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美了 收入多了——臨夏縣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見聞​

秋日,走進臨夏縣鄉鎮村莊,庭院整潔,巷道乾淨,公路兩旁鮮花盛開,一派美麗景象。

這些改變,得益於臨夏縣農村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近年來,臨夏縣為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村莊,以房屋改造、廁所改造,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積極開展庭院、巷道、廚房、土炕改造和垃圾汙水處理,拆除違建、殘垣斷壁和廢棄圈棚,全力整治農村“髒亂差”問題,昔日舊貌換了新顏。

美化環境 改變村貌

“莊子巷道窄、環境差,糞堆、柴草和垃圾堆在路邊,路也沒硬化,一下雨鞋上就沾滿泥……”說起臨夏縣紅臺鄉卜家臺村卜家臺社曾經的村容村貌,今年84歲的卜成祥老人深有感觸。

在這裡,展現眼前的是村口新建的小花園、乾淨的通村路以及種滿各色花卉的小巷道,村民們三三兩兩聊天散步。聽村民們聊起卜家臺社的昔日容貌,如果不是有照片,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那樣一幅景象。

紅臺鄉黨委副書記馬俊龍說,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紅臺鄉集中開展以拆舊排危和環境集中整治為重點的專項行動,按照“拆舊建新”和“整潔宜居、美觀適用”原則,拆除破、爛、舊建築,對全鄉範圍內536戶群眾圍牆、大門、院子、廚房和廁所進行全面提升改造,對村裡村外、公路兩側牆體進行粉刷,並組織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後栽植道牙石、木式柵欄牆,修建門前小花園,安裝路燈,使亂草棚變小花園,整體面貌有效提升。

“廣場、巷道和院子都硬化了,花草也種了,破舊房子拆除了,通過改炕改廁改暖,有了暖氣和電炕,又幹淨又環保,好得很。”卜成祥看著農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心裡十分高興。

來到北塬鎮崔家村,一座座新建的房子乾淨漂亮,道路兩旁栽種著鮮花和行道樹。不遠處的錢家村,村民將自家房屋改成的農家樂正在營業。走進村民家,經過改造後的房屋庭院煥然一新,電炕、暖氣、水衝式廁所經過改造已全部配齊。“以前是大家院裡乾淨,院外髒亂,經過改造,整個村子環境都好了。”一位村民說。

“為打造秀美北塬,我們將農村棚戶區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實施棚戶區改造670戶,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北塬鎮黨委書記曹孝文告訴記者,在人居環境改善過程中,鎮裡以改善住房條件、提升人居環境為出發點,結合棚戶區改造和危舊房改造,開展拆舊排危,通過改造人居住房、廚房、廁所、庭院、大門、圍牆以及巷道硬化、渠道改造、自來水管網改造等13項,實現了美化進院落、畜禽進圈舍、垃圾出村莊。

臨夏縣農業農村局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俞春生介紹,按照2019年村莊清潔行動方案,年底前要創建完成35個“清潔村莊”,目前通過縣級自驗完成20個“清潔村莊”。今後將以此宣傳加強農村生活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幫助村民增強環保意識,形成良好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發展產業 助農增收

村莊美了,環境好了,農民如何在優美的人居環境中實現增收呢?

在紅臺鄉紅溝村,記者看到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個小院子,除了種植各類蔬菜,還栽種著核桃樹和油桃樹。“這些是我們在公路兩側打造的花園式經濟林帶,以助農增收為目的。”馬俊龍介紹說。

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紅臺鄉結合本鄉實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特色種植產業,從今年年初開始,結合拆舊排危行動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打造花園式經濟林帶,在“臨大”公路沿線5個村11公里的川區耕地上,栽植以油桃、啤特果為主的經濟林1700畝。在苗木管護工作中,結合村級扶貧產業合作社模式,將1700畝土地流轉給相關村社的163個致富帶頭能人,形成家庭農場主管理模式,實現流轉土地1700畝,有效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如果說紅臺鄉助農增收是依靠經濟林帶的建設,那麼,北塬鎮群眾增收則是依靠北塬塬頭觀光路建設。2013年,臨夏縣充分利用北塬塬頭緊鄰臨夏市城區的獨特地理優勢和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打造北塬塬頭觀光路經濟帶。觀光帶建成後,北塬鎮通過政府引導、群眾籌資方式,鼓勵和教育引導群眾積極發展餐飲服務、布鞋加工、觀光采摘和娛樂休閒等特色產業,並積極發展農家樂。現已建成北塬人家系列農家樂27家,吸納周邊群眾就業300餘人,人均年增收3萬元。在旅遊旺季,通過擺設茶座攤點等方式,增加了周邊群眾收入。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在百益農業園區大力發展草莓採摘等觀光旅遊農業。據不完全統計,塬頭觀光路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40萬人次,創旅遊收入8000萬元。

經過努力,基礎設施建設、休閒農家院建設、棚戶區改造、塬頭路美化綠化亮化等項目相繼完工,塬頭路綜合開發已全面展開,有力帶動了北塬鎮經濟發展。(記者 顧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