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天氣之子》,能否超越《你的名字。》

李思園

《天氣之子》的第一個畫面,雨滴撞在玻璃窗上,反射著城市夜晚藍綠靛紫的燈光,跳躍著濺開化成小水珠。撞在窗上雨聲、落在水潭中的雨聲、從地面反彈的雨聲,呈現出不同的音質。影像的表情、聲效的節奏感,緻密而立體的場景描繪,充滿現實感又彷彿穿越異世界,將人瞬間帶入暴雨傾盆的東京。劇情展開之前,《天氣之子》首先展示的是動畫電影聲畫表現力的進化形態。

新海诚《天气之子》,能否超越《你的名字。》

《天氣之子》中國海報

新海誠能否在新作中完成自我超越?《你的名字。》三年之後,每個人都帶著同樣的疑問去看《天氣之子》。期待值與評價基準被無限抬高,人們屏息凝神,希望看到一部既深刻又精緻,既娛樂通俗又具風格的電影。

面對十全十美的期待,新海誠的方向明確——《天氣之子》無疑是一部精緻而具娛樂性的電影。在繼承以往的影像風格的基礎上,將視聽感官體驗推上了新臺階。雨和夜景兩個元素的大量出現,為《天氣之子》中實現的技術革新提供了展示臺。《言葉之庭》的雨、《秒速五釐米》的坡道、《你的名字。》的神社,過去作品中的元素以更壯麗細緻的樣貌出現。雨滴的下落速度,水的質感、街道上的每一塊看板、霓虹燈的明暗;大廈縫隙中的電線,樹木間隙落下的陽光——對東京這座城市的細節捕捉,讓人雙眼無暇追逐。“壁紙狂魔”、“新海誠濾鏡”這些稱呼多少帶著揶揄,而新海誠的過人之處在於他並不懼怕“看膩了”的評論者,把細膩的畫面發揮到極致,並嘗試了更大膽的剪輯。長達數秒的黑屏,強化不安的情緒;近於航拍俯視東京的宏大視角表現整個城市的沉沒,這是此前作品中沒有的。

新海诚《天气之子》,能否超越《你的名字。》

用龐大數據搭建東京的CG模型

新海诚《天气之子》,能否超越《你的名字。》

《天氣之子》劇照

在人物動機和故事內涵方面,《天氣之子》自上映以來飽受爭議。簡單而言,這是一個在“東京沉沒”的設定下,“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依然堅持“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故事。

延續boy meets girl模式,主角是離家出走的少年帆高和父母雙亡的少女陽菜。外部世界的危機——天氣異常、暴雨成災成為男女主角的主要阻礙。而少年沒有將拯救世界危機視為己任,驅動他的是非現實的、感情的力量,只要能和女孩在一起,氣候是不是異常、城市會不會淹沒都無所謂。

“勇氣”是少年自我肯定的關鍵詞,“對抗”成為了他面對世界的基本姿態。而對於電影觀眾而言,這種“對抗”和“勇氣”很難信服。少年的“全世界與我為敵”帶有臆想成分,將與成年人和社會制度的對立稱為“勇氣”,把一切暴走行為冠以“愛”的名義正當化。少年只顧站在世界中心大聲呼喚愛,不顧旁人目光喊得聲嘶力竭。

離家出走、與警察對峙,《天氣之子》主人公在對抗世界的過程中把自己推向邊緣。成年人被設置在主人公的對立面,既不能伸出援手也無法溝通。一起製作雜誌的須賀起初是隊友,中途轉變為了敵人。

讓少女留在世間,代價是東京的沉沒。但對東京被水浸沒的後果並無具體描寫,似乎一切與他們並不相干。“晴女”陽菜的超能力確實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樂,不過就算兩年間大雨不停,城市仍舊照常運轉。“世界本來就是狂亂的”——新海誠通過須賀這個角色之口講出了自己的世界觀,世界本來就是狂亂的,所以我們能做只是彼此抱團取暖。

新海诚《天气之子》,能否超越《你的名字。》

《天氣之子》劇照

整部電影幾乎全程處於情緒高漲的狀態,留給人放鬆喘息的時刻非常少。“中二病”模式全開使本片口碑兩極化,肯定主人公“少年意氣”與反感他“自我意識過剩”的聲音皆有。評論家宇野常寬說,新海誠已經從“純粹的中二病”轉變為“職業的中二病”。言下之意,《天氣之子》中的氣候災害只是刻意製造的矛盾,並不指任何現實問題和社會矛盾,不含有困惑和憤怒,因此無法撼動人心。如果說《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時期的新海誠沉溺自憐,那麼經過《你的名字。》的商業成功,已經演變成有意識地複製同樣的故事模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