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中醫坐堂,病人對坐,望聞問切,藥到病除。中醫坐堂第一人當屬東漢名醫張仲景。他曾拜師名醫張伯祖,潛心研究,學得精湛醫術。時張仲景為長沙太守,因精通醫術,經常有百姓到公堂之上讓其看病。

由於他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坐堂醫生”四個字,所以後人都把中醫看病賣中藥的地方稱作“堂”。這可能就是古今中醫堂的由來。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從此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數不勝數的中醫堂。但真正能撐起中醫堂大梁的當屬清康熙八年由樂顯揚創建的同仁堂。之後同仁堂因信譽好、質量高,有幸為清朝皇家供奉御藥。

清朝風風雨雨走過二百六十八年,而同仁堂為皇家服務了整整一百八十八年。現如今,清朝早被歷史所淘汰,而同仁堂依然屹立不倒,風風火火。

這得益於歷代同仁堂創始人恪守為眾人所知的那兩句古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自康熙八年1669年到現在,同仁堂已經走過了三百多年的風雨歷程。

在此期間,雖然在北方出現了數不勝數的藥堂,但同仁堂的地位無可撼動。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直到百年之後,南方才出現一個能與同仁堂相媲美的藥房——慶餘堂,此時有了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之稱。當然,慶餘堂能與同仁堂相提並論,南北並駕齊驅,也不是浪得虛名。

慶餘堂全稱胡慶餘堂,此藥堂是清朝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巖所創建。胡慶餘堂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整整比同仁堂小了二百零五歲。胡雪巖雖為重利輕義的商人,但對於直接涉及身家性命的醫藥卻不敢重利而輕義。

他首先在胡慶餘堂的門樓上寫下“是乃仁術”四個大字,並在價格上講求“真不二價”,更要戒欺百姓。“戒欺”也是胡慶餘堂以“江南藥王”飲譽120年的立業之本。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胡雪巖風光一輩子,巔峰時已達清朝首富。富可敵國好不誇張,皇帝要沒錢,必找胡雪巖。明朝有個沈萬三,清朝出了個胡雪巖,一個出錢修城牆,一個拿錢填國庫。

國庫可謂是無底洞,左宗棠大力用兵,胡雪巖鼎力相助。左宗棠贊曰:“雪巖之功,實一時無兩。胡雪巖以一個放牛娃能在幾十年後成為大清的首富,並賞賜頂戴,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

在胡雪巖的經營下,清光緒五年(1880年),胡慶餘堂資本達到二百八十萬兩銀子,短短六年,已可與當時北京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南北相輝映,有了“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之稱。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但還有一家歷史更悠久的藥房要分半杯羹。它就是廣州的陳李濟。不要小看陳李濟,其實陳李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中藥企業之一,甚至比同仁堂要早六十九年,比胡慶餘堂更要早二百四十七年。

陳李濟是由陳體全、李升佐創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七年(1600年)。藥店名字也是由兩人的姓組合而成。陳李濟之名寓意,兩人要同舟共濟,存濟世之心。當年的同治皇帝因服用陳李濟的“追風蘇合丸”,藥到病除,稱其神效。

之後,帝師翁同龢又親自題寫“陳李濟”三個鎏金大字作為店名。此時陳李濟以“杏和堂”名震大江南北。後來,也就有了“天下藥房兩家半,北方當屬同仁堂,南方晚起慶餘堂,還有半家陳李濟”。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一提起同仁堂,想必大家都會想起《大宅門》這部電視劇。這片子在2000年可謂引起了轟動,除了全明星的演員陣容外,編劇尤其出彩。《大宅門》的編劇正是導演郭寶昌,而郭寶昌本就是被同仁堂收養的孩子!也就是說,郭寶昌寫的,正是自己家的真事兒。

天下藥房兩家半,北屬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剩下半家是誰?


兩歲那年他父親病亡後被母親賣了,又經兩度轉手,由同仁堂的“樂四老爺”樂鏡宇收為養子。他原名李寶常,隨了養母郭榕的姓氏,平平庸庸的“寶常”也改為了更富貴的“寶昌”,從此開始了少爺的生活。

同仁堂的東家姓樂,而《大宅門》裡百草堂東家姓白。至於為什麼要用白這個姓,您看看上面那個“樂”字的大寫,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