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排長拿兩挺機槍掃射,子彈打完後,拉開手雷導火索撲向敵人

——志願軍第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憶上甘嶺戰役

從俘虜到將軍,還三易其名。兒時名叫小四,16歲結婚時有了第一個名字:崔日發。1934年秋,正遇上東北一〇九師招兵,入伍國民黨部隊。1935年,一〇九師在西北直羅鎮一戰中被紅軍全殲。崔日發當了俘虜,隨後改造成紅軍一員。

1938年,崔日發即將赴任涉縣獨立團二營教導員,忽然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封建,遂改名“崔建工”,意為立志建立工農政權。1951年3月下旬,已擔任師長的崔建工率領第四十五師赴朝作戰。

回憶那場近代戰爭史上罕見的上甘嶺之戰,老將軍面色凝重。他清晰地記得,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開戰第一天,敵軍共發射30餘萬發炮彈、500枚重型炸彈,我兩個營的兵力承受著每秒鐘6發炮彈的轟擊。開戰4天,我軍傷亡慘重。經過43天激戰,第四十五師依靠坑道工事,最終守住了陣地。

志願軍排長拿兩挺機槍掃射,子彈打完後,拉開手雷導火索撲向敵人

1954年3月29日,四十五師勝利回國。同年,他被選為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大會秘書處將其名改為“崔建功”,以表彰他指揮上甘嶺戰役,為祖國立了功。

“作為共和國的一名老軍人,我打過許多仗,最難忘的是上甘嶺。”上甘嶺戰役一線作戰師長崔建功將軍坐在輪椅上,講述那次舉世聞名的戰役。

當時,他們師擔負上甘嶺戰役主要作戰任務。崔建功攤開一幅當年的軍事地圖介紹說:上甘嶺位於五聖山的南面,兩側各有個小山頭,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里。它們互為犄角,是五聖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兩個山頭上。

崔建功將軍回憶:1952年秋,敵人經我五次戰役的連續打擊,傷亡慘重,進退兩難,加之正值聯合國大會召開和美國大選,其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人民反戰情緒高漲。美國為扭轉不利形勢,擺脫困境,同時也為在停戰談判中向中朝軍隊施加壓力,揚言要“讓槍炮說話”,突然向我上甘嶺陣地發動猛烈進攻。

志願軍排長拿兩挺機槍掃射,子彈打完後,拉開手雷導火索撲向敵人

敵人的企圖是:首先攻佔我上甘嶺兩高地,進而奪取五聖山,改變防禦態勢,為爾後進攻平康以北地區創造條件。我方的決心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讓敵人從“讓槍炮說話”轉到“讓人說話”。

1952年10月14日凌晨,敵人的“金化攻勢”開始了,這是一年來“聯合國軍”向我志願軍主要防線發動的一次最猛烈的進攻。數百門大炮把30餘萬發炮彈傾洩在我陣地上,硝煙、碎石、塵土交織成黑色霧障。

在坦克、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美七師、南朝鮮軍第二師、第九師、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等,分六路向我上甘嶺高地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儘管敵人兵力比我們多,裝備比我們精良,但我們打的是正義戰爭,官兵們崇高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敵人無法比的。我志願軍官兵氣貫長虹,在上甘嶺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

志願軍排長拿兩挺機槍掃射,子彈打完後,拉開手雷導火索撲向敵人

“戰士們打得非常勇敢、頑強。”崔建功點燃一支菸,思緒彷彿又回到當年硝煙瀰漫的戰場。堅守上甘嶺前沿陣地的官兵,面對十倍於我的敵人的輪番進攻,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以步兵火器與敵頑強戰鬥,連續打退敵人30多次衝擊。

機槍手陳治國,在機槍工事被打壞的情況下,毅然用自己的雙肩代替射擊臺,讓副班長射擊,不幸中彈犧牲。排長孫佔元身負重傷,仍頑強地用兩挺機槍向敵人掃射。子彈打完了,敵人湧上陣地,孫佔元緊握一顆手雷,拉開導火索,撲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

原載《國防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