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扶貧“巧”用力“活”發力 傳統產業也有“致富經”

近日,在包頭市固陽縣金山鎮協和義村村民張飛家中,幾名駐村扶貧幹部聊著扶貧話題,暖融融的屋裡笑語不斷。

幫扶發展長效養殖業

61歲的張飛告訴記者,他是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是莊稼地遭了旱災。

2014年年底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後,從2015年開始,張飛就迎來了各種幫扶。

家裡先是建了新磚瓦房,“蓋現在住的房子國家給補貼了25000元,我把工程包出去,也花了25000塊錢,等於我一分錢都沒花就住上了這間新房子。”張飛說。

包头:扶贫“巧”用力“活”发力 传统产业也有“致富经”

看著眼前的20多隻羊,張飛喜上眉梢。圖片來源:包頭晚報 常靜

接下來,張飛通過土地退耕還林每年拿到了固定數額的補助。2017年,扶貧幹部幫他建起了雞舍,並幫他買入一批小雞。2018年,他和老伴兒又獲得了去縣裡環衛部門打掃衛生的工作,每人每月收入1800元。幹了10個月後,張飛覺得租房住攢不下錢,想回協和義村生活。

“2019年5月18日,聽說村裡有了扶貧政策,許多人家都在搞養殖,我也想回到村裡。當時高海龍說:‘如果那兒不行,你就回來養羊吧。’”張飛口中的高海龍是他的幫扶責任人,原本在固陽縣農牧局工作,現在是協和義村的駐村扶貧幹部。高海龍從事農牧專業,懂行,讓張飛買了10只杜寒羊,每隻大羊1500元,國家給補貼800元,個人出700元。“2020年元月,這些羊就下了24只羔子,現在小羔子值錢,一隻能賣800塊錢,我賣了13只,現在家裡還有21只羊,都是母羊。賣羊一共掙了11000塊。”張飛說,在駐村扶貧幹部的各種幫扶下,2016年他成功脫了貧,但仍享受國家的幫扶政策。

脫貧後過上幸福生活

實際上,2017年張飛養過雞,“養雞是一年性的,當年養,當年就殺了,屬於短效養殖產業。2019年,我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建議他發展長效養殖產業。”扶貧幹部高海龍介紹道。

說起為什麼讓張飛買杜寒羊,高海龍說:“我是農牧系統出身,分管這方面工作,張飛外出務工年齡大了,另外還得在街上租房,他說攢不下錢,我就建議他回來養羊,我給他推薦的杜寒羊是固陽縣新興改良品種,這種羊是杜泊羊和小尾寒羊雜交的,集中了杜泊羊產肉量高和小尾寒羊體型大、多胎、肉質好的優點。去年5月18日他買回10只大羊,還不到一年時間,現在已經發展到30多隻了,他賣了10多隻,還有20多隻。”高海龍不僅給張飛提出好的養殖建議,還在接羔、飼養防疫等方面給了他技術指導。

如今,嚐到養殖甜頭的張飛自己花2200元又買了一隻種公羊,“除了草料和一切開支,等於我攢了10多隻羔子。”

張飛在駐村工作隊扶貧幹部和村裡的幫扶下,日子越過越好了,此前一直沒有結婚的張飛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幸福——2016年,50多歲的張飛經人介紹結了婚,終於過上了有人噓寒問暖的幸福日子。

自稱“老了”的張飛以後不想再出去打工了,他決心把養殖業進行到底。而張飛的老伴兒則當起了協和義村裡的保潔員,一個月能掙600元,一年下來也能收入7000元。

在張飛的記憶裡,幫扶過他的扶貧幹部不少,但他印象最深、最感謝的人是高海龍。“高海龍從2016年來了以後一直幫扶我,到今年3月初才換成另一個人,要是沒有他,我哪能養這麼多羊,現在的日子真的是好過了。”張飛真心實意地感謝道。(包頭晚報 青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