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奇葩說》第六季開播,曾經的BBKing肖驍說,最大的壓力是怕自己的進步趕不上觀眾的進步。其實,這不僅是肖驍一個人的壓力,而是所有辯手面臨的壓力,也是整個節目在新一季面臨的最大壓力。

第一季時,觀眾們幾乎在每一場辯論中都能有如沐春風,醍醐灌頂之感。經過五季的洗禮之後,觀眾在成長,新鮮感不在。第六季的《奇葩說》很難。


然而,在“太難了”貫穿的首期播出後,最終,《奇葩說》第六季以8.6的高分在豆瓣開畫。

綜N代口碑紛紛坍塌,《奇葩說》六季的豆瓣平均得分高達8.35分,堪稱“綜N代之光”。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綜N代,創新的臨界點到底在哪兒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綜N代的製作人們對於此應該是深有感觸。

在綜藝領域,不乏高分開畫的作品。

《奔跑吧,兄弟》第一季開播評分7.4,《聲臨其境》第一季評分8.2,《極限挑戰》第一季評分9.1,《聲入人心》第一季評分9.3。

然而,更不乏的是一季不如一季的作品。

《聲入人心》第二季6.0分,《聲臨其境》第二季4.9分。《極限挑戰》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別,甚至高達一倍以上。

兩季維穩9.1的《國家寶藏》,評分小幅下滑的《經典詠流傳》以及逆勢上漲的《我就是街舞》已然都屬於稀有物種。

綜N代難做,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變”與“不變”,是所有綜N代作品會遇到的問題,創新不夠,可能死於審美疲勞,諸如《跑男》《極限挑戰》;創新過度,則可能死於偏離跑道,脫離了原來節目的調性和內核,諸如明學出圈的《中餐廳3》以及變成宮鬥現場的《親愛的客棧3》。

綜N代節目想要常青,必須明確創新的邊界和範圍,並且嚴守節目調性,這條無形的線。

《奇葩說》就是一個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到了平衡的節目。第一季到第六季,《奇葩說》的每一季都在創新,同時,將創新的邊界控制在了節目調性範圍內。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變”只為“不變”


《奇葩說》第一季以“沒有規則”著稱,第二季的《奇葩說》加入了“奇襲”環節。

到了第三季的時候,《奇葩說》不再是一檔“沒有規則”的節目。第四季,導師組開始“下凡”,帶領辯手一起開撕。

而第五季節目 ,由團戰模式變成了1V1的生存戰,並且加入了“抬槓”環節,同時,除去四位BBKing外,其餘老奇葩成員都要從1V1生存戰中打起,直面新人的挑戰。即使,導師有“壯士請留步”的權利,對於老奇葩們來說也是一種充滿驚險的挑戰。

此外,第五季的《奇葩說》開始呈現精英化,著名經濟學教授薛兆豐加入導師團隊,哈佛法學博士詹青雲成為辯論選手。

第五季的《奇葩說》,賽制規則愈發明確,高知選手的加入讓辯論也愈發精彩,節目的競爭氛圍也在不斷加強。不過,節目的口碑卻出現了小幅下滑。第五季《奇葩說》豆瓣評分7.4。

看起來,似乎是賽制的明確,競爭的激烈和團隊的精英化導致了口碑的下滑。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本以為在口碑下滑的情況下,新一季的《奇葩說》會有所調整,沒想到節目組“變本加厲”。

在第六季《奇葩說》中,不僅老奇葩要加入1V1的生存戰,連BBKing也重新被扔回了起點。辯論選手中,又一位哈佛大學精英選手加入。節目組似乎還在沿著第五季的“錯誤”方向往下走。然而,第六季《奇葩說》豆瓣評分8.7分。

可能很多觀眾認為,BBKing加入1V1的生存戰, 是節目組製造看點的一種方式。確實,黃執中被新人淘汰後,相關話題很快上了熱搜榜。

但在我們看來,BBKing加入1V1的生存戰擁有一舉多得的神奇功效,不僅緩解了“選手水平下降”“辯題陳舊”兩大槽點,更重要的是節目迴歸到了“奇葩會說”,而不是“奇葩”和“說”的割裂狀態。熱搜不過是BBKing加入1V1的生存戰後,“鯰魚效應”的副產品。

在辯論中,選手表現是與對手實力有關的,BBKing的加入可以給予新手們更多的刺激和壓力。而所謂的辯題陳舊問題,也在BBKing的加入後有所緩解。觀眾需要的是醍醐灌頂的新鮮感,如果選手辯論的內容能夠產生金句,能夠發人深省,那麼辯題的陳舊就不再是問題。

BBKing們比新手們高明點之一就是,他們能將段子和理性思維邏輯完美結合,是典型的“奇葩說”。他們深諳節目內核,並且在首期節目中,握穩了方向盤,成功將節目調性帶回了既定方向。

從這點上看,《奇葩說》的導演組才是“神仙”,他們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吵”只為“不吵”

或許現在依舊有人認為《奇葩說》就是一檔或者低俗、或者無聊的節目。確實,“太吵”“太鬧”是《奇葩說》給人的直觀感受。

實際上,這是一檔真正做到雅俗共賞的節目,是一檔典型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節目。《奇葩說》受眾人群學歷分佈的數據也印證了這個觀點。

碩士以上學歷及大專學歷人士是《奇葩說》的兩大主流受眾。可見,對於《奇葩說》這檔節目,有的觀眾以看熱鬧為主,看門道為輔,而有的觀眾以看門道為主,看熱鬧為輔。但重要的是,前一部分觀眾可能會慢慢地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而這就是《奇葩說》這檔節目的最大社會意義。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很早之前的《鏘鏘三人行》就是一檔觀點碰撞的節目,只不過《鏘鏘三人行》終究是社會上群人士的自說自話。《奇葩說》則是一檔更為開放的“鏘鏘三人行”,這張圓桌上坐著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而多樣性辯手的加入,不僅降低了節目的觀看門檻,並且讓探討變得有實際意義。


“奇葩”選手除去擔任著講段子、逗樂的功能作用外,他們也是多樣性的典型代表。表面上,“奇葩”選手是表達方式和行為的與眾不同,深層則是立場的與眾不同,這背後可能是成長和生活背景的不同。


而這也是每一季節目組跨越山河進行選手選拔的重要原因,既要保證選手質量,同時,也要保證選手的多樣性。

在《第六季》時更是如此。在第六季《奇葩說》開播前,節目組不僅在國內進行了萬人海選,還將海選範圍擴展到了歐洲。對於《奇葩說》這樣一個主張包容的節目來說,不存在誰比誰更高級,誰比誰更優秀,之所以將海選範圍擴展到海外,主要原因可能是:他與我們不同。

早前就有消息稱,第五季《奇葩說》的廣告收入高達15億,而第六季的《奇葩說》中冠名商和贊助商多達7家。《奇葩說》恐怕是蕭條市場下,最有錢的綜藝節目之一了,但對比其他綜藝節目對於“流量”的爭搶,《奇葩說》將更多的是將錢花在了刀刃上,諸如全世界尋找奇葩辯手。


六季節目平均豆瓣評分8.35,《奇葩說》是如何做到的?


《奇葩說》是一檔吵架的節目,但這檔節目的內核卻是包容性。

一直以來,《奇葩說》就是通過辯手們對於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輸出,將社會的多樣性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在普通觀眾和網友面前,提醒和教育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能夠真正換位思考,以和為貴。

簡單來說,《奇葩說》的本質是一檔教育類節目。它只是拒絕了傳統的填鴨式說教,採用了興趣式教育,榜樣式教育。這個不正經的節目一直在發揮著正經的社會功效。放低門檻,雅俗共賞是《奇葩說》對於市場的迎合,但正是因為這種迎合擴大了“被教育”人群的基數。

六季《奇葩說》誕生了太多專有名詞,奉獻給了觀眾無數爆笑瞬間,但更重要的是《奇葩說》在無形之中給予我們的改變。


結語:

儘管在《奇葩說》第六季開播前,觀眾們已經翹首以待許久,但與期待同等值的是他們的擔心。綜N代滑鐵盧太多了,特別是對於已經走到第六季的《奇葩說》來講,更是如此,一著不慎,就可能晚節不保。

不過,在節目播出後,廣大粉絲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期待、擔心和緊張一一有了著落。在選手和賽制雙管齊下,雙向升級的情況下,《奇葩說》第六季不僅熱度不減,並且口碑回升。

第六季的《奇葩說》雖然賽制變了,選手變了,但節目調性和風格沒變,還是那份既好笑,又好看,又發人深思的《奇葩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