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秘笈」期中考试句子排序题应考攻略(考前必看!)

「备考秘笈」期中考试句子排序题应考攻略(考前必看!)

句子排序专题

一、考点概要

句子排序,是指让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顺序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主要考查学生对句意的把握,特别是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的能力,通过文意理解把句子正确地联系起来。

语句排序题既考查了语句间的连贯,又考查了对多个语言单位的排序组合。这种排序组合,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容、写作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语句排序排得好,不仅说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还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强。

二、方法总结

答题步骤:

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内容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抓中心语句,根据文段内容的特点,首先确定中心句的位置(段首、段中、段尾)。然后按照最能表达中心的思路去安排材料的先后。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各部分语段内容的关系。

3、抓相关词语。文段前后内容的连接,有时会出现表时间先后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作为标志,我们依据语法习惯就能排出正确的语序。

4、做选择题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5、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具体方法:

(一)看主语:主语一致,同一句中的不同分句的主语应是同一个。

例: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眯不断拼搏的强者, _________,收获也最多。

A. 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 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 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 让在生活中失去了太多的强者

解析:一般情况下,在一句话中要保持主语不变,这样可以避免句意混乱现象的发生,会使句子更连贯。例句就一句话,它的主语是“命运”,这个主语应贯穿语句始终。A、B主语是“强者”,C主语的“生活”,只有D主语才是“命运”。

(二)看陈述对象:看陈述对象是否相同、紧密跟随。一个语段往往有一个陈述对象,整个语段中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陈述对象来展开的。

例.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天山的高处,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 ① ,使湖光天影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秀美的湖上,惟一活动的就是天鹅, ② 。大地慷慨地赐予人类这宁静的自然环境。

A. ①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②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衬托了湖面的幽静

B. ①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②湖水的明净衬托了天鹅的洁白,湖面的幽静衬托了天鹅的叫声

C. ①四周的雪峰和高空的白云被明净如镜、清澈见底的湖水清晰地倒映出来

②湖水的明净衬托了天鹅的洁白,湖面的幽静衬托了天鹅的叫声

D. ①四周的雪峰和高空的白云被明净如镜、清澈见底的湖水清晰地倒映出来

②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衬托了湖面的幽静

解析:①前提到天鹅湖,②前提到天鹅,所以①②句应分别是对湖和天鹅的描述,因此选A。

(三)看前后是否照应(词意、句意的对应):

例: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A、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C、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D、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

解析:语句要前后照应,上递下接。这段话前两句分别讲了对待不同知识的两种态度,后两句应与这两种态度相照应。所以,横线上填的应对应第一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应选C。

(四)看句子结构:是否一致。

例1: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现眼,却能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C、 不现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解析:该语段横线后的句式为“虽……却……”的转折形式,选项只有A句与此句句式一致,填入后能使句式整齐,文意通畅。

(五)看顺序:

(1)语序:是否一致。

例:与下面的话衔接最顺当的一句是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解析:紧扣关键词“各有所长”和“二厂和三厂”。从顺序一致性来看,应先写“二厂”,再写“三厂”,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而D项又不能跟“各有所长‘呼应,也要排除。只有A项先讲“二厂”再讲“三厂”,又突出“各有所长”。A为正确答案。

(2)时间顺序:

例: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保守党某部门任职,2001年当选国会议员

②2005年他以出色的演讲口才最终当选保守党领袖

③直到进入牛津大学,他依然与政治活动很少沾边,但学业极为出色

④2010年5月,卡梅伦被任命为新一轮英国首相

⑤幼时的卡梅伦丝毫没有显示出政治人物的天赋

⑥小学时不仅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而且极为害羞

A. ⑤⑥③①②④ B.⑤⑥①③②④

C. ④⑤⑥②③① D.④⑥⑤③①②

(3)空间顺序:

写景: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例: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 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人,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错,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醉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①③

(4)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一般包括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三种。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时间按先后。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形状、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前到后,由整体到部分,由中间到两边或与上述相反的顺序依次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逻辑顺序,依据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再如外貌描写,一般是从上到下,从面容到全身,总之不能跳跃着写。

例: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B)

A.它面容清秀,身体矫健,眼睛闪闪有光,四肢非常轻快,非常机警。

B.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C.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四肢轻快,身体矫健,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D.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非常敏捷,四肢轻快,非常机警。

(5)议论顺序:先说现状再说解决

例: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

①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②遏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③这绝非危言耸听。

④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⑤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A.④①③⑤② B.④①⑤③②

c.①③④⑤② D.①②④⑤③

(六)看语意是否连贯

例: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电磁波辐射的最大危害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__________。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污染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地损害着人体。

A.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B.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C. 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D.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解析:上下句语意要保持连贯性。首句说的是电磁波辐射是无形的,而后一句说的是过量的电磁波强辐射,前后并无承接关系,用“既然如此”显然不衔接。这样排除了B、D,再根据后边说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大量存在,可知应选A才能保持前后语意连贯衔接。

(七)看语境是否一致(情境的协调)。

 

对于写景的语段,要注意紧紧抓住语境,分析景物的色彩及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明快、暗淡的区别,而对不同色彩的景物描写所寄寓的感情自然也各不相同。写景的视角又有远望、近观、俯视、仰视、平视等区别。如果抓住这些差别,做起题来就会非常容易。

例:为划线处选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题中“坟地”“残碑”“枯水”,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A项“五彩”“夕阳”“烘炙”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谐,故A、D项要排除。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糊”就显得不合清理了,不能做答案。只有B项,“冷”“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

(八)看逻辑是否合理

例:下面语段横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阁。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的林海, ,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A、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B、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

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成列

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

解析:语段有时在内容上还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逻辑思维上应合理。语段写的是登上峰顶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辽阔、深邃的林海,这样的景色是面上的景色,而不应是点上的,所以不能细写某一棵树、某一种树或某一部分情状。答案应选B。以上几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有时会交*粘合。要做好语句的衔接,平时应加强语感训练,熟悉各种题型。具体在解题时要先读懂原句,把握原句的大意或要点,认真观察横线前后的语句。对四个选项进行综合比较,可以采用排除法结合语段寻找最佳答案。最后可以把选好的项放入原句中,进一步检验效果。

三、难点:逻辑的严密性

语言连贯要求言之有序,即各句要体现严密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按照逻辑思维的习惯和认知的过程,一般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排序。语段的逻辑关系复杂多样,有演绎、归纳、因果、递进、总分、主次等,确立何种关系需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综合分析。

例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仞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

A、 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

B、 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C、 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D、 有的改行写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

解析:语段分析的是相声创作人员分流的现象和原因,根据语段最后一句的内容,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可确定下文的逻辑关系为“现象—原因”,因此可排除A、B两项,又因为D项将主次原因颠倒,且短语“电视剧和小品”的顺序与前一句不一致,所以可确定C句为最佳答案,它体现了“现象—原因”和“主—次”的逻辑顺序。

例2: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四月春风里摇曳的青草嫩尖,柔软的扫帚草丛, ① , ② 。究竟是为什么踏上了脚下这块沉默而坚硬的土地的呢?

A、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 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B、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 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C、①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D、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 ②让他轻轻地漂浮,又让他深深地沉醉。

答题思路:句子结构一致;注意逻辑。气味先让人漂浮,再沉醉。

四、做句子排序题要避免两个误区:

1“凭语感,读得顺。”

句子的排序连贯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有些同学平时说话和写作的语言本来就不规范,逻辑不严谨,因此做语言衔接题不能光凭语感。

2 “这么连接也没错。”

有些同学初做这种题,总觉得四个选项都挺对的,没有一项不对。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种题考查的是“最恰当的一项”,而不是“错误”的一项。

五、总结

在梳理、排列语序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读材料,首先要找准中心词、中心句,分析其它词与中心词,其它句子与中心句的关系。还可以抓住一些代词、关联词语和带总结性的词语或找出首句和尾句来帮助分析,如果是选择题,不妨先通过排除法来缩小范围。最后还要注意,以上的方法,在具体解题时,单纯使用一种的情况是少见的,一定要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思路和技巧,融会贯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