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竹子
城市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不要說再過二十年了,你現在就是回到農村去,人也比以前少了很多,現在農村的婚嫁有一個硬性的條件,那就是必須要在縣城或者城市裡有了房子,女方才願意隨嫁,這樣一來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去了縣城或者城市生活,農村剩餘的都是一些老年人,隨著這種趨勢的逐漸蔓延,根本用不了多少年,當農村這些老一輩的逐漸去世後,農村就慢慢沒人居住了,這是一個大的趨勢,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為什麼農村會沒有人呢?
這還是現在年輕人的觀念變了,在城市生活意味著很多的福利,比如說生活消費便利,比如說子女上學條件要比農村好,還比如說在城市的房子可以交易,可以獲取相應的財產性收入,而這些是農村所不具備的,對當代的年輕人來說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
所以說農村居住的人變少是必然,等有一天估計有些地方真的會出現農村消失的情況,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對農村的生活環境出現大面積的改變,允許一部分年輕人留在農村,要保持我們國家持續了幾十年的土鄉土色的農村文化,這對人口的良性循環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可能過上十幾年,農村的條件改變了,城市裡的老人更多會選擇去農村生活,那麼對城市的房價和養老是一個壓力的減輕,同時能夠讓農村經濟和城市慢慢的拉小差距。
東北丫頭王大美
根據目前城鎮化政策來看,過二十年大量農村無人居住不是有可能,而是一定的。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就說說我們當地的現狀吧。
我所在的村,共有六千七百多口人(戶口登記薄上的數字),而現在常居住的人口粗略統計也就四千多,不在的都在城裡,有的城裡買了房,有的城裡打工。原來只是年輕一點的出去,現在不同了,不管多大年紀,只要能乾的動,只要有人用,就毫不猶豫的出去幹。並且這種狀況還在加劇。
再說說我生活的自然屯吧,現在超過五十歲的達到40%左右(目前種地的絕對主力),超過四十歲的25%左右(其中三分之一在成裡),超過三十歲的不20%(沒幾個在家的)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沒有一個人在家的。再小一點的孩子都送縣城讀書了,鎮裡只有一箇中心小學,沒多少學生。唉,真是不敢想象,農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說到這裡有點莫名的傷感。
過二十年老的終將退出人生舞臺,小的又沒幾人,中間的各奔前程尋求更美好的生活,照這樣發展下去,農村真就凋敝了,再過二十年也許再也聽不到雞的鳴聲,蛙的喧囂,再也看不到清晨的豆角葉上的露珠,傍晚炊煙裊裊!…唉!
粗茶淡飯一農人
看到這個題目,對我觸動很大,因為我想起了我的老家。
今年暑假,村裡讓我們這些在外工作的‘’文化人‘’回趟老家。原來,是辦事處指定我們村要辦村史展覽,召集我們回去就是出出主意、想想辦法,幫助村裡把展覽辦起來。說心裡話,我們從小就是喝著家鄉的水,吃著象鄉土地裡長岀的糧食長大的,能為家鄉辦點事,打心裡高興。別說是村裡‘’請‘’我們回去,就是不請也是自願的。
談話間,自然拉到(家鄉土語:講到、說到的意思)家鄉的變化,鄉親們的生活變化,也自然拉到人口的變化。從村領導的口中瞭解到,我們村人口最多時是六、七十年代。那時人口管理特別嚴,一年到頭就摽在莊稼地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幹不完的活。但也有好處,就是不搞計劃生育。所以那個年代我們村人口最多,說多其實也就1400多口人。現在呢?當然是少了,在冊的(戶口在村裡的)600多人,而常住的只有400多口人。就是說四五十年間,整整少了一千人!難怪村幹部們說,我們村變化真大啊,村子也大了,房子也修好了,就是人少了。人少冷清啊,只有逢年過節才熱鬧點。家鄉留不住人,年輕人都出去了,就剩下了一些老年人。
由此我想,照這樣下去,還用得了二十年嗎?恐怕象我們這樣不大的村,十年後肯定是另一個樣子。
談起人口減少的原因,不外乎有這麼幾種:
1,城鎮化發展快了,年輕人大部分進了城鎮。
2,為了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必須在城裡有房子。
3,種地不掙錢,年輕人也不願意下死力,城裡掙錢容易。
4,孩子長大了找對象,女方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城裡必須有樓,沒有堅決不行。
5,有點本事考上學的,找了工作的,一個也沒有回老家的。
這就是我老家農村的現狀,雖然不能代表我國廣大的農村,但它所反映的也是我國一部分農村的真實寫照。
十年後,老家是什麼樣子?
二十年後,老家又是什麼樣子?
三十年後,……???
我希望我的朋友們,特別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朋友,都能看到我寫的這篇小短文,更不要看作一個簡單的問答,這是觸動我們心靈深處的東西。一個人不管你多麼風光,也不管你多麼窮困潦倒,我想,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份對家鄉深深的眷戀。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家鄉越來越好,有更多的鄉親在家鄉的土地上過著幸福的生活,但願我的這份美好的祝福會變成現實!
平淡如水5343
3年前高中同學聚會,期間我隨同幾名同學到他們村(這幾名同學是同一個村的)。進村時,所有車輛在村口停下來,不是別的,是因為路確實窄,走不了。然後我看到路兩邊的田裡長著一人多高的農作物,他們這個村屬於我老家鎮的鄰鎮,相距十多公里,我居然不認識他們種的是什麼,就問其中一名同學,他說是野草,讓我大吃一驚。接著他解釋,某同學(就在我們前面走著)辦了兩個工廠,村裡一半的年輕人都在他廠裡。村裡人也不多了,基本上都是老人,田就荒了。走進村裡,都是低矮的平房,很破舊。我在凝視房子的時候,剛才那個同學說水塘邊那個房子是我家的,說完嘆了口氣說,以後回來的會越來越少,現在父母跟著自己在廣州,雖然說父母想回老家,可是父母年齡大了,自己不放心。再說自己三兄弟一個妹妹全家都在廣州,也都算事業有成,村裡已沒有至親,沒有太多牽掛。他還說村裡有幾個人在外面幹得不錯,帶動村裡人都出去在外安家落戶了,不少人都掙到錢了,但沒有在村裡蓋房子,沒有打算以後回村裡了。
天山43791025
我認為剛好相反。其實很多進城務工的大部份農村人都厭倦了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特別是70後,80後,隨著年齡增長,對這感覺越來越強烈。就拿70後的我來說,闖蕩了10多年,雖然工作很穩定,而且在廠裡也算是師傅級別的待遇,但一年四季週而復始的工作,每時每刻都產生回鄉創業的想法,說白了: 不想打工了。
隨著國家對農村的大力開發,現在很多農村都開始城市化。很多有文化的漂泊累了的年輕人都選擇回家創業。未來20年說不清楚,但50年後,東南沿海城市和江浙滬很多工廠將會出現招不到工人的狀況,“北漂”和“南下”的打工潮將消失成為歷史。100年後,很多大型用工工廠將面臨工人不足甚至招聘不到工人從而聘請本地工人,使那時的工資比現在翻幾倍。
2813753yun
再過十八、二十年農村也可能少了很多人,為因現時農村,個個自然村都是有一個相同突出難題,就是有一部份年輕人難找到媳婦,一腳已經踏入光棍路了,另一個是老年人也比十年前多了很多,終歸有一日會去的。現時後生一代,讀完了書就要出去城裡打工了,我也發覺到這一代人打工與五0後、六0後的人打工不同,個個都想要買社保,也是各人的能力來量了,據他們談心所知,以後回鄉下叫我種田是不可能的,在城裡買房生活也是不可能的,只因自己是打工者今天在這個市,明天又在另一個市無法穩定。另一個問題是子女入學令人頭痛,沒有當地戶口的都要十萬八萬一個。現時物價不斷加價,只靠倆公婆來養活,壓力非常之大,上有老人下有小姟,加上物業管理費每月也很吃力,這樣不如在鄉下建一套房,最為實際。現時城市在發展,農村也跟隨尾踏入發展,我也發覺到近二年來,我們鄉下各鎮、村越來越多小型工廠了,到處都招工,雖然人工比城裡比少些,也發揮到五0後和六0後的農民伯伯了,這樣來一邊搞農業,一邊入廠打工,上一輩人也可以照顧老人或照顧得孫兒、孫女。自己的兒女叫去省份高些來打工,一來又安心,二來又沒有顧慮。
晨曦微雲
可能。但是不會那麼快。有相當一部分年輕的農民基本有不願種地。那麼勢必會融入城市。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每個歷史轉質點。城市就會壯大。同時會有一批農民改行融入城市各行各業。只是一個規律。絕對不會發生城市人口湧入農村(不包含有志從事農業人員)。這就是社會發展史。農業人口總的會越來越少。尤其目前種地不掙錢情況下。肯定有相當農民不願回農村。
真是,怎麼那麼多的農民與他是不清道不明。農村人口減少是必然趨勢。不是說農村沒人。從事農業人員減少。不等於會有城市退休人員會選擇去農村養老。現在農村沒人,不等於現在不在農村的就不會再回去。請用腦子考慮考慮在發表高見。
這種簡單的思維。怎麼可能種地掙錢。
用戶59297049459
是的,我是閩西寧化小山村的人,村裡平時只有三五戶人家了,主要是老人。我們還屬於大村,周圍有好幾個小村一戶人家都沒有了。也就是說,不需要過二十年,已經無人居住了,說不定二十年後,這些小山村又開發了,被當作假期旅遊度假之處了。
主要原因是種地實在太不賺錢了,一年沒幾萬塊錢,打份臨工都能賺到這個錢。隨著村莊的人都湧入縣城,小學都撤走了,只能到縣城讀書,最後一批想留守農村的人都不得不搬家了。孩子上學是第一需要呀,有些老人要幫著一塊帶孩子,也就不得不到縣城住了。只有那些孫子孫女以上初中,不需要老人帶,或孫輩已長大的老人,覺得自己的老家過得舒坦,留在村裡。(當然,也有其他原因)。 城市化依舊會是中國發展的主基調,我們那還屬於轉移比較迅速的,有些農村聚集的人還很多,但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都向縣城集中,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特定的產業,就不得不遷移。
我們是農村長大的那一輩人,我們的下一代對農村的記憶就很模糊了,一代代人就這樣變化著,不能說是升級、進化,只能說都被時代推進著。有時候回到老家,新鮮幾天之後,忙碌的大腦的確不適應那裡的安靜無事了。如果不幹體力活,腦袋享受不了安靜,寧願到縣城看著忙碌的街道和滿街的汽笛聲,也不再願意多呆幾日。
就這麼變化忙碌著吧。
財經作家邱恆明
有專家預測,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再過二十年,大量村莊將無人居住,你認為可能嗎?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就是農村有地。下面就來說說我的看法。
1.城市化,阻力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認為城不城鎮化,這有一個基本問題沒解決,那就是農民的生存問題。大家都知道,農民是依附於土地而生存。要城市化,就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那麼,這能快速解決嗎?我認為不能。要城市化,就必須讓農民的生活水平達到城市的生活水平,最起碼差距不能太大,要讓農民離了土地還能生存。
顯然,以如今農民的生活水平,要趕上城市,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二十年還是太短,畢竟農民這個群體基數太大。
2.農民工的後路。
說實話,我是名80後,如果以現在的情形叫我去種地,我也不願意,就因為不賺錢,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這種想法。
確實,現如今在城裡能找到更輕鬆,收入更高的工作。這樣的情況下說回農村種地也是不現實的。
但是,以後呢?現在也很多人說農民工返鄉的越來越多。那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去看看工廠的招工廣告就知道,他們對年齡的要求是35歲以下,那麼70後就排除了。
這也能反應一個問題就是,70後在城市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了,那麼80後呢?是不是也要面對這個問題?這是肯定的。
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智能化越來越普及,對員工的要求更高,對人手的需求也越少。而在滿大街都是大學生的今天,70.80後還有多少優勢?越往後,年齡越來越大,優勢越來越小,直到被擠壓的無法在城市裡生存。
那麼這個時候,農村土地就是保障,他們肯定也要往農村返,因為在城裡可能餓肚子,而在農村有地就不會餓肚子。
3.土地要利用,需要人口。
那麼,從現如今的形勢來看,土地荒廢的問題是首先要解決的。不管是誰來利用,也不管是機械化還是人工化,農業生產依然需要人手。而如果農村沒人,人從哪裡來?沒人如何發展農業?特別是多山的丘陵地區,更是需要人手。只要有產業,村莊就不會消失。
綜合來看,城市化城鎮化可能是以後農村發展的趨勢,但以現如今農民的生活水平,離了土地無法生存,要農民不再依附於土地生存,就要讓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城市的水平。而這,二十年時間太短。因為農民基數太大,而且涉及到幾代人,也是比較複雜的事情。如果沒法生存,一切口號都是空談。所以說,二十年後,大部分農村無人居住的可能性不大。
打工仔的農村生活
更多村莊無人居住的情況發生,是大概率的。所以,專家的判斷基本沒問題。
首先,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必將會讓大量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
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業也在往現代化發展,也在往高效農業的方向發展。隨著農業生產的效率提升,富餘的農業人口往城市尋找發展,這是一個自然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達地區就吸納了較多的農民工,未來的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以都市圈為特徵的特大型城市群的形成,農業人口往城市遷移的動向會更加明晰。
從公開的數據看,亦是如此。從1978年至2013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這說明,中國城市化確實在快速推進。
其次,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中國經濟要在世界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產業規模化與尖端化勢在必行,而產業的規模化與尖端化,得益於產業聚集於城市、人口聚焦於的城市的規模化效應。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便提出,推進符合條件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等。
從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優勢看,農民進城成為市民對農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此外更多的發展機遇與發展與就業機會,都也是一個農民更多進城的引力所在。
世界級的城市群,對於產業與經濟是有莫大好處的。從公開的數據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由此例看來,城市面積、城市人口與城市生產總值之間,不是加法的關係,而是乘法的關係。
第三,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將使得農業現代化更加提速。
中國城鄉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與變革,這是勢不可當的,對工業升級有利,同樣對農業升能也有利。近期也看了一些報道,農業農村部也鼓勵一些“空心村”向中心村轉移與匯合。由此可推,一些中心村未來要麼城鎮化,要麼就會向一些中小城市轉移與匯合。
美國是全球農業第一大國,其農業人口不過幾百萬。很少的農業人口,做出了很像樣的事情。這一點就很令人羨慕的。
有預測認為,2030年中國農村剩餘人口大約4億人,這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其中老齡人口所佔比重可能會超過30%。農業人口收縮,將會倒逼農業現代大幅邁進,農業的工業化、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濃郁。
綜而言之,一些地理位置不好、經濟發展動能不足的村莊無人居住,並不是件壞事,相反的,肯定是一件好事。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