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中医坐堂,病人对坐,望闻问切,药到病除。中医坐堂第一人当属东汉名医张仲景。他曾拜师名医张伯祖,潜心研究,学得精湛医术。时张仲景为长沙太守,因精通医术,经常有百姓到公堂之上让其看病。

由于他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所以后人都把中医看病卖中药的地方称作“堂”。这可能就是古今中医堂的由来。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从此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中医堂。但真正能撑起中医堂大梁的当属清康熙八年由乐显扬创建的同仁堂。之后同仁堂因信誉好、质量高,有幸为清朝皇家供奉御药。

清朝风风雨雨走过二百六十八年,而同仁堂为皇家服务了整整一百八十八年。现如今,清朝早被历史所淘汰,而同仁堂依然屹立不倒,风风火火。

这得益于历代同仁堂创始人恪守为众人所知的那两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自康熙八年1669年到现在,同仁堂已经走过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此期间,虽然在北方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药堂,但同仁堂的地位无可撼动。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直到百年之后,南方才出现一个能与同仁堂相媲美的药房——庆余堂,此时有了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当然,庆余堂能与同仁堂相提并论,南北并驾齐驱,也不是浪得虚名。

庆余堂全称胡庆余堂,此药堂是清朝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所创建。胡庆余堂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整整比同仁堂小了二百零五岁。胡雪岩虽为重利轻义的商人,但对于直接涉及身家性命的医药却不敢重利而轻义。

他首先在胡庆余堂的门楼上写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并在价格上讲求“真不二价”,更要戒欺百姓。“戒欺”也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20年的立业之本。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胡雪岩风光一辈子,巅峰时已达清朝首富。富可敌国好不夸张,皇帝要没钱,必找胡雪岩。明朝有个沈万三,清朝出了个胡雪岩,一个出钱修城墙,一个拿钱填国库。

国库可谓是无底洞,左宗棠大力用兵,胡雪岩鼎力相助。左宗棠赞曰:“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胡雪岩以一个放牛娃能在几十年后成为大清的首富,并赏赐顶戴,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在胡雪岩的经营下,清光绪五年(1880年),胡庆余堂资本达到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短短六年,已可与当时北京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有了“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但还有一家历史更悠久的药房要分半杯羹。它就是广州的陈李济。不要小看陈李济,其实陈李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企业之一,甚至比同仁堂要早六十九年,比胡庆余堂更要早二百四十七年。

陈李济是由陈体全、李升佐创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药店名字也是由两人的姓组合而成。陈李济之名寓意,两人要同舟共济,存济世之心。当年的同治皇帝因服用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

之后,帝师翁同龢又亲自题写“陈李济”三个鎏金大字作为店名。此时陈李济以“杏和堂”名震大江南北。后来,也就有了“天下药房两家半,北方当属同仁堂,南方晚起庆余堂,还有半家陈李济”。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一提起同仁堂,想必大家都会想起《大宅门》这部电视剧。这片子在2000年可谓引起了轰动,除了全明星的演员阵容外,编剧尤其出彩。《大宅门》的编剧正是导演郭宝昌,而郭宝昌本就是被同仁堂收养的孩子!也就是说,郭宝昌写的,正是自己家的真事儿。

天下药房两家半,北属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剩下半家是谁?


两岁那年他父亲病亡后被母亲卖了,又经两度转手,由同仁堂的“乐四老爷”乐镜宇收为养子。他原名李宝常,随了养母郭榕的姓氏,平平庸庸的“宝常”也改为了更富贵的“宝昌”,从此开始了少爷的生活。

同仁堂的东家姓乐,而《大宅门》里百草堂东家姓白。至于为什么要用白这个姓,您看看上面那个“乐”字的大写,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