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陵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餘平方米。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中山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

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

陵門建築在中山陵中軸線上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水泥平臺,能容納一萬多人。平臺兩側是絨毯般的草坪。

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對稱的十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松,其狀如傘,異常優美。陵門的外面,兩邊有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牆相連,把中山陵墓拱衛在裡面。

在陵門的兩旁,有一對漢白玉石獅,頸毛光滑柔軟,張口正視前方,形態逼真。用這對石獅分列建築物的兩側,從而使建築物更加突出,顯得陵門氣勢磅礴。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臺上,以花崗石建造,重簷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墓碑為,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當年建造墓碑時,曾向國內各省廣泛徵求墓碑材料。

福建省選制了一塊龐大的花崗石碑料,當在裝運時,由於體積太大,又極其沉重,裝上船不久,就沉沒到水裡去了。於是,只好又從福建趕製了第二塊花崗石運到南京來。

從南京下關碼頭全靠人工滾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從山下運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時達四十餘天,由此可見當時工程艱鉅和宏大以及建築工人堅韌不拔的毅力。現在,人們在碑亭裡見到的大石碑,就是用當年第二塊福建花崗石製成的。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