在開國公爵第一位,徐達也比較服氣,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平衡之策。


東方大史


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分封在一定基礎上有朱元璋為了平衡淮西,浙東勢力的原因,劉伯溫不屬於淮西集團,但是在建立明朝時,即擔任御史中丞時嚴厲打擊當時淮西一黨,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為了平復淮西一黨而未封劉伯溫。

劉伯溫也有被後世的人們所神話的原因,其實劉伯溫在覆滅元朝,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勞是相對李善長來說少的了。

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而且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保護朱元璋覆滅元朝提供了穩定的後方,所以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達為什麼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長貪戀權位,徐達則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態度,因此徐達得以善終,而李善長最終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

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 就是做給人看的,當皇帝的小心眼,怕被別人篡了江山,又不想失了天下人才投靠之心,耍的一些小手段而已,其實,朱元彰卸磨殺驢的事,實在是沒少幹。朱棣就更狠!

童鞋,這就是“政治”。金字塔尖的老鼠們玩的把戲。功、爵... ...都只是出乎於老鼠們的需要。




一西蘭


大明開國公第一位是李善長,是朱元璋從跟郭子興的紅巾軍帥府,當的為親兵九夫長開始,因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身先士卒,得戰利品,全都上交郭子興,他又得元帥賞賜分給大家,威信高著。成為郭子興心腹知已,重要事情必和他商量,大事辦事必交給他辦的紅巾軍左副元帥。把自己養女馬大腳給朱元璋為妻。

的早期創業時的人物。當時是郭子興佔據濠州,朱元璋是兒時夥伴湯和邀請而來,年輕二十五歲,以戰功顯赫連續升遷,1356年成為郭子興代替者小明王韓林兒左副元帥,後吳國公。

當時紅巾軍為五部,五個元帥。郭子興自成一派,有孫德崖與他三個元帥組成一派。兩派之間矛盾深刻,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後其部下彭大和趙均用到濠州與郭子興交好。孫德崖則拉擾趙均用,挑撥他綁架了郭子興想殺害,而取而代之。

朱元璋在彭大支持下,率兵救回郭子興。從此二派結怨更深。朱元璋見在濠州城內諸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決心自已創業,回鄉募兵找來少年時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回到濠州被郭子興封為鎮撫。當時紅巾軍大首領都以封王了,朱元璋仍是元帥。朱元璋帶領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位兄弟。帶軍隊離開濠州南下定遠,一路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義兵三幹人,又得潞州踏鼻子秦把頭八百人。統率隊伍攻破元軍定遠橫澗山營。使元軍元帥繆大考投降。朱元璋又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戰士二萬多編成自己的隊伍,成為強大勢力。又南下滁州。請來當地名人李善長。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他直接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勸說朱元璋打自己的天下,要自己創業。知人善任,不亂殺人,以有堅毅果敢的性格,不要婆婆媽媽。

朱元璋有流浪多年,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有廣闊眼界,一聽正合心意,立志成為豪強。從此朱元璋有了自己軍師幕府書記李善長,讓他以協調各將領間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快攻下了滁州。郭子興受到其它紅巾軍首領的排擠,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城後也來到,交出兵權。從此朱元璋成為一面的霸主,他稱李善長在世蕭何,一直讓負責軍隊的糧餉供應,成為協調將士,風掃殘雲的發動機。

朱元璋為吳王,他為在相國,”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 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 ,國用益饒而民不困。自成百官之首,定官制禮儀,監修《元史》編《想訓錄》《大明集禮》,事無鉅細全由他擔綱謀議而行,但朱元璋為了牢固自己統治 消滅異姓共同起義的領袖,以胡惟庸在占城國來賓進貢,胡惟庸沒有報告給朱元璋為由,朱元璋大怒。又因胡惟庸兒子坐在奔馳馬車過市喧富,卻驚馬掉下軋死車下,胡惟康將駕車馬伕殺死,朱元璋又是大怒,要胡惟庸賠命車伕,胡惟庸想金錢賠償馬伕之命,朱元璋還是不行。在胡惟庸將事講到朝上擴大到朝臣官僚評理講情時,朱元璋更加惱羞成怒,大憤以謀反治罪,誅殺胡惟庸陳寧和塗節,牽連李存義,林賢。更拉上軍帥蘭玉,扯出蘭玉還討沙漠抓獲的封績。李善長知道不奏告朱元璋,事情敗露,封漬逮捕。反告發李善長和胡惟庸往來密切,不管有情無事如何,陸仲享與唐勝 ,宗費聚,趙康三侯都以胡惟庸共謀不軌誅殺。還是朱元璋大發雷遏之怒,擴大肅清逆黨為由。被誅殺者達三萬餘人。開國功臣李善長,南雄侯翅康,滎陽侯鄭遇春,永喜候朱亮 ,祖靖寧等一公二十一候被滅族抄斬。取除丞相位,革除中書省,讓人不得敢有奏請,說者處以重刑。其處事以六部分理,從此朱元璋以皇帝之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更把牢牢地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從朱元璋要創業打天下李善長就是在世蕭何干工作,為朱元璋制定戰略方針計劃,是直接推動朱元璋成為皇帝的推手。他是第一公合情合理。

徐達是朱元璋發小,成為朱元璋取滁州智勇兼備的首功,戰功卓著高顯,居諸將之上大將隨朱元璋渡長江,克南京,下太平抓元萬戶長納哈出。克漂陽,漂水,打下應天府。再下常州,得常熟,江陰等。阻止張土誠西進。九華山下設埋伏俘斬陳友諒萬敵,應天城下設伏大敗陳友諒軍俘虜7幹。在翻陽湖大戰,衝鋒陷陣殺敵幹伍,使軍心大振,再戰消滅陳友諒,克廬州,江陵,辰州。再率軍克高郵,淮安,興化。平淮東進太湖,圍湖州數敗張土誠軍。使敵將李伯升,張天騏投降。合圍平江,申明軍紀,禁掠民財,擒獲張士誠。

北伐元軍,連戰常捷,得濟南佔山東,進河南收汴梁。克潼關得華州。乘勢直搗大都,又移北上,連克衛輝磁州會師臨清。克河北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破通州,迫元順帝棄大都逃走,克北京推翻元朝.。繼續進軍收河北,佔太原,入陝西定西北,但在哈爾和林,遭元朝北軍伏擊,喪帥十萬餘,隨後復率諸將出徵 血恥元軍答刺海(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但頭和手腳無法比擬,排名第二實致名歸。

劉基,劉伯溫是人們遠離真實想象中神仙。似諸葛亮一樣的奇人,有很多偉奇故事。掩蓋他真實一生他也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江山而馳名天下著名人物。在朱元璋給他爵位是誠意伯,。在正德九年追贈為太師外,並無真幹實位有高官厚祿是閒人。

年輕時,反元起義風起雲湧 劉伯溫寫詩極力奉承歌頌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皇帝與大臣太師脫脫 ,吹噓元朝帝業,根深蒂固不可動搖,而各地的反元隊伍,則是斧錢下蟐螂擋車轉眼煙消雲散。把對待漢人極為殘忍,在鎮壓起義中脫脫當英雄,用詩歌頌他用血腥辦法攻下徐州,還用先人老辦法血腥屠殺人民 白骨蔭地慘景,因為出身右族,把低下人民生命死活根本不當回事,他以為算不了什麼。

他寫,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從考中進士出身他,投身仕途,官場腐敗,民不聊生。他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作著兢兢兢業業的縣丞,卻長期是七品小官,最後不得不棄官在家鄉著書。

朱元璋仰慕劉伯基的名聲,邀請他出山已是50歲了。朱元璋的大業基礎穩定,隊伍強大。他給朱元璋進獻十八策,使之成為朱元璋主要謀士。也在打天下中應該有汗馬功勞。因為博通經史,精於象緯之學,卻被朱元璋為太史令,是記載史事,編寫史書,收藏國家典籍,天文,歷算,祭祀的朝廷大臣。似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朱元璋成皇帝后,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封了個誠意伯,歲祿240石。就被胡惟庸丞相所害,奪祿被迫回家。一月後而死。從1367年到1375年只有八年時間在朱元璋身邊,也只管文書記錄。沒有座張良之位,難幹張良之事。更不能享貴爵厚祿。劉基不能如民間所傳神機妙算,智慧大神一生不得意,最後說是被毒死的,更不要說平常得罪很多人,沒有機會獨擔重任,更難有發揮大仙能力機會。是文學中摶出萬能名人。


ww3721王建文


由於朱元璋出身於“淮西布衣”,鄉土情節極重的朱元璋,自然對於和他一起起事的老鄉們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了。

開國六公爵無一例外地都是淮西人:韓國公李善長(原籍歙縣,在渡江前投靠了朱元璋,所以也算是淮西老臣)、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六公爵之下的二十八侯爵絕大多數也是淮西人,是朱元璋的老鄉(朱元璋原籍東鄉,後搬家去了西鄉,也就是鳳陽縣廣德鄉東湖裡,十二歲時又搬到了太平鄉):湯和、郭興、郭英、謝成都是東湖裡人,是朱元璋的“發小”;其他的侯,要不就是廣德鄉其他村的,要不就是太平鄉的,基本不離鳳陽一縣。小小的鳳陽縣,不但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更是舉世聞名的“將軍縣”。

而劉伯溫雖然在朱元璋軍中出力甚多,但他一不是淮西舊部,二他的功績也大不過徐達、常茂這些浴血沙場的猛將,他雖然有著和漢朝張良、三國諸葛亮齊名的能力,但政治原因使得他不能晉身於六公二十八侯之中,和張良被封留侯一樣,劉伯溫也僅僅得到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

至於為什麼徐達也只能排在了李善長之後,原因就是朱元璋處處以漢朝高祖劉邦為目標,像封李善長為第一,徐達為第二的情況,就是在模仿劉邦封文臣蕭何為酇侯,名列第一,封名將曹參為平陽侯,名列第二的做法。

不過徐達雖然排名第二,但前線戰功最多,又是朱元璋發小,所得賞賜和恩寵自然也是最多的。比如在封公爵的名單上,排名第一的李善長俸祿只有四千石,而排名第二的徐達俸祿卻是五千石,自常茂以下公爵為三千石,二十八侯爵俸祿均為一千五百石。

而且朱元璋和徐達始終以兄弟相稱,朱元璋還把自己鳳陽老家加以修繕後賜予徐達,稱為“大功坊”。朱元璋與徐達宴見歡悅,有布衣兄弟稱。帝嘗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徐達恩寵之隆,終明一朝無人可比。



一貳一橙


這主要是朱元璋為了平衡和治理天下的需要;


我們可以看一下,開國功臣被封公爵的都是哪些人,是淮西出身的人,這個地方容易出好漢,也就是能打仗的武將,在還沒開國的時候,漸漸地這個地區出身的人就形成形成一股勢力,李善長被公認為淮西集團的領袖;

在朱元璋成氣候後,開國前,浙東的士人都來投靠朱元璋,漸漸地這些人也形成一股勢力,劉伯溫被看做領袖。

要開國了,朱元璋明白一個道理: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依靠淮西那幫子只會打仗的人可不行,而擅長行政的浙東士人威望又壓不過淮西集團;朱元璋最後搞出來個辦法:把絕大多數爵位給了淮西集團的人,而到了行政層面,職位被多數浙東士人佔據。所以朱元璋不僅把公爵,還有侯爵和伯爵,多數給了淮西集團;而作為浙東集團領袖的劉伯溫只獲得了一個伯爵;

朱元璋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平衡和治理天下的需要;至於隨後的兩大集團的爭鬥,那就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