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之痛:一家42口阖门自尽的新乐侯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阖门自尽的新乐侯


​作者 | 周淮安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号称“日月经天”的大明王朝日月无光,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时人记载,当天上午“阴惨,日色无光,已而大风暴雨冰雹迅雷交作,人心愁惨”。①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及群臣束手无策。

午后时分,广安门的监军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北京外城陷落。

当天傍晚,崇祯找来两个最信任的人。一个是他的表弟新乐侯刘文炳,一个是他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

原来,崇祯终于想要“南迁”了,让二人带家丁护驾逃往南京。

但为时已晚,二人坦言,作为臣子,平素不敢私蓄家丁,现在就算带家人数百,也难以突出重围,“所有家人,岂能当贼”。②

面临绝境,两人都发誓与大明共存亡,告别崇祯出宫后,策马直奔崇文门,射杀蜂拥而至的农民军数十人,然后各驰归家,准备一旦内城失陷,就阖门自尽。

刘文炳,字淇筠,宛平人。

他的姑妈即崇祯生母孝纯皇太后,崇祯即位后,封太后的弟弟刘效祖(刘文炳之父)为新乐伯。

也许是母亲早亡之故,崇祯对外婆一家充满了感情,十分厚待。

刘效祖死后,刘文炳继承了爵位,崇祯九年升为侯爵。此后,其弟刘文耀封左都督,三弟刘文炤封太子少保都督。

正如刘文炳母亲杜氏所说:

“吾家无功德,直以太后故,受此大恩,当尽忠报天子。”③

虽贵为崇祯的亲表弟,刘文炳为人“谨厚不妄交”,④只是与宛平太学生申湛然、平民黄尼麓及驸马都尉巩永固等人交好。

崇祯很信任、喜欢这个表弟。曾派他到凤阳祖陵去巡视,并密谕他有大事可直接上报。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他顺便考察民情与官场。

刘文炳回来,向崇祯推荐了史可法、张国维两个人,称二人“忠正有方略,宜久任,必能灭贼”。⑤

后来,史可法、张国维二人都坚持抗清,以身殉国。

这说明刘文炳很有识人之明,他死后,好友申湛然的忠义也证明了这点。

对于明末的形势,刘文炳比他表哥崇祯看得还透彻些。1644年正月,当时李自成刚在西安称帝,还未大举进攻山西。

刘文炳很有远见地向崇祯建议,送永王、定王出京就藩,为大明王朝做个“备份”。

这与左谕德李明睿、左都御史李邦华等朝臣建议的“南迁”,或者送太子到南京“监国”的两种方案,异曲同工,只不过刘文炳说得更含蓄。

但这最后的机会,却因崇祯优柔寡断错过了。此后,李自成军队势如破竹,准备“进京赶考”。

刘文炳知道明朝大势已去,慷慨泣下,对巩永固说

“国事至此,我与公均受国恩,当以死报。”⑥

刘文炳的祖母瀛国太夫人徐氏是崇祯的外婆,时已九十余高龄。在决意举家自尽前,刘文炳不忍心让老人一起殉国,就将她藏匿到好友申湛然家。⑦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阖门自尽的新乐侯

1644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内城陷落。

《明史·刘文炳传》详细记载了新乐侯一家的最后时刻:

十九日,文照(刘文炤)方侍母饭,家人急入曰:“城陷矣!”文照碗脱地,直视母。母遂起登楼,文照及二女从之,文炳妻王氏亦登楼。悬孝纯皇太后像,母率众哭拜,各缢死。文照入缳坠,拊母背连呼曰:“儿不能死矣,从母命,留侍太夫人(祖母瀛国太夫人徐氏)。”遂逃去。

刘家女眷集体登楼自缢,包括两位已经出嫁的女儿,然后由仆人点火焚楼。

守城的刘文炳赶回家中,已经烈焰冲天不得入,遂入后园投井而死。

其弟刘文耀在乱军中本已突出城外,听闻内城陷落又赶回家,发现已家破人亡。

遂找到刘文炳投井处,在石板上大书“左都督刘文耀同兄文炳毕命报国处”,然后也投井自杀。

《甲申传信录》中记载的另一种版本更为惨烈:刘文炳将妻子儿女送上楼,然后亲自点火,儿女啼哭呼喊爸爸,刘文炳答:“你们先去,我马上就来!”

眼见妻女家宅化为烈焰后,刘文炳在火中自缢。

正史也好,亲历者笔记也好,新乐侯一家42口阖门自尽,无疑是明亡之际惊心动魄的一起惨剧。

在这起惨剧中,唯有九十高龄的崇祯外婆徐氏与刘文炳的三弟刘文炤侥幸活了下来。

很多史料都称,九十高龄的瀛国太夫人徐氏也投井而死,这与史实不符,也许是为了凸显“满门忠烈”的形象。

据历史学家王春瑜考证,以及《全明忠义别传》《缶林文集》等记载,刘文炳的挚友--宛平太学生申湛然父子用生命保全了徐老太和刘文炤的性命。

农民军进城后,抓住申湛然,逼他交代徐老太和刘文炤的下落,但他守口如瓶,被拷打致死。

农民军又抓他儿子逼问,其子知道刘文炤藏匿之处,但坚不吐实,乘守卫不备,投井自杀。

刘文炤后来逃出京城,流落南方江淮一带,向友人讲述了脱险经历。

“天也!十九日闻变,母急登楼,炤亦登,亲见次姐先死,炤登小杌,急入缳,耳轰轰忽若有大呼者曰: 死不得!死不得!乃堕。再入,再呼,再堕。起见吾母亦堕,呼不应,长号而出,急奔申湛然家,哭拜祖母瀛国太夫人前。盖十七日兄侯计匿太夫人于此,于是太夫人曰: 汝兄原令汝留侍我,今不死,天也!申湛然曰: 留亦死,可急走南部。既而睨炤曰: 王孙将以是服往耶?败矣!时戚畹子弟悉生贵曳绮纨,有老死不知布何状者,太夫人急觅笥中不得,最后一败笥,有布直身一领在,则犹瀛国公物也,急剪为炤服,而泥溜其朱襦锦袴以逃,遂得脱。”⑧

也就是说,刘文炤在目睹亲人自杀,而自己意外侥活后,逃到了申湛然家。

藏匿于此的祖母徐老太在一个旧箱子里找到一件刘文炤爷爷的旧布衫,临时裁剪让他换下身穿的绮罗,才逃出京城。

刘文炤时年15岁。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阖门自尽的新乐侯

国破家亡,公子王孙,比明朝遗民更惨。

历史学家王春瑜考证,刘文炤辗转于盐城、宝应、高邮一代,流落江淮43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

据与他交好的明朝遗民记载,过去锦衣玉食的刘文炤生活穷困潦倒,居住的地方仅“茆屋数椽,门当衢,苇帘障之。阶前豆花棚下,列瓮二,贮雨水。”⑨

好在盐城的遗民宋曹经常接济他,还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刘文炤后半生经常与明朝的遗民一起唏嘘明亡之痛,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如其诗《清河夜泊》云:

孤舟离绪又清明,一挂蒲帆千里程。去住向谁商出处,飘零到我负平生。云连海气天无色,风鼓河流夜有声。襥被春寒眠不稳,凄然双泪落三更。⑩

对于曾经的天潢贵胄而言,用尽后半生去怀念,也许是比死还残酷的折磨了。


注释:

①《甲申传信录》

②《烈皇小识》

③④⑤⑥《明史》

⑦《全明忠义别传》

⑧⑨《新乐小侯传》(扬州图书馆藏)

⑩《居业堂文集》


本公号作者新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该书以汉匈百年战争为切入点,着重反思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重农抑商的国家发展模式对西汉王朝盛衰的深刻影响,并与同时代发展的古罗马进行相应的横向对比,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和汉匈战争。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阖门自尽的新乐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