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力,出大功

“習拳吃力,是一大病。近之授拳者專以快、用力,教導初學者,誤矣;教以快、用力,是欲其手足用力也。要知四肢用力,心身真勁力必淤結,久之為害甚大。於今學拳者應明此害,避之遠之,庶幾近之,而免入歧途也。”

“今之習拳者,多急急於拳套,用暴力以求迅速和美觀,全身氣孔為之閉塞,而於自身氣血之流通,實大有阻礙。所有拳家凡用暴力者,無不努目皺眉,頓足有聲。是先閉其氣而後用其力,至練畢則長吁短嘆,急喘不止,傷及元氣。所以往往有數十年功夫終為門外漢者,豈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

以上兩段話是王薌齋先生《習拳六要》中說得,很多年前就讀過,一直不甚理解。隨著練功時間延長,深以為真理之言,練功不用力既是為健康計,也為技擊計。

從健康計,薌齋先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用力則全身氣孔為之閉塞,阻礙氣血運行,經絡鬱結,於身體健康實有大礙。現代競技體育項目的訓練方式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很多人過了40多歲就打不了了,因為身體不行了,而且訓練的越狠,身體影響越大,據說職業泰拳手的平均壽命只有50歲左右,這就是過度運動透支生命。只有不憋氣、不駑氣,全身氣血才能暢流,經絡得通,筋骨得養,易骨、易筋、易髓的目標才能實現,身體才能得大健康,身體素質才能提升,才能為技擊真正打下基礎。

從技擊計,用力則必緊,內家拳的內勁打不出去,內家拳的攻擊主要是用意,要產生最大的效果,就不能用力,用力則滯。所以在郭雲深論形意三層功夫第三層化勁時明確說,功夫高級階段就是純以神行,內外無絲毫不用力。

但是,有功夫的不用力卻不是從完全放鬆練出來的,身體沒有任何強度的放鬆只能是健身狀態,有體無用,健身不錯,技擊不靈。這種松遇到外力時還是不自主的緊張和用力,原因是它不具有承擔外力的能力,沒有訓練過怎麼從緊張鬆下來,單純的松練沒有看到能夠真正贏人的(或許我見識少,沒有看到,或者沒有練到)。

我的體會是緊後的松才是真松,從慣性的僵、緊(拙力),用不用力的理念,練到長時間保持一定的架子依舊能夠不用力,這個時候的松才是真松。因為這種松就是自己將原有的用力模式主動轉化過來的,所以,再遇外力也不會緊了,練成了新的慣性模式。這是心理上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長時間保持一定強度的架型,氣血運行速度必然加快,就會沖刷全身經絡,給予各處充分給養,在全身暢達滋養的同時,筋骨強度也在靜態中得到慢慢增強,故易骨、易筋、易髓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變化過程。

如果練功強度夠,一年時間,單單筋骨強度就很強大了,所以,站形意三體式就有一年打死人之說。但達到這樣的強度很難,按照薛顛的要求,三體式能站2個小時才算入門,我站了一年後,也僅僅達到一小時。年紀大的人,時間可能更短,因為氣血已衰,筋骨之力在下降,想練上時間確實不易。

從這個角度說,練功出功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站三體式,如果能把三體式真給站鬆了,身體就會出大功了。

再進一步延伸,大家就會明白,形意拳所謂的明勁也是不用力練出來的,不是用力練出來的。練出來後,雖然不用力,自己也感覺全身是軟的,但一作勢,他人摸起來都是硬的。也就是說鬆不鬆是自己的感覺,不是身上硬不硬。

需要注意的是松出功,意出勁。光松還不行,還得出勁,要出勁還得練意。用意不用力,兩個都不能少。只有出勁了,才能做到動亦打,靜亦打,進亦打,退亦打,無勁就不能做到主動打。從這一點上說,出勁更重要,也就是練意更重要,所以,對於年齡大人,可以不要求站樁的時間,但是一定要有較長的練意時間。練意不拘於形式,行住坐臥都能練。

而且形、意同時練,放鬆效果更好,因為用意了可以把無形的身體放大、放遠(頭上天、三梢入地),更容易增加身體的穩定性,更容易鬆下來。所以,有前輩說:沒有意的松都是懈,假松。真松假松差異在有無頂抗之力,真鬆了,做好自己,不管外力如何推輓,就是如山之不動,靜止如山嶽。假松,遇外力即頂抗,全身呈較勁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