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谈起改革开放,谈起重商主义、市场经济,当今的国人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少有人知的是,早在春秋战国甚至更为遥远的年代,这种开放式、多元式的思想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繁盛一时。这,就是齐文化。齐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她或许已经沉寂了太久。而今,当中国重新崛起之日,也正是齐文化复兴之时。带着对齐文化的崇敬,带着对齐文化的探寻,

我们采访了著名齐文化专家徐树梓与张龙海两位老先生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山东省地图

因俗简礼,尊贤尚功

徐树梓指出,齐文化是对东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东夷文化之所以改称齐文化是因为姜太公建立了齐国。“姜太公建立齐国,就是齐文化的基础;姜太公的政策、姜太公的思想,就是齐文化的基础。”

姜太公来到齐国以后,主要的措施为八个字:因俗简礼,尊贤尚功。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蓝天野饰演的姜子牙(姜太公)。因为一部《封神榜》,姜太公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姜太公是周朝派来的诸侯,他必须实行周朝政策。但是姜太公来到齐国以后,没有完全照搬周朝政策,而是‘因俗简礼’。‘因俗’就是以东夷的当地文化为基础,而不是照搬周制;‘简礼’主要是简化周朝的礼仪形式,采用了夷俗,形成了周礼与夷俗相结合的一种齐文化。后四个字就是‘尊贤尚功’。周朝主张宗权,就是我的儿子继承我,我的侄子封侯;姜太公是尊贤尚功,是谁有本事谁干,就是你不是我的亲属,但是你有能力我用你,这又是改变了周礼,这又是适应了齐国的实际情况。”

姜太公开阔的心胸与兼容的气魄,不仅使齐地在五个月内恢复了安定,更促进形成了一种周与东夷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齐文化,奠定了齐国八百年的历史。

开放进取,兼容并蓄

姜太公建都营丘后,中经胡公迁徙,献公复都,最终将国都的名字由营丘改名临淄。

“临淄在当时是个城名,据战国史书记载,‘临淄辖四邑’,这时的临淄已经有了城区,这四个邑就是临淄的四个城区。当时整个临淄城比现在的临淄区还大一点。到了第十三代国君庄公和第十四代国君僖公时,齐国以临淄为中心,开始对外辐射,就是已经开始对外开放了,与诸侯国之间有来往。齐国在庄、僖前已经有了十几次的会盟,而庄、僖这父子两君执政百年,齐国相当稳定,齐文化有了发展,史称‘庄僖小霸’。此后齐桓公以管仲为相,修改了姜太公时期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国家发展的政策,成为五霸之首,齐文化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徐树梓充满自豪地讲道。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张龙海还告诉我们:“齐文化的思想体系在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姜太公的思想是齐文化的基础,以后管仲的思想,包括他们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等,还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等,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孙子兵法》不仅用于打仗,它有许多政治策略、经济策略。”

“一匡天下”却未能“一统天下”

齐国从一个普通诸侯国一举名标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列,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而,就是这个一匡天下、屡造辉煌的东方大国,却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在人们慨叹“秦王扫六合”的丰功伟绩之时,也就不能不对齐国的兴衰加以思索。

历史和文化是混合在一起的。”张龙海语重心长地说,“历史发展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姜太公的八大政策奠定了齐国八百年历史的基础,他的经济思想也影响了齐国几百年的经济发展。从西周建立,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被封到东方的齐地,建立齐国,一直到秦始皇灭了齐国,公元前220年,这是八百年的历史。周朝八百年,齐国八百年。齐国的历史完全是附属在周王朝的下。齐国后来成为诸侯强国,历史发展与文化发展基本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管仲纪念馆

“从齐国本身来看,姜太公是打基础的,其后是一个酝酿阶段、发展阶段,‘庄僖小霸’之后,到齐桓公继位,用管仲为相,初步系统地完成了齐国几百年来的思想,成就了霸业。而就周王朝而言,春秋时期的周王朝已经无法有效管理诸侯国了,而这个历史时代必须出一个能够维护周王朝统治的人物。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正顺应了这种历史的潮流,所以历史选择了他。”

而到了战国,经齐湣王之后,“齐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秦始皇统一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而齐国则孤立自保,最终秦国灭齐如入无人之境。”曾经一度一匡天下的齐国就这样与一统天下的大业失之交臂了。

两千年的寂寞与新时代的春风

齐文化曾在中国历史上风采照人,但是随着秦统一中国,中国历代王朝对齐文化的态度开始冷落,而齐文化的思想也再没有成为官方思想。谈到这个问题,张龙海也有些痛心疾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有许多人是支持齐文化的,是主张齐文化的。但是中国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官方思想主要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汉武帝开了这个头,以后两千年的历代王朝看到这种文化思想政策可行,也就基本没有改变。

但实际上,在创国之初,君主往往也采用齐文化,比如农民起义。因为他要推翻当朝统治,要造反建立自己的政权;但是国家一旦安定了,他就开始遵循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就官方文化思想而言,儒家文化时间长,齐文化时间短。

齐文化被当作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这种工具,又往往是用完就遗弃的,这也是从汉朝就开始的。《汉书》有贬齐的倾向,统治者都是压抑齐文化的。”徐树梓无不叹息地对我们说。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汉书》有贬齐的倾向

不过,随着封建统治的结束,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齐文化在沉寂了两千年后,终于又迎来了新时代的春风。这是因为齐文化自身的精髓符合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谈及齐文化的今天,徐老激动地告诉记者:“在当代,齐文化的研究是从现实去出发的。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提出从历史上讲渊源在齐文化——齐文化中姜太公政策的基础就是改革开放;通工商之业,这是姜太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发展地方手工业。

“姜太公的思想与今天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当时一起商量组织研究齐国史,开发研究齐文化。就是用传统文化的改革开放思想来赋予现代的改革开放。所以我们的研究是处于对现实服务的目的。”而这也正是齐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

因为有了今天的这些文物,我们还能看到活生生的齐文化。谈及对齐文化文物的保护,张龙海凝重地讲道:“文物保护是基础,你不保护文物你研究什么?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手段。”“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还需要加强,像田齐王陵,原来有156座,现在只有140多做了。齐国故城,还有临淄墓群,也就是田齐王陵,这些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些文物遗址还没有开放,绝对要保护好,保护不好你开放什么。尤其是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是物质的,被破坏了。我们为什么要在物质文化变成非物质文化以后才保护呢?一旦没有了文物,就没有齐文化了。我们说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物验证了历史。”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载体,而这些载体有一些可以说已经物化成为文化的象征,像秦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文化,十三陵、明长城象征着明文化。而对于齐文化,目前还没有一个作为文化象征的文物遗址。这或许与齐文化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有着直接而内在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齐文化就不能有自己的物化象征。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稷下学宫,见证了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

徐树梓认为,齐国故城、稷下学宫遗址等都具备作为文化载体、物化象征的资格。“齐国故城、齐城墙遗址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个现在比较影响世界的是稷下学宫遗址,这是中国第一次百家争鸣的地方。还有田齐王陵,战国田家的八个齐王有六个埋在这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齐国有个特点的就是台多,台又叫别宫,这许许多多的台也是齐文化的一大特点。

面向全国 面向世界

就春秋战国时代而言,秦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等文化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齐文化现在的名气却不如这三种文化,尽管它在当代的实际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化。

面对推广齐文化的疑惑,徐树梓从实用的角度说:“我们当时的几个齐文化研究会都是全国性的。我感觉这是借鉴传统的,这个不用我们推广。在经济方面,管子全国都研究。就是说已经推广了。张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因俗简礼’与‘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在齐文化中已经都有了。

现在研究齐文化中的‘合同’思想,它有实践意义。齐文化随着秦统一全国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骨干’。现在已经无所谓向全国推广齐文化,因为它已经融合到中华文化中了。有一种观点说今天的社会有两条主干:道德文化源自孔子、鲁文化,经济文化源自齐国、齐文化。我同意这个观点。所以说齐文化在当今世界上遍地都是,就是你采用不采用、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000年前的山东已经实行

春秋时代的齐国疆域

当然,就齐文化本身,作为中华文化下的二级文化,传播还是需要的。当谈到齐文化的传播时,张龙海欣慰地说:“我们临淄区委对齐文化很重视。我们编了中学和小学的两册乡土教材。一开始是在临淄,后来我们也发向全市。我们有优惠的政策,组织学生来参观、来研究。我们现在的文化研究中心也来了一些年轻的、专业的,像我们原来都是业余的。我们现在传播齐文化,先从本地学生做起。本地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地的各个学校,把齐文化推广到各地。身为临淄人必须知道临淄的历史。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齐文化从青年做起,要慢慢地来。”而当其他国家的外宾来时,还可以“通过他们将齐文化传播到国际上去。比如姜太公,姜家姓氏102姓,每逢文化节都有好多国家的姜氏来这里祭祖,由他们再将齐文化带到国外去。”

徐树梓最后总结:传播齐文化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条渠道我们出书,出书在全国发。第二是通过姜氏宗亲活动宣传,几乎东北亚、东南亚年年都来祭祖,他们有正式刊物叫《姜太公会刊》,宣传齐文化。对于西方欧美国家我们主要是召开学术讨论会。前年我们召开齐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就汇聚了英美意等国的专家。传播齐文化,一个是搞活动,另一个是出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齐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重商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灵活的文化。但是在改革开放中,作为齐文化发源地的山东省并没有走在前列。与广东省等沿海省市相比,同时沿海的山东省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它的活力。两位老先生认为,地理条件在这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徐树梓讲道:“山东开放了威海、青岛等港口,但与广东等省相比,我们开放得慢,还是因为地理条件。当年姜太公重视工商,也是因为地理条件。”张龙海还说:“这与古代是一样的。古代齐国比鲁国开放,鲁国文化高。鲁国只搞农业不重视工商业经济还是上不去。但是齐、鲁两国还是要遵循周礼,这是一个文化。现在也一样,山东开放了,经济与文化也要同步。”

浩浩大国,泱泱大风。齐国的历史已经伴随着春秋战国的硝烟而远去,而齐文化的精神将永葆青魂,再创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