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诱之以名利,动之以真情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的好,治理的好,想要国运昌盛,繁荣富强,该如何?答案很简单,就是两个字——贤才。何为贤才,即有出众才智,贤德的人。贤才,是帮助上位者治理国家,出谋献策之人,国有贤才才能扶世运,贤才之于国家就像头脑之于人一样重要,没有贤才,就像人没有大脑一样,还何来的发展与繁荣呢!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治理需要贤才,但是同样的,贤才也需要国家这个舞台来展示,发挥自己的才能,国与才是相互需要的。正是因为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他才会说人才不会主动提出来帮助治理国家的,国家应当亲自去求贤才,言下之意就是自己求贤时也应当这么做,就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恭敬有礼地去请贤才出山。

曾国藩:诱之以名利,动之以真情

曾国藩这么说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又说:“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阁下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封贤俊,尚有乏才之叹。鄙人仅以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矣”。意思就是你在一省之内选才,还有邻省的贤才前去投奔,依然绝得人才不足,更何况我在营盘里搜罗人才呢?

能称之为贤才之人,都是才华过人的,至少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这样的人,大多不把世俗放在眼里,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会为单单一个职位就放弃自己的执着,所以对于求贤,不仅要诱之以利,还要动之以情,用真心去感动他们。胡雪岩收服嵇鹤龄一事,便充分体现曾国藩这句话在招纳贤才方面的实用性。

王有龄刚到湖州上任,恰好赶上新县城民众聚众抗粮,他的领导看出王有龄是一个难得的办事之人,便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他去办。然而,王有龄是一介书生,对于带兵之事可谓是一窍不通。而且如果在这件事除了什么差池,导致民变不说,王有龄就算不在新城丧命,也会被革职查问。因此这份美差着实让王有龄头痛。

曾国藩:诱之以名利,动之以真情

思来想去,还得找胡雪岩帮忙。胡雪岩对兵法也不是很精通,但是他却有一个相当灵活的头脑。接到朋友的嘱托后,他立即派人四处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得知有一个叫嵇鹤龄的候补知县,此人主张“上策先安抚,下策在围剿”,是解决这件事的不二人选。但是这个人虽有勇有谋,却恃才傲物,不肯轻易为人所用,而且嵇鹤龄是个明白人这等可能送命的差事他可不愿去。

胡雪岩多方调查,得知嵇鹤龄刚死了妻子,而且又家徒四壁,连安葬亡妻的钱都没有。亡妻的尸首还安放在家里,但嵇鹤龄是个爱面子的人,不哭穷不求人,所以这件事才没有被传开。

胡雪岩看出这中间的端倪,立即登门拜访。不想聪明的嵇鹤龄早就看出了他的目的,以“素未平生”为由拒绝见面。

曾国藩:诱之以名利,动之以真情

胡雪岩也不心急,因为当时有个规矩,家中死人,客人行礼,主人一定要还礼。胡雪岩便径直走到其亡妻跟前,捧起刚点燃的香,行起礼来。无奈之下,嵇鹤龄只得出来相见。在胡雪岩的软磨硬泡下,嵇鹤龄接受了胡雪岩的帮助,安葬了亡妻。嵇鹤龄欠了胡雪岩一个大人情,只得委身去处理新县城民乱。他协同地方乡绅,设下计谋,擒获了新城民乱的首犯,押送去杭州法办。王有龄心里乐开了花,嵇鹤龄帮他解决了大难题,王有龄一心留住这个人才。此时胡雪岩提议道:“我倒有一个妙法。一来可以给嵇鹤龄一个官位,二来也可以留住他这个人才,那就是推荐他去当海运局坐办。一旦他坐上这个位置,他还是归你管,这也有利于我们今后的生意。”

随后,为了避免他人从中作梗,胡雪岩暗地里以嵇鹤龄的名义汇了两万两银票给王有龄的领导。如此一来,嵇鹤龄上任之事便水到渠成。

有了所有这些铺垫,嵇鹤龄早已把胡雪岩当大恩人。两人的关系自然是亲密无间。在跟嵇鹤龄的交谈中,胡雪岩经常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这让他获益良多。他把从嵇鹤龄身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市场行情分析中,更有始料未及的效果。这也使他在日后的商场、官场中能够运用自如。

曾国藩:诱之以名利,动之以真情

像嵇鹤龄这种恃才傲物的名士,除了有一种顽固的心理定式,还有一种有恩必报的精神机制。胡雪岩就是抓住了嵇鹤龄的这个特点,一步步解除他心理的防御。先是以礼相待,接着施以恩惠,最终得士之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