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從入門到專家簡單地劃分為五個階段。

我們將普通人從入門到專家簡單地劃分為五個階段。

● 探索期:從學校到職場,大部分人都有一個探索的過程,處於這個階段的人還沒有自己明確的發展目標,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和方向,只能進行不斷嘗試。

● 新手期:無論主動或者被動,基本確定職業目標,但在這個領域的實踐和學習都屬於初始狀態,需有人給他分配某項任務、活動,並要求他完成,他也會參與項目的某一部分。具體解決問題時主要依賴規則和指引。

有人也許學歷很高,但還沒有參與過多少項目,可能只有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這種情況就屬於新手期。

● 勝任期:在這個階段,雖然效率不高和完成的質量一般,但是他能夠完成大部分比較常規的活動、項目和任務。遇到困難,經過學習和請教,也能夠完成。

大部分人窮其一生,只走到了這個階段。由於欠缺進一步提升的動力和機會,所以在工作上他們以完成任務和要求為己任,很少考慮進一步地提升和發展。或者雖然有想法,但很少有機會真正去實施。

● 高手期:在這個階段,他們不僅能夠按要求高效完成簡單常規的任務,還能完成複雜困難的任務。對他們負責的工作能夠得心應手,積累了許多模式和套路,形成工作的直覺,很多任務和工作可以自動化地實現。

這樣的人在許多機構內部,通常已經被視為專家了。

● 專家期:在這個階段,他們對於常見工作都有自己的模式和套路,形成工作的自然反應。他們對職責內的工作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並且可以從更大的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的範圍和限制在哪裡。這個時候,他們不僅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替”整個行業和領域思考和實踐,能夠創新出系統化的方法論,解決新的、更復雜和宏大的問題。

我們調研和訪談了超過700名各領域、行業和專業的專家,發現那些真正達到各自領域頂尖水平的人,都具備下列特徵。

特徵1:他們有一個領域。

沒有什麼都懂的專家,專家知道自己所知的界限,對未知保持好奇和敬畏,對於不懂的領域和行業他們有明確的認識。隨著水平提升,他們領域的範圍越來越廣。

因此,沒有明確的方向和領域是無法成為專家的核心原因之一。

特徵2:在自己的領域內,他們積累了星辰大海般的知識,他們對於知識的掌握深刻而全面,並且能夠創造新知識。

專家掌握的知識對於普通人而言像大海一樣浩瀚。不僅僅是數量多,而且他們大腦中的知識質量遠高於普通人,他們的知識都是成體系化存在的,每個知識的枝葉上都既有事實性、概念性的陳述型知識,也包括很多操作的流程步驟和注意事項等流程型知識,並且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踐積累了眾多的情境型知識,在各種場景下取用自如。同時,他們也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相關領域的知識也遠超大部分普通人,這些為他們能夠創新性地解決問題提供了幫助。

對於領域內的知識,專家可以用幾個關鍵詞概括。他們可以簡單通俗地說明領域內知識的關聯關係,在大腦中用最簡單的方式記憶。同時,他們也可以就這個領域講上三天三夜,可以就一個概念引申出整個領域的全貌。他們的知識除了來自閱讀和上課之外,更重要的源於解決過大量困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後的思考。在他們的大腦裡面,知識以概念化的形式存在,平時他們只記得最高層次的幾個概念,當遇到問題時他們會順流而下找到具體的知識。

領域內的大部分內容他們已經理解並實踐過,對於領域內新出現的知識能夠判斷哪些是真正創新的,哪些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的忽悠。對於新的內容,他們有興趣去學習並通過實踐驗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能夠通過不斷地探索生產出新的知識,為這個領域作出貢獻。

特徵3:專傢俱備積極主動的思維模式,他們在思維方法和技術上都有較高的水平。

各個領域和行業的專傢俱有共性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他們更關注事物的本質,擅長用概念化思維從本質去看問題,他們大腦中有許多框架、模式,在面臨問題時基於特徵快速從記憶中提出框架,而普通人可能面臨問題時想不到用什麼知識,即便想到了也只是一個或幾個知識點。

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被投資人譽為“站在巴菲特身後的巨人”,按照巴菲特長子霍華德的說法,在他所認識的人中,巴菲特聰明才智排行第二,而芒格排名第一,比爾·蓋茨也曾經說:“如果沒有芒格的輔佐,巴菲特恐怕很難做得這麼好!”

查理·芒格投資依賴於他所說的格柵模型:“你的頭腦中曾經有過許多思維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將其安置在格柵模型中。”芒格認為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聯繫起來建立起貫穿融會的格柵,是投資成功的最佳決策模式。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思考同一個投資問題,假若能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投資決策更正確。懂得越多,瞭解越深,投資者就越聰慧。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經常說他的“第一原理”,對比於普通人經常用的“比較思維”,他認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會跟著去做。這樣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這要消耗大量的腦力。”

特徵4:對於領域內的大部分問題,他們可以不用深入思考和分析,僅僅利用積累的方法、模型、框架去迅速解決。

對於困難的問題,他們能夠抽絲剝繭不被現象和描述所迷惑,發現問題真正的核心是什麼,基於積累的大量知識和問題模式選擇合適的方法嘗試解決,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我監控並採用最合理的策略;對於完全陌生或者跨領域的問題,他能夠界定自己擅長的部分和不擅長的部分,對熟悉的部分迅速搞定,對於不清楚的他樂於學習和請教,並善於與不同行業的專家合作。

對於專家而言,他們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挑戰性的問題會激發他們的熱情與動力,但大部分普通人認為的難題對於他們而言可能都不是問題,他們更喜歡追根溯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你向他提出一個問題,許多時候他們會告訴你這根本不是問題,而真正的問題是因為欠缺以下內容:某個概念理解不夠、某個方法不熟悉等。

特徵5:專家永遠保持好奇心,並承認自己的不足。

學習是他們的愛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外他們仍然不斷地拓展,在上下游、相關的領域他們也有很深的造詣與認知,遇到相關的高手時他總是虛心求教。隨著時間的推移,專家心中的那個領域會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在普通人的眼裡他們已經成為了很多個領域的專家。

特徵6:真正的專家有自己的立場。

他們對於自己拿不準的東西會說不知道而不是大放厥詞;對於自己專業領域內的觀點和看法客觀穩定,不會因為利益而去說假話討好別人。當他們表達的時候,大部分都經過深思熟慮,如果自己沒有想清楚,他們也會坦誠地說我需要研究一下。

現在之所以許多專家被批評和調侃為“磚家”“叫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專家認識不到自己的侷限性,對於自己不懂的領域和問題指手畫腳,對知識沒有敬畏之心,鬧出許多笑話;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具備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在道德和人品上存在缺陷。利用人們對於專家的尊重和信任謀取不當的利益,從而喪失立場和尊嚴,這樣的人即便有再高的知識水平,也配不上“專家”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