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靜靜de看著你裝B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為了拉攏大臣,除了賞賜禮物、聯姻等方式外,還有一種重要途徑,那就是賜姓。能得此殊榮的大臣,也委實不多。如唐朝開國名將徐世勣,投靠唐朝後,唐高祖李淵為了拉攏他,就賜他“李”姓。從此徐世勣就改名為李世勣,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又改名為“李勣”。但是明朝皇帝的賜姓很多人就看不懂了,為何皇帝明明姓朱,賜的姓卻是“鄭”呢?比如鄭和、鄭成功等人。其實這裡面有個很大的誤會,聽爆史君給大家慢慢道來。

咱們先來說一下鄭和被賜姓的經過。鄭和原本姓馬,是回族人,在明平雲南之戰中被明軍所擄。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藍玉從雲南班師回朝,鄭和作為俘虜也被帶了回去。後來鄭和入宮服刑,別人稱他為“三寶太監”,因此他之前的名字為馬三寶。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藍玉奉旨調鎮北平府,馬三寶也奉旨隨行,並進入北平燕王府服役。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初期,實力並不是很強,建文帝派來的大將李景隆都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因為北京城久攻不下,所以李景隆就退守鄭村壩。在這個時候,朱棣從寧王那搬救兵回來,在外圍擺開陣勢與李景隆對戰。因為馬三寶曾在南京宮中服役,對李景隆有所瞭解,所以便給朱棣獻了個誘敵深入之計。在這場戰爭中,朱棣的燕軍大敗李景隆的南軍,斬首敵人兩萬餘,繳獲戰馬兩萬匹。

鄭村壩之戰的獲勝,是朱棣起兵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大的勝利,對朱棣意義非凡。為了表彰馬三寶,朱棣便想到了賜姓的方式。但因為鄭和是太監,朱棣無法將國姓“朱”賜給他,所以便將他們共同戰鬥過的地方,鄭村壩的村姓“鄭”賜給馬三寶,以此來紀念他的功績。後來鄭和幾次下西洋,被世人所熟知,而他原本的名字卻幾乎沒人知道了。

而鄭成功被賜姓為“鄭”,則完全是個誤會了。鄭成功本來就姓鄭,他的父親是明末海盜首領鄭芝龍,後被明政府招降,母親是日本平戶藩女子田川氏。他自幼出生在日本,在6歲之前一直與母親住在日本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被明朝授官,鄭成功才被接回泉州讀書。當然,鄭成功小時候也不叫這個名,他當時叫鄭福松,字明儼。

崇禎十七年,鄭成功被父親送往南京國子監深造,鄭芝龍還為他請了名儒錢謙益授課。錢謙益在開始教鄭成功時,第一課就是給他改名。當時錢謙益為鄭成功取名為“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還給他取了個表字“大木”。李自成入京後,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亡,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次年改元“弘光”。但弘光政權因為派系林立,群臣間勾心鬥角,所以僅僅存在8個月便滅亡了。

弘光政權滅亡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又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於1645年7月改元“隆武”,即隆武政權。隆武帝極其依賴鄭芝龍的勢力,所以鄭芝龍便趁勢把自己兒子鄭森推薦給他。隆武帝看鄭森一表人才,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遺憾地說:“可惜我沒有女兒能嫁給你,但你一定要忠於我家,不要忘了!”

為了表示對鄭森的寵愛,隆武帝便賜他國姓“朱”,並給他改名為“成功”,從此鄭森就更名為“朱成功”。這也是民間稱他為“國姓爺”的來源。那為何後來人們都叫他“鄭成功”,而非“朱成功”呢?主要是滿清政府刻意為之。滿清在入主中原後,引起漢人的普遍不滿,很多人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而鄭成功便是帶領大家反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後來清朝雖平定臺灣,降服了鄭家勢力,但“朱成功”一直在民間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大家也在等待著復明的那一天。為了將這一苗頭掐滅,清朝統治者從各方面入手,其中一項措施便是給朱成功改回本來姓氏,所以朱成功又變成了鄭成功。因此鄭成功真的被明朝皇帝賜過國姓“朱”,而鄭則是他本來的姓氏,並非賜姓。


Boss爆史


解密:三寶太監從小就被閹G做了太監,為什麼最後被賜性鄭而不是賜姓朱,老龍不得不講出一個殘忍的原因!

解密:在朱棣清君側的造F活動中非常勇猛立了不小的功勞的馬三保被朱棣賜姓鄭,朱元璋收了二十來個義子都隨了自己姓朱?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答密:為什麼賜姓鄭而不姓朱?


1:朱元璋雖然讓自己二十個義子都姓朱,可是後來還是讓他們改回了本姓,第一朱元璋賜姓朱是在自己打天下的時候,朱棣賜姓是在自己做皇帝后,朱是國姓不得輕易賜於臣子,而且朱元璋後來又讓義子們改回了本姓,說明賜姓朱一般沒有天大的功勞不能得到此殊榮,而這個時候的三寶太監還沒有這麼大的功勞!


2:而且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原因老龍不得不說,那就是三寶太監畢竟是太監,皇帝和太監一個姓是不可能得,皇D賜國X有一層含義就是你從此和我是一個家族的,我待你如父如兄,而且在那個社會這是不可能得,讓皇帝怎麼可能和太監一個姓,如果賜姓朱那不是說朱家有個人是太監,朱棣是一個太監的父兄,當然這不是不可能,說到底還是皇帝沒有覺得三寶太監有這個影響力!


殊榮:大明朝的皇D喜歡賜姓這是在歷史上都有名的,明末朱芝龍就被唐王賜姓朱(那是因為此時明朝已經被滅,朱芝龍建立南明,而唐王必須要拉攏的人),明朝的賜姓是非常多的,可是被大家熟知的又有幾個,鄭和因為這個特殊的賜姓反而被後世熟知,所謂世事難料啊。



最後介紹一個三寶太監的背景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瞭解這個了不起的男人。


1背景:朱鄭和一生的轉折點就是的被朱棣賜姓三寶太監,他本名叫馬三保,小時候家庭困難被父親送入宮中閹割之後做了太監又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宮中伺候,朱棣歸封地他也跟著去了,後來朱棣決定清君側,他又跟隨他四處征戰,在“靖難之役”三寶太監雖是個太監打起戰來非常勇猛,朱棣入主京都後,封賞群臣。

由於當年三寶太監在鄭村壩戰鬥中的表現突出,就想要好好獎勵一下這個從小就跟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小太監,於是他學起了自己老爸親筆題寫了一個的“鄭”字賜給三寶太監為姓,同時封三寶太監為內官監太監,這可把鄭和(和字為名是三寶太監自己選的)高興壞了,要知道皇帝親自賜姓是作為臣子的莫大榮譽。於是他死忠於朱棣,甚至為了報答朱棣七次冒險遠洋海外!





思考: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功和他跟著什麼人有關,三寶太監一個太監都能名垂青史!

2家族延續:鄭和有後人嗎?他由於是太監是沒有自己直系親屬的,不過他過繼了哥哥馬文銘的大兒子馬恩來到自己膝下,經過繁衍發展為鄭氏家族。




贈語:一個人無論出身如何,都應該付出努力去改變生活,君不見三寶太監都名垂青史也是一個小人物在比諸君更艱難的條件下的逆襲!


老龍史社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的“鄭”姓,並不是大明皇帝所賜的姓,而是他自己本來的姓氏。

鄭成功,原名鄭福松,後來讀書時老師給他改名鄭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趁機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改年號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



在古代,皇帝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某個人做妻子,相當於是給他的最高榮譽,但當時隆武帝膝下並沒有女兒,所以為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國姓“朱”賜給鄭成功,並將他的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為朱成功,當時將士和百姓則尊稱他為國姓爺。

只不過,當時大明風雨飄搖,國難未除,鄭成功怕有負皇恩,就只保留“成功”這個名字,並沒有公開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復大明江山時,再公開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改姓朱的機會。

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臺灣公開自稱國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鄭經,而非朱經,這也就等同於他放棄了“朱”姓。也正因為此,在後來的史書和各類文獻上,都是以鄭成功這個名字來記述他的生平事蹟,而不是朱成功。



至於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養子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而在明軍平定雲南後,鄭和作為俘虜中的一員,被明軍帶回南京。隨後按照慣例,他被施以宮刑後進宮當差,後因聰明機智被燕王朱棣看上,並收留在身邊。

其後,靖難之役爆發,鄭和跟隨朱棣一同南下作戰,當時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作戰特別英勇,尤其是在鄭村壩一戰立下頭功。對於朱棣來說,鄭和在鄭村壩的這一戰,不僅解除了建文帝軍隊對北平的包圍,消還滅了建文帝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軍隊轉守為攻,為奪取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也正因為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後,就決定賜鄭和一個國姓作為獎賞。但問題是,鄭和是個太監,從皇室的尊嚴和禮法上來說,朱棣自然無法將“朱”姓賜給他,因為把國姓賜給一個太監,會有損皇家顏面,不要說在朝廷上通不過,就是皇室成員內部也不會同意。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是考慮到鄭和當年是在鄭村壩立下的赫赫戰功,所以就以此作為紀念,賜姓他“鄭”;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給他取名“鄭和”。由此,馬三保正式更名為鄭和。


我是趙帥鍋


皇帝姓朱,國姓當然就是朱姓了。鄭和原名是馬三寶,後來明成祖朱棣賜“鄭”姓,這並非賜國姓。而鄭成功原名叫鄭森,南明隆武皇帝賜他“朱”姓,也就是國姓,併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賜姓乃是彰顯皇恩浩蕩

賜就是恩賜,皇帝賜姓,就是彰顯皇恩浩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賜姓給一些親信,比如名將沐英,朱元璋最早賜其國姓,稱為“朱英”,後來又賜“沐”姓,意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義子,都賜“朱”姓,但是後來都取消了。畢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賜那麼多國姓,難保不會出亂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給馬三寶賜姓時,也沒有賜“朱”姓,而是賜“鄭”姓。為什麼賜“鄭”姓呢?據說是因為馬三寶在鄭村壩之戰中表現英勇,遂以“鄭”為姓,後來便以鄭和之名聞名天下。

第二,鄭成功賜國姓始末

鄭成功一生有很多稱謂,他使用過許多名字,小時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國後改名為“鄭森”,在南京求學時,老師錢謙益給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鄭成功”,這是南明隆武皇帝為他起的名字,同時還把皇室的“朱”姓賜給他,故而他又以“國姓爺”這個稱呼聞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所立。鄭成功第一次晉見隆武帝,隆武帝問道:“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回答說:“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這個回答讓隆武帝十分感動,於是撫鄭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於是皇帝賜他“朱”姓,並改名為“成功”,鄭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第三,有沒有“朱成功”的稱呼呢?

按理說,隆武皇帝賜國姓外,應該稱為“朱成功”,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呢?現在大家說到鄭成功都曉得,你要說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沒聽過。

其實,朱成功這個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張圖,這是鄭成功發行的漳州軍餉銅幣,幣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個字組成的。在鄭成功死後,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裡面有這麼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這裡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過,在絕大多數史料裡,很少有“朱成功”的稱呼,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四,明代賜國姓,僅賜給個人,後代是不能繼承這個國姓的

明代皇帝的賜國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個人,屬於一個榮譽,是不能傳給後代的。

比如說,鄭成功是可以稱為“朱成功”,但他的兒子鄭經,就不能稱為“朱經”。“朱”是國姓,只賜給鄭成功一人,不及子孫的。因此,賜國姓並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賜給你這個家族,受賜人死後,國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們只能把賜國姓當作一種榮譽稱號。我們知道,姓氏在中國是很重要,中國人講傳宗接代,講光宗耀祖,所以鄭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丟的,他兒子、孫子都得姓“鄭”,不能姓“朱”的。

第五,鄭成功以“國姓”代替“朱”字

鄭成功有時也會稱為“朱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並不代表他不用國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國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說,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國姓成功”。清代幾本關於鄭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紀輯要》、《鄭成功傳》、《臺灣外記》等都寫:“自是中外稱國姓雲。”我們再結合荷蘭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蘭人的記錄裡,也把鄭成功稱為“國姓爺”,而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員的奏稿中,往往稱呼鄭成功為“國姓”、“鄭國姓”或“偽國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裡,不僅“朱成功”的叫法少,“鄭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較少的。

我們來看看夏琳的《海紀輯要》裡寫的:“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晉潮王國姓成功殂於東都。”大家看到沒有,當時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正確的叫法是“國姓成功”。


君山話史


糾正題目中的兩個錯誤,一是皇帝賜姓未必是國姓,跟皇帝一個姓氏才叫國姓;二是鄭成功本來就姓鄭,皇帝賜的姓是朱,而朱是明朝皇帝的姓氏,所以才叫國姓爺。



鄭和,原名馬三保,被朱棣賜姓鄭

鄭和是回族,雲南人,本姓馬,名字不詳。明初傅友德、藍玉率軍平定平雲南,鄭和被明軍所擄,並被明軍帶回南京,受閹割後成為一名宦官,入宮服役,這也是當時很多年輕戰俘的共同命運。

後來,傅友德、藍玉奉命鎮守北平,鄭和隨軍前往,而北平恰好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以鄭和又在機緣巧合下進入燕王府邸侍奉朱棣,靠著自己的聰明機智、忠誠可靠逐漸贏得朱棣信任,成為朱棣的親信隨從。

鄭和雖是宦官,但膽略過人,知兵習戰。靖難之役爆發後,在著名的鄭村壩之戰中,鄭和為朱棣出謀劃策,英勇作戰,立下功勳,朱棣很高興,親自為其賜姓“鄭”,此後鄭和就成為正式姓名,載入史冊。

鄭和的姓氏雖是朱棣親賜,但不是朱姓,並非國姓,因此無論當時還是後來,人們從未以國姓之說稱呼鄭和。

朱成功,原名鄭森,被賜姓朱

跟鄭和相比,名副其實的“國姓爺”鄭成功被賜姓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朱成功,本姓鄭,名森,福建人。鄭森祖籍河南,祖上數代一直姓鄭,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著名海盜集團首腦,後被明朝廷招安,清軍入關後又歸降清朝。

跟父親鄭芝龍相比,鄭森的政治立場堅定的多,他始終是明朝忠臣,一生致力於反清復明,在當時是一支極為強大的力量。正因為如此,南明隆武帝賜鄭森姓“朱”名“成功”,此舉既是對鄭森忠誠和功勞的表彰,也包含著“反清復明”事業成功的美好期待。


朱是名副其實的明朝國姓,因此朱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國姓爺”,並且在被賜姓名後,鄭森不再叫鄭森,而是叫朱成功。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都叫他“鄭成功”而不是“朱成功”或者“鄭森”呢?

朱成功一生反清復明,威望極高,清朝統治者對其恨之入骨,他們出於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不承認南明的正統合法性,自然也就不承認南明小皇帝所賜“國姓”,因此一直將“朱成功稱為“不倫不類”的“鄭成功”。


我們如今稱呼“鄭成功”是一個習慣性的不規範說法,稱其為“鄭森”或“朱成功”都可以,就像我們可以稱呼魯迅先生為“周樹人”或“魯迅”,卻不該稱其為“周迅”或“魯樹人”。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個說法顯然是不夠準確的。古代皇帝賞賜臣下姓氏,是古代統治者用來籠絡和加強統治的手段之一。自從秦漢以來就有,歷史上最早的賜國姓,始於漢高祖劉邦,“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西漢會要》卷十七),此後歷朝都有賜國姓的現象。唐五代時期最為普遍,如因參與平叛有功,唐朝皇帝賜給沙陀族首領朱邪赤心國姓“李”姓,這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後來沙陀族建立後唐政權仍以李為姓。首先要糾正一下,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國姓自然是朱姓,不存在賜國姓為“鄭”的說法,更何況鄭成功本來就是姓鄭名森,談不上賜國姓的問題,鄭和原名馬三保,鄭和確實是明成祖朱棣所賜予的姓名。

鄭成功:有點不倫不類的稱呼,來自清廷御用文人的筆下

有明一代,明朝皇帝曾多次賜國姓給臣下,如在明朝建立過程中,朱元璋的養子沐英被賜予朱姓,後來沐英在西南地區屢立戰功,被安排永鎮雲南,被朱元璋命令恢復沐姓。到了明末時期,自崇禎皇帝自殺殉國以後,明朝諸藩王相繼在南方稱帝以圖恢復社稷。素有賢名的唐王朱聿鍵被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稱帝,史稱隆武帝。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於是,隆武帝賜國姓給鄭森,改名朱成功,民間也稱之為“國姓爺”。這一賜姓對年輕愛國的鄭森是極大的榮譽,終極一生,鄭森都稱自己為朱成功,在當時如果誰沒有以朱成功稱呼他,那絕對是要有大麻煩的。鄭成功還規定他的子孫也必須要姓朱,否則就不是他的子孫。因此,即使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臺灣稱東寧國主,也是使用朱姓。直到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降清為止。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大家都稱其為鄭成功?原因在於,到了滿清取代明朝定鼎天下之後,清廷對於前朝的國姓極為忌諱,因此在組織人員編撰的《明史》中都將鄭成功家族的朱姓改成本姓鄭字,鄭成功這個有點不倫不類的稱謂就由此流傳下來,但是,清廷並沒有辦法消除鄭成功在民間享有的“國姓爺”稱號。

鄭和是獲朱棣賜姓,而非賜國姓

鄭和原名馬三保,出生於西南地區,自幼信奉伊斯蘭教。在明朝初期明軍進攻西南地區的過程中,10多歲的馬三保淪為俘虜,按照當時的慣例,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大都被閹割送入宮中為奴。機緣巧合之下,鄭和來到燕王府中服役。聰明的馬三保得到了朱棣的賞識和重用。建文帝即位後,對帝位惦記已久的朱棣發動了奪取帝位的“靖難之役”,在戰爭初期,朝廷大軍佔據優勢,緊逼北京城下。1399年,朱棣大軍與朝廷李景隆率領的軍隊在京郊的鄭家壩發生戰鬥,朱棣軍隊最終取勝,解除了朝廷大軍對大本營的威脅。在這場戰鬥中,馬三保立有戰功,朱棣打算賞賜他,決定賜姓給他。雖然明朝賜國姓給臣下的不在少數,但由於馬三保是一個身有殘疾的閹人太監,賜予國姓難免引起外界非議,落人口實,因此,朱棣決定賜姓給他,至於為什麼要賜鄭姓給馬三保,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後世的歷史學家只能通過相關史料推測,由於馬三保在鄭家壩之戰立功,朱棣為紀念此事,賜鄭姓給馬三保,並同時賜名為和,寓有“和朕同姓”之意。



後來,鄭和憑藉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溝通了大明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等地的貿易和人員往來,鄭和之名得以名垂青史。


滄海拾遺錄


看過鄭成功相關作品的朋友或者聽說過的朋友都知道,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而鄭成功又姓鄭。就理所應當的以為“鄭”是明朝的國姓。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謂的國姓!並非鄭。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一下這兩人: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鄭。明朝末年,當時崇禎已死。當時中原北方已經被滿清佔領,明朝聚集了一些遺老遺少跑到南方雲南稱帝建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

此時鄭志龍與鄭成功一家已經成為南海附近勢力最強的一夥海盜,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於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公開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朱聿鍵繼位後,年號改為“隆武”。

由於鄭成功一家擁護有功,並且鄭家海盜是整個南明最強勁的水師,南明皇帝出於依靠和拉攏的目的,賜鄭森國姓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當時鄭成功說此時國難未除,滿清鐵騎肆虐中原,他願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國家一統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鄭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賜名,而沒有使用國姓“朱”,同時也被稱為國姓爺。

這就是鄭成功國姓的來歷。

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監,從小可以說是與朱棣一起長大,對朱棣忠心耿耿,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鄭和被朱棣賜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作戰勇敢,保護了朱棣,朱棣鑑於其忠心耿耿,殺敵護駕有功,但是由於他是太監,無法賜朱姓,於是就地取材,賜“鄭”姓。這才有了鄭和這個名字。

其實在朱明王朝中,賜姓最多的皇帝當屬朱元璋,他是開國皇帝,所以明朝開國後,很多在他手下帶兵打仗,戰功赫赫的將領都被賜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說史


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問出這樣無知的問題呢?我真的想不出來。

明朝是朱家天下,國姓當然是“朱”。怎麼可能是“鄭”呢?

鄭和與鄭成功,之所以姓鄭,是因為人家本來就姓鄭。

鄭和,本來就姓鄭。

《明史‧鄭和傳》僅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

還有一種說法,鄭和原本姓,小名三保。10歲的時候,被明軍俘虜,成了太監。後來成了朱棣的親隨。

因為他在朱棣爭奪帝位的靖難之役表現勇敢,在一個叫鄭村壩的地方立有戰功。朱棣就賜他姓鄭。

這只是一種小編亂造的野史,沒有任何歷史根據。翻遍二十四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這樣給臣下賜姓的。要麼就是賜國姓,要麼就是把某塊地方作為封地賜給功臣。哪有把村子名賜給功臣做姓氏的,這簡直就是侮辱人嘛!

所以說,鄭和,本來就姓鄭。明史記載的清清楚楚。

再說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他爹叫鄭芝龍。鄭成功子承父姓,當然也姓鄭。

鄭芝龍年輕的時候富有冒險精神,在海上闖蕩。1621年,鄭芝龍18歲時,到澳門跟隨舅父學習經商,並且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成了天主教徒。但是我感覺他並不虔誠,可能只是為了利用天主教的勢力。

之後往來東南亞各地,後到日本九州,並追隨於日本平戶島的大海盜商人李旦,初時擔任翻譯,逐漸成為李旦的得力助手。1624年初,鄭芝龍,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及通事。慢慢建立自己的勢力。

1624年7月14日鄭芝龍妻子於平戶島千里濱產下兒子鄭成功。不久,鄭芝龍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中國。

到了1627年,鄭芝龍已有船700艘。橫行中國沿海。儼然海上王國。

他兒子鄭成功更加了不起。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是要他成為國家棟梁的意思。

鄭成功雖然是中日混血,六歲以前居住在日本平戶。但是六歲以後回到中國,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還考了秀才,並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他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國士大夫思想,他當然是純正的中國人了。

清兵入關以後,南明小朝廷內訌不斷。後來隆武政權建立。鄭森覲見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他,說到,可惜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他。所以把象徵最高榮譽的國姓賜給他,並賜名“成功”!

從此,鄭森就被成為“朱成功”,或者國姓爺。當然也有叫鄭成功的。


上將噯福斯


首先更正問題中的一個錯誤。

皇帝姓朱,賜國姓當然是姓朱,不是賜姓鄭。

先說下鄭和。



鄭和是回族人,本姓馬,人稱三寶太監。太監,你想呀,混得下去一般誰會有勇氣去做太監呢,所以前半生的資料不多,很有神秘感。又是伊斯蘭教又是姓馬,很有可能祖上有阿拉伯血統,當然也有可能是漢人改教的然後改姓的。而且,下西洋最珍貴的航海日誌也被後世權臣給燒了,太可惜了,所以鄭和就更神秘了。

有學者推測,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功,應該是在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立的,所以才被賜姓鄭。所以,根本不是國姓,只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姓,這樣他就成了一個正常的漢人太監。這類似於張良被封留侯,是因為第一次跟劉邦在留縣相遇。正好姓鄭,跟鄭成功一個姓,這只是歷史的巧合。

再聊聊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隆武帝賜國姓朱,賜名成功。隆武帝是在鄭成功他爹大海盜(也可以叫倭寇)鄭芝龍的支持下監國的,隆武帝對鄭成功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意思是,可惜我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你,(所以,我賜你國姓朱,你也就是我們朱家的人了),你應該忠於我們大明王朝。所以,鄭成功後來單飛之後,用的就是國姓爺,朱成功等名號反清復明的。你看,天地會擁立的就是唐王,隆武帝,哈哈,對吧,金庸先生歷史專業的。

明朝就怕王爺造反,自己人幹自己人,所以王爺都是當豬仔一樣圈起來養,什麼文韜武略都不許學,會什麼都不行,就只能學吃喝玩樂。所以,這個隆武帝也是難得的雄才大略,崇禎朝的時候就帶兵去解北京之圍,這膽子太大了,誰知道你是來勤王的還是是搶椅子的,被崇禎勒令回家,所以沒跟清兵打過仗,跟農民軍打過幾仗。還有就是賜姓鄭成功的這一招,真是絕了,這個等下再慢慢道來。我們知道最後南明就三股勢力,大西軍殘部奉的正朔永曆帝,游擊隊張煌言,無敵水軍鄭成功。最後南明都沒了,鄭成功還在。

還有其他人被賜國姓嗎



這個還是有的。比如沐劍屏他們家祖先,沐英,朱元璋的養子。再次對金庸先生致敬。先前被賜姓朱,就成了朱英,後來建國了,要跟皇子們區別一下,所以,又都改回原來的姓。要不然,沐劍屏得叫朱劍屏了。沐家世代鎮守雲南,吳三桂做夢都想也沒做到的事情,最後一代國公沐天波也是跟著永曆帝,咒水之難死在了緬甸。

最後我想說下賜國姓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收買人心。這個朱元璋和朱聿鍵賜國姓,都是這個目的,隆武帝更是明明白白的直接說了,讓你姓朱,就是為了讓你忠於大明王朝,而且,你也變成自己人了,你也姓朱了,就有了一種這天下也有你的份的錯覺。這個很重要。

第二,建立威信。朱元璋給義子們賜國姓,就是為了他們能夠在軍中有威信,像對待朱元璋兒子一樣對待他們。隆武也是這樣想的,日後,鄭成功用國姓爺招兵買馬反清復明就可見一斑,都不用說自己是幹什麼的,只要打著國姓爺的招牌,誰還不知道是反清復明的。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絕了後路。一旦成了國姓爺,你就被綁在大明帝國戰艦的甲板上了,再也沒有投降的餘地了。試想,哪個敵人敢收編你嗎,你不是成呂布了,你敢投降嗎。所以,誰都能投降,唯獨鄭成功不能投降,看看那些姓朱的被抓之後的下場,你也姓朱哦,你打的官方名字可是朱成功哦,姓朱就很過分了,還叫成功,哪能讓你成功呀,不剮了你就唸阿彌陀佛了吧。朱元璋的義子們就更是這樣了,一條船上的螞蚱。

還有,我覺得,不能當做對功臣的獎勵,對功臣的獎勵方式太多了,最簡單的就是加官進爵呀,封個秦王晉王呀,當然能給燕王就更好了。不過,老朱家對這種無本買賣卻很吝嗇,最後的最後才不得已了才給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只封了個延平王,怎麼不封安樂王還延平王,怎麼著也應該封個吳王越王。

再者,假如,假如哦,鄭成功真的成功了,國姓應該會被收回,改回鄭成功,就像朱元璋那些乾兒子們。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有功勞,你有兵,你還姓朱,這太危險了,哪天腦筋不對了就自立為王了,哪怕你腦筋不不對,也難保你的手下們腦筋不對了給你披件黃袍。這就叫過河拆橋,或者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良臣亡。


迷茫冰城


明朝皇帝姓朱,因此被皇室賜姓的功臣都是朱姓,鄭成功時代明室飄零衰敗,國姓含金量不大,因此大家還是習慣稱性之為鄭成功。鄭成功原為南明政權的大將軍,本名鄭森,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鄭延平”。能被賜為國姓的人一般有三種:一是皇親國戚,二是人臣功勳,三是外國諸王。

明朝賜國姓的人還有很多,比如開國將軍沐英被賜朱姓,故又稱朱英。七下西洋的鄭和本名馬三保,後明成祖賜姓鄭,故稱為鄭和。鄭和賜姓鄭,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在河南鄭州取得大捷,明成祖為紀念這次勝仗,賜姓鄭姓。泰國王室均姓鄭,比如現在的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的中文姓名是鄭冕。曼谷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裡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奉大明為正朔,其子鄭經建立了東寧王朝,西方稱之為東寧王國,清朝史料稱之為東寧省。明鄭政權建立後,鄭成功雖死,但也被追為開國之君,故恢復鄭姓,不用朱姓。永曆帝遇難後,鄭經廢東都稱號,以"東寧"稱全臺灣,並以"東寧國王"自稱,但仍然使用"招討大將軍"的印信,"永曆"年號,在與凊廷大臣明珠的書信中,也自稱"建國東寧"。

東寧王國禮遇許多明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的身分號召恢復明朝,是南明的延續;但實際上,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和監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鄭氏王族為最高元首的獨立王國。1683年,康熙皇帝命令施琅收復臺灣,多場戰役後,鄭氏王族的鄭克塽率文武百官降清。南明政權其實是各地軍閥擁立的,內部也十分混亂,比如鄭成功擁護的皇帝與沐王府擁護的皇帝是不一樣,天地會事實上鄭氏家族的一個分支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