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軍隊武術——營武技藝

明清時期的軍隊武術——營武技藝

營武技藝就是軍隊武術,是武術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是武術技擊的主體。

明清浙江的營武技藝,正如戚繼光所說的那樣,武藝是士兵“貼骨的勾當”。平時練武就是練第二反應。正如參將茹熊所說的“人性趨利而避害,刺必撓,割必屈。技擊之道,捐無益之撓屈,引有用之長直。趨利之利者, 避害之害者。利雖一害避之,害雖一利趨之。其避則有道焉,是害無及而利每馭也”。

明清時期的軍隊武術——營武技藝

營伍技藝之勢式必能打左護右,打右護左,或前或後,動必設訛,誘人其扣,以求全勝。打法則長短相輔,長法猛擊而前,短法自救不及。牢守進,直,中三字。拳法直而沉,步法快而切,上下相隨,順勢用腿。不招、不架、不抓、不拿。打法中兼有跌、打、摔、拿諸技。打踢諸技與人相諳,“練時以人為主,用時不由人主”。其勢式或“招法”,都能“見勢打勢”或“借勢打勢”。浙江營伍技藝中之拳法大都與器械法兼通。如傳今之“長拳卅二勢”可直接用之於大棒 等。“內家拳”則就是大斧、大鏜,狼牙棒等技藝。“南兵拳”就是雙兵械和牌刀之技,因此學會此類拳法不必再另學兵械,延俄時日,省時省功足見其妙。

以前聽人有種說法,就是刀出現後,劍逐漸淘汰,宋代已不用劍了。此話似乎片面些,不僅宋太祖用劍,王劍兒因劍法好而事太祖,晏球部兵都善用劍,呼延贊亦善擊劍。另外如陳博、張泳、岳飛、辛稼軒、陸放翁都好用劍。

明清時期的軍隊武術——營武技藝

明時有俞大猷“劍經”,嘉興人徐相善擊劍,吳勝兆雙劍不離身等等都說明劍是作為兵刃,直使用到近代。其他如鐧、鞭亦然,黃得功總兵雙鞭重六十斤,武狀元黃賡鞭重十四斤。總兵馬龍雙鞭重八十斤,總兵王玉璧雙鐧重四十斤。有些兵杖只是有時用的人多些,有時少些,並非到某時即淘汰了。

當然帶兵的將領對兵器使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以訓練“齊勇”為主,有的則“選鋒”,有的堂堂正正打仗,有的好野戰。如戚繼光以為斧錘、大炮、大刀之類,以及膽大藝精能獨馬出入陣中者,間或有之。但不可教隊兵,亦可堂堂正正以當大敵。而其他將領則與他有不同的看法,戚部之狼筅,俞大猷部不用而用虎叉、斬馬刀。

鄭成功練兵有自已的辦法,戚繼光不善刀法,有“辛酉刀法”後也不是說明中國不及日本。因當時明軍裝備鬆弛,不能戰鬥,一經訓練就能勝倭,志在殺倭。牌刀合用,環刀方得其便。而長把制刀、斬馬刀、偃月刀又非日本之所能。軍中之片刀,平時用於樵蘇,為長槍手佩帶,槍刺得老了,抽刀殺去,刀長不便帶故短,一刀一矛之用法又非日人之所能。浙江之“營伍技藝”器械法 正象戚繼光所講的:“決不許花刀,花槍、花棍、花叉之類裝門面的玩意。”是臨陣實用的殺戳技藝。

明清時期的軍隊武術——營武技藝

明清浙江營伍技藝為何如此之精,筆者亦嘗思之;或因嘉靖時抗倭的需要大批名將,戰士薈集浙江。如何卿、沈希儀、唐順之、譚綸、盧鏜、劉顯、俞大猷、湯克寬、戚繼光、郭成、朱先、尹凰等人。他們率隊到浙江、各種武技都在浙江練用,引起了象戚繼光那樣的將領的重視,經過總結提高而用之行陣,故南兵技藝特別精到。

明清浙江“營伍技藝”有許多可喜的武術遺產,今天看來仍然很有價值。

(凌耀華)

明清時期的軍隊武術——營武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