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聯和俄羅斯要用SKS當禮賓槍,而不考慮莫辛納甘等步槍呢?

宋啟珠


使用三軍儀仗隊接待是目前各國在接待他國領導人時常用的禮儀模式,接待他國領導人既要體現出禮儀,又要體現出國家的威嚴、軍隊的威嚴,因此三軍儀仗隊往往是一國的鏡子,軍事傳統、軍事氣質均可以在三軍儀仗隊體現出來。

與作戰部隊不一樣的是,三軍儀仗隊使用不同的槍械、禮服,由於禮儀用槍在儀仗隊和各種行禮方式中出場率最高,所以禮儀用槍是儀仗隊一定要講究的禮儀工具,那麼禮儀用槍一般會怎麼選擇呢?

一般來講,禮儀用槍的外形既要有美感又要有視覺衝擊力,除此之外,還要人槍功效完美,人槍結合和諧,有利於用來禮儀操練和行持槍禮、舉槍禮,在這個基礎上,使用本國的經典武器也利於反映本國的軍事歷史和軍事傳統,是對外展示的一個很好的窗口。

目前各國三軍儀仗隊多選用禮儀用槍主要有以下特點,一:線條流暢,有美感;二:具備一定的長度,可以適應精挑細選的儀仗隊員的身高;三:配備刺刀,增加視覺上的衝擊力和兵器的美感。

所以在各國所選用的禮儀用槍中,多選用具有一定長度的非自動、半自動步槍為禮儀用槍,前蘇聯研製的SKS半自動步槍,因其導氣管、彈倉、機匣、劍形刺刀等給人以現代化造型的感覺,加之該槍整體外形流暢,長度適中,人槍結合和諧,易於儀仗兵操槍實施多種禮儀動作,成為了前蘇聯和現在俄羅斯的主要用槍,事實上,當初的加盟共和國目前也多使用此槍作為利益用槍,至於我國,我國目前採用的56式半自動步槍,也可以看作是SKS的孿生兄弟。

至於莫辛納甘非自動步槍,19世紀後期研製的步槍,要說歷史和戰功絕對是有的,但是在槍械線條、美感上確實不能恭維,而且莫辛納甘步槍人機功效差強人意是眾所周知,相比SKS半自動步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怎麼選,當然,並不是沒有國家選擇二戰槍械作為禮儀用槍,目前美國採用的M1卡賓槍、德國採用的98K步槍均是二戰槍械,但是設計上的美感使得他們可以被用於禮賓用槍。


戰甲裝研菌


禮賓槍,重點在於禮上,舉槍禮持槍禮,凸顯的就是國家之禮。

禮賓槍首選就是槍的長相,長得好看,才能做禮賓槍。禮賓槍的選取是非常講究的,國產,好看,長短適中。

▲俊男靚女有木有啊

禮賓槍,外形既要有美感,又要有一個視覺上的衝擊力,人槍結合,體現的是國威。儀仗隊,不光對士兵的身高形象進行篩選,同時對軍服也要進行精心設計。縱觀所有國家的儀仗隊,他們所用的禮賓槍,整體線條流暢,這樣很適合士兵操作,做動作很方便。還有就是,長度要夠長,還不能太長。而且大多國家的禮賓槍都裝有刺刀,刺刀都是經過電鍍,非常漂亮,而且威風霸氣。

所有國家的禮賓槍都是比較近現代的,半自動步槍居多,蘇聯的SKS步槍,整體外形就比較現代化,看著就好看。而槍的外形流暢,長度也比較合適,操作很方便。不光蘇聯俄羅斯用,很多獨聯體國家都在用,而且東南亞幾個國家也在用。

而莫辛納甘根本就不符合禮賓槍的要求,長的太長,短的太短,外形也沒SKS那麼好看。而且,太長,早期的莫辛納甘M1891有一米三,加上刺刀有一米七。士兵如果用莫辛納甘M1891操作,很多動作操作就沒有SKS那麼流暢。


軍武文齋


大家好,我是軍武視界。蘇聯和俄羅斯都採用SKS作為禮賓槍,為什麼不考慮莫辛納甘呢?這與槍支的性能無關,歸根結底,俄羅斯做出如此選擇,主要與禮賓槍的特殊使命有關。禮賓槍不會被用來實戰,因此,像射速、射程、殺傷力這些硬指標根本無足輕重。下面我們從三個因素來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美觀形象

禮賓槍是外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他國領導人來講,禮賓槍與儀仗隊一樣,既要傳達出本國特有的文化氣息,也要給人以視覺衝擊,簡單來講,禮賓槍既要槍身修長、美觀大方,也要做到與儀仗隊員人槍結合,展現國威。與莫辛甘納相比,SKS顯然更符合要求,它不短不長,加上電鍍刺刀的話,的確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標準,而莫辛甘納帶上刺刀有將近1米7,這麼長的槍看起來不太順眼。

第二,實際操作

禮賓槍一般情況下的確不會被用來作戰,但它並不是一個擺設。很多時候,儀仗隊員會持槍進行各類表演,前不久,我們的女儀仗隊員就在莫斯科紅場進行了槍操表演,她們的動作整齊劃一、乾淨利落,如果沒有得心應手的禮賓槍,就算訓練再多,終究難以避免出現差錯。因此,禮賓槍在注意美觀的同時,也不能太長,否則,士兵們很難完全施展開,從這方面來講,SKS也比莫辛甘納更適合做禮賓槍。

第三,特殊使命

禮賓槍,重點與槍無關,關鍵在一個“禮”字,儀仗隊員手握禮賓槍,舉手投足都要顯示一個國家的禮節。就禮賓槍而言,它既要美觀大方,長度適中,同時也要考慮傳達一個國家的底蘊。

儀仗隊員每行一次舉槍禮、持槍禮都是代表的國家,從這個角度講,俄羅斯必然經過了深思熟慮。目前來看,很多獨聯體和東南亞國家均使用SKS作為禮賓槍,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為什麼大都採用SKS,這意味著什麼?你怎麼看?------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軍武視界原創,嚴禁搬運或抄襲,違者必究!


軍武視界


有些回答真會扯,小編不否認禮兵槍必須要美觀大方,但是歷史底蘊也是最很重要的。西蒙諾夫SKS半自動步槍是前蘇聯戰後換裝的單兵武器,是蘇聯第一種使用中間威力彈的槍械,從1946年定型到被AK-47取代雖然在蘇軍當中服役時間並不算很長,但是在全球親蘇聯國家中卻服役了很長的時間,可以說它是蘇聯的驕傲,其代表的歷史底蘊足夠擔當禮兵槍的責任。

而莫辛納甘就不一樣了,很多人都忽視了這是一款誕生在沙皇時代的武器,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掌權之後,本質上是非常敵視沙皇勢力和沙皇文化的(沙皇一家被殺),雖然還沒到拆掉克里姆林宮的地步,但是在軍隊裡儘量剔除沙皇元素是很必要的(軍裝的變化就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莫辛納甘不步槍就不可能成為蘇聯的禮兵槍,至少從長期來看是不會的,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在禮兵手裡。

(蘇聯到俄羅斯能選擇的幾款步槍,你認為那一款適合做禮兵槍呢?)

那麼蘇聯軍隊為什麼直到二戰結束才開始換裝步槍呢?很簡單,這是因為蘇聯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富有,這是一個工業欠發達的國家。蘇聯建國之後用2個五年計劃填鴨式的發展重工業,在汽車、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取得不可忽視的建樹,但是這不能彌補工業化不足的現實缺陷,從T34坦克的粗糙就能看出蘇聯工業化的簡陋。為了滿足技術兵器研發工作的巨大資源需求,步槍等輕武器的換裝工作被一再推遲。希特勒重整軍備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類似麻煩,只能將威廉時代的G98步槍縮短修型之後繼續使用,這就是98K步槍。

(沒人會否認莫辛納甘的優秀,但它是沙皇時代的武器)

綜上所述,莫辛納甘步槍在蘇聯領導人眼中帶有沙皇時代的影子,並不適合代表蘇聯的形象充當禮兵槍,又因為蘇聯創業之初的艱難不得不保留性能可觀的莫辛納甘繼續使用,可能在這一時期莫辛納甘也作為禮兵裝備出現,但是在西蒙諾夫SKS半自動步槍出現之後,真的就沒有必要繼續使用莫辛納甘做禮兵槍了。


利刃巨透社


莫辛·納甘步槍,是俄軍1891年裝備的步兵制式槍械,參與過二次世界大戰,與德國毛瑟98K、英國李·恩菲爾德、日本三八式等同為二戰時期著名的栓動步槍,但自二戰以後,就從蘇俄軍隊中退役了。

作為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的5發手動步槍,莫辛·納甘口徑7.62毫米,是俄軍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步槍,發射大威力突底緣錐形彈,全槍長1.23米,上刺刀時全長1.66米。

SKS,是一把半自動步槍,蘇軍稱其為“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二戰以後,取代莫辛·納甘步槍,成了蘇軍的制式步槍。國內五十年代中期引進仿製後,就是著名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一直服役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西蒙諾夫半自動步槍,口徑7.62毫米,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10發彈倉供彈,全槍長1.025米,帶刺刀時長1.26米,具備重量輕、射擊精度高、動作可靠等特點。

禮賓槍,是各國軍隊執行禮賓任務用的槍具,考慮到安全會把內部的一些槍擊部件去掉,所以不具備發射功能。

由於涉及到外交禮儀,一般禮賓槍都儘量選擇沒有長彈匣的步槍,長度適中,槍械外觀大方、漂亮,長彈匣的自動步槍,因為槍身太短,就顯得不協調。

莫辛·納甘步槍,參與過二次世界大戰,算是一把比較老舊的槍械了,全槍長度顯然不太適合禮儀用槍。
而SKS,是一把戰後研製的半自動步槍,雖然也早已退出現役,但全槍外觀比較漂亮,且全槍長度也適合當禮賓槍,應該是蘇俄軍隊選擇此槍的原因。

巧的是,中國軍隊的禮賓槍,也選擇了仿SKS的56式半自動步槍,美國軍隊的禮賓槍,也是參與過二戰大名鼎鼎的M-1式加蘭得半自動步槍,軍力排名全球前三甲的美俄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半自動步槍作為禮儀用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我認為是歷史的問題原因,莫辛納甘是沙俄時期研製的步槍,代表了舊的統治階級,可以說是舊的封建權威的象徵,而sks則是成長在蘇俄紅旗下的一代新興步槍,代表著新的統治階級力量,因此蘇俄時期會選用sks做禮賓槍。而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很多東西上都承繼了蘇聯,包括武器系統和軍隊文化甚至是外交禮儀,而此時以是新的武器紀元,武器發展偏向模塊化和實用化,比如現而今的。ak103或者ak12模塊化的太嚴重因此作為禮賓槍無法體現禮賓之美,加上世界各國的禮賓槍,美國用m1903、加蘭德,中國用五六半(兔版sks),好像也只有英國那幫傻狍子嘚嘚瑟瑟的用個傻80,可以說禮賓槍古樸化或者“西裝化”是一種潮流,其實也符合審美,就像一個身著禮服的火槍手拿著把卡巴刀肯定感覺不倫不類,或者說一個穿著數碼迷彩的士兵拿著歐式闊劍肯定也感覺不是那麼搭,反正我估計就是這麼來著。


V半衰期V


sks在外觀上顯得更大氣,就像我國的禮賓槍也是選擇的仿製sks的56半。



滄海qingfeng


SKS更漂亮,威武


武器裝備大雜燴


SKS可開是開掛神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