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如果說18年還只有一些苗頭,那麼19年各大電商已經完全開始了線下實體店鋪的野蠻生長,盒馬鮮生(阿里巴巴)、蘇鮮生(蘇寧)和7fresh(京東)幾乎不約而同的在同一時間開店,又在同一時間開始了自己的擴張戰略,這其中雖然盒馬要走的快幾步,但是總體來說大家的單店經營狀況相去不遠。

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生鮮超市打破了傳統零售的限制


在用數據分析這股浩浩蕩蕩的潮流之前,反而應該考慮這些項目是否成立,生鮮超市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的生意,會不會又是像共享單車這樣一股來之急去之快的“龍捲風”,只留過境後的一地雞毛。

1、量變促使質變

國內商超便利店經過多年發展,一些品牌為了壟斷市場,開始大面積鋪設店面,同時以供應鏈優勢開始打起價格戰,所以在一二線城市,越來越難以見到小型商店,而被711,everyday,羅森和唐久等等品牌所壟斷。

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從現狀來看,傳統商超便利已經明顯進入瓶頸期,在成本不斷上升的今天,盈利點卻沒有明顯上漲,雖然分佈密度很高,支付方式多樣化,出售的產品也變多了但卻有些叫好不叫座。

生鮮超市就是基於這種環境而出現的一種新生產物,它的規模大於便利店卻不如超市,所以門檻並不算太高,但是因為其提供的產品具有多樣性,以及通過現場烹製的美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

過去人們,想要買到新鮮蔬菜就只能去菜市場,買海鮮更是要繞更遠的路去專門的集市,並不是很便利,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問題難以保障,價格透明度也不是很高,所以注水肉和放臭的海鮮都是在那段時間集中出現的。

也正是考慮到便利、健康、產品多樣這幾個最直觀的特點,生鮮超市才在大眾眼中顯得更為特殊,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在資本推手下盒馬率先登上舞臺

也可以說,生鮮超市其實也是傳統零售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規模效應遇到瓶頸期後誕生的一種新興的產物,它的發展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觀念相關,前者的土壤已經初步具備,後者也在慢慢改變,所以生鮮超市由點到面的佈局的形勢也越來越明朗。

2、快速剝離,未必好事

生鮮超市的出現並不意外,他和傳統便利店形成涇渭分明的區別,這也不令人意外,但是這未必是好事,縱觀國外生鮮超市的成熟,也並沒有對傳統商超便利產生巨大沖擊,反而在業務方面有很多交叉點,部分發達國家的便利店具備生鮮超市一部分的功能,除非特殊情況,大多數情況下市民不會特意去區分購買地點。

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生鮮超市和傳統超市一度被人們混淆

而在國內,生鮮超市往往被貼上了高檔的標籤,人們普遍認為這裡並不是一個適合經常消費的地點,年長一些的人,仍然比較鍾愛菜市場和海鮮集市。而事實上也是如此,作為新興的產物,生鮮超市無論拿出多少補貼,都避免不了自己由於是“新鮮事物”,供應鏈需要“量身定製”,成本難以控制,並且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在國內得到成熟的解決方案,只能通過摸石過河的方法前行,這也是為什麼只有頭部企業才敢涉足這一領域的原因,其成本之高並非中小型企業能承擔的。

如果再過些時日,讓便利店的發展更進一步,為生鮮超市奠定更多基礎,在消費習慣和經營經驗上留下更多數據,那麼無謂的成本會減少很多,那時生鮮超市再從便利店和超市中剝離出來,發展的會更加穩健。

阿里和京東等幾家企業,在17年開店時,也只是抱著試試的態度,店鋪數量並不多,一直到今年才開始全國佈局,只有一二線城市才會有3家以上的店鋪,發展速度並不快,既沒有共享單車的速度,也沒有瑞辛咖啡的瘋狂,遏制所有人的不只是理性,還有仍處於探索階段中的盈利模式。

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7fresh數量少一些但是規模一點也不小

3、唯一的牛角尖就是產品

智能化是大趨勢,但是過度重視智能化卻未必是好事,畢竟資金和人力是比較有限的。國內的人工智能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尤其是智能手機相關的業務,移動支付的普及度國內恐怕沒有幾家企業可以比較,但是食品安全問題、飲食健康問題、產品質量問題卻普遍存在。

為什麼十幾年前普遍存在的小商店,現在在城市中越來越罕見,就是因為在供應鏈、健康、安全和管理等方面被大型企業所淘汰,人們認可的不是一個品牌知名度有多高,而是東西用著確實方便質量好,吃的東西也很健康放心所以才促使了行業內的這種變化。

換而言之,讓人們刷臉支付的前提是,你的產品首先足夠吸引人,其次你提供的服務也物有所值,這點隨著企業規模越大越容易被重視,當下一些問題不嚴重的原因,還是由於其行業壟斷讓顧客別無選擇,但是隨著第二第三梯隊企業的追趕,如果還抱有我強我大的幻想那麼必然會導致難以接受的後果。

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便利店雖然發展空間大但是依舊比生鮮超市成熟的多

在國內零售行業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仍需認清一個現實,在我們很多人感嘆於現在的“便利店”可以吃飯時,我們得承認多年以前就完成這種模式的日本便利店711和羅森,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為自己飛速的發展而抱有謹慎的態度,避免因為野蠻生長而導致行業規則被破壞,為人們帶來便利的新興產物能夠長久發展下去,不要再重蹈共享經濟被過度解讀時釀成的悲劇。

19年線下店野蠻生長,各品牌開始擴張戰略,小生鮮店如何做好生意

羅森和711的模式值得借鑑

鋪鋪旺小結

生鮮超市無論母體是誰,發展速度如何,但是我們仍要清晰的認知到,它目前只是一個新興的產物,還沒有真正意義上達到每個店鋪都能全面盈利的程度,如果個人要選擇加盟或者朝這個方向創業,固然處於紅利期,但是並不推薦,因為資本的手處處可見,在供應鏈和規模性的大戰中,個人甚至是剛剛上市的公司都難以左右自己的命運。

站在經營者的角度,去嘗試做生鮮需要慎重,但是因為有先行者(盒馬、7fresh、蘇鮮生)的開闢道路,我們作為消費者,也確實享有了更多的便利,在未來這個行業會有更好的發展,但是在摸石過河的階段,我們去享受便利還好,但是投資卻要帶上幾分心眼,謹慎一點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