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答案:高中語文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答案:高中語文

​​一、單選題

1.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題幹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駢文的特點。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A項,《遊褒禪山記》 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該篇遊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不是駢文。B項,《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柳宗元的一篇山水遊記,“記” 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C項,《論積貯疏》這篇奏疏,是賈誼針對西漢初年在經濟上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提出的要注意積貯的重要論文,不是駢文。D項的《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駢體文。《與朱元思書》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故本題選D。

2.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題幹要求選出不是形容建築的成語。A、B、C三項均可用來形容建築。D項,“ 築室道謀”不是形容建築,而是指造房子請教路人,不能成功。比喻人多口雜,意見紛紛,辦不成事。故本題選D。

3.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題幹要求選出對語文學習任務群之間的關係錯誤的一-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若干學習項目組成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所涉及的語言學習素材與運用範例、語文實踐的話題與情境、語體與文體等,覆蓋歷來語文課程所包含的古今“實用類”“文學類”“論述類”等基本語篇類型。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著眼於培養語言文字運用基礎能力,充分顧及問題導向、跨文化、自主合作、個性化、創造性等因素,並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跨媒1個運用的新特點。因此B項中的“教師需要重組或創造新的任務群”表述錯誤。故本題選B。

4.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題幹要求選擇具有“京味兒”語言特色的劇本,A、B兩項是小說,不符合題意。C、D兩項中,C項的《窩頭會館》是一部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獻禮的話劇。《窩頭會館》將視角集中在北平解放前一年,寫了在一個名叫“窩頭會館”的小四合院裡,住著好幾戶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家,他們是有著形形色色缺點的小人物。話劇講的是老北京的故事,臺上說的是地道的老北京話,編劇劉恆生在北京長在南城,對於老北京話頗有研究,劇本中設計的北京話之地道,直可以媲美老舍的作品。故本題選C。

5.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A項,“素以為絢花遜色,馨而且暖玉生香”形容人的容貌,適用於化妝品店,不適用於水果店。B項,由對聯中的“竹綠”和“芝蘭香”可知此對聯適用於茶葉店。竹在中國文化中是清雅脫俗的象徵,它的剛勁傲立,又有“君子”的美譽。清代被人稱為“茶竹雙痴”的文人鄭板橋,就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不風不雨正清和, 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漢族的文人看到了竹與茶的妙趣,傣族更將竹與茶融為一體,創制了“竹筒茶”,為中國茶文化帶來了新的意蘊。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為普洱茶中一種獨特的品飲方式。因此“竹”和“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B項正確。C項,由對聯中的“奇花異草”和“雅菊幽蘭”可知,此對聯適用於花店。C項正確。D項,“錦繡成衣非我有,琳琅滿架待人求”可理解為:雖然錦繡的文章原本不是我作,但我書閣琳琅滿架只待你來求取。此對聯既誇了書店書品錦繡,繁多,又表示希望顧客來購買的心情。適用於書店,因此D項正確。故本題選A。

6.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幹要求探究詩歌“化靜為動”的景物描寫手法。C項,“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出自清代黃景仁《都門秋思》。詩句可理解為:美好的夕陽景象勸誘旅客登樓去觀賞;山色蕭條,悄悄地把一片秋意繞著城郭送過來。詩句“山色將秋繞郭來”把靜態的秋季晚景給寫活了。故本題選C。

7.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題幹要求探究“小說的抒情性特徵”。A項,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是散文,不是小說。B、C、D三項都是小說,但是隻有B項的《荷花澱》具有“小說的抒情性特徵”。《荷花澱 》揭示了人物和生活的美,揭示了勞動和戰鬥的詩意。全篇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語言樸素無華,真實自然,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清新雋永,融小說、散文、詩歌的特 點為一體的散文詩式的小說的獨特風格。小說中抒情的筆調,樂觀的畫面,使小說充滿詩情畫意。故本題選B。

8.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題幹要求選出和節日無關的一項。A項,寫出了上墳的人失去親人的悲傷心情,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和節日無 關。B項,由“雄黃酒”可知此段內容和端午節有關。C項,寫的是社戲,社戲是社日節的一種活動。D項,“兩府中 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和春節有關。故本題選A。

9.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題幹要求選出“其”作為連詞的-項。A項,“路漫漫其修遠兮”中的“其”字是語氣詞,無意義。B項,句子可理解為: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句子中的“其”是副詞,表示疑問、測度的語氣,可理解為“大概”。C項,句子可理解為: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後。句子中的“其”表近指,所指代的是趙太后對他兒子長安君疼愛這件事,可譯為“你對他的”。D項,句子可理解為:天色深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句子中的“其”可理解為“還是”,表示選擇關係,是連詞。故本題選D。

10.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題幹要求教師帶領學生研讀《紅巖》,開展人物形象鑑賞活動。A項,舉辦“英雄在我們心中”主題故事會有利於學生把握《紅巖》中人物的英雄形象,符合題意。B項,閱讀研究《紅巖》主題的評論文章,有利於學生把握《紅巖》主題,而不是人物形象。C項,研討有關《紅巖》的歷史問題,跟《紅巖》人物形象鑑賞無關。D項,參觀渣滓洞,獲取作品背景資料,撰寫體會和感想,和《紅巖》人物形象鑑賞無關。故本題選A。

11.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A項,“調查結果豐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課堂教學現狀和成因”在題目中的調查結果中沒有體現。B項,調查結果

中,認為課堂提問重要的百分比是95. 52%,重視問題設計的百分比是94. 42%,由這些數據可知,“ 多數教師認為課堂提問非常重要,重視教學問題設計”分析正確。C項,“ 少數教師沒有仔細推敲提問的語言,是因為備課時間太少”在題目中的調查結果中沒有體現。D項,“少數教師用於設計問題的時間較少,是因為對教材不熟悉”在題目中的調查結果中沒有體現。故本題選B。.

12.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教學論文中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因此,寫作教學應該從側重“寫作知識”的講解,轉向側中國“寫作策略”的指導。由此可知,C項,“寫作教學終點在 ‘行’,應該側重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分析正確。故本題選C。

13.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目中的會考試題要求考生結合《阿Q正傳》和魯迅對阿Q形象的意見,選出與阿Q形象更為接近的一幅圖。此會考試題要求學生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考查對學生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故本題選C。

14.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中的研究論文指出:從語言現象中概括語言規律,也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過程。有了語理,語感的形成便更加自 覺。因此C項的“提煉語理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正確。故本題選C。

15.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咬文嚼字》這篇文章,作者朱光潛列舉了一些例子闡釋“咬文嚼字”的精神,學生找出了文中的四個典型例子。

接著教師提出了問題:朱光潛在文章最後說“隨便舉幾個實例,這是隨便舉例的嗎?”學生齊答:“不是。”但是教師沒有追問,這就會導致學生不理解文章的論證邏輯。所以項的“教師沒有追問,並不影響學生理解文章的論證邏輯”分析錯誤。故本題選D。

二、案例分析題

16.

參考解析:

(1) [答案要點]

①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案例中教師引用學生的發言,正是教師將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讓學生多說多做,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審美能力的發展。(5分)

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案例中教師通過引用學生的發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髮言高潮迭起,為下接下來引導學生理解鄉愁的豐富內涵奠定基礎。(5分)

(2) [答案要點]

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強調:應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研討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以各種形式相互協作,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案例中教師示範分析之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研究研討,學生不僅發現了“杜鵑、白鷺、鷓鴣”等意象,並且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詩中所蘊含的鄉愁。他們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發展了思維,提升了思維的深刻性,促進了核心素養的發展。(5分)

17~18.

參考解析:

17. [答案要點]

錯別字:第①段“滿堂採”改為“滿堂彩”;第③段“調察”改為“調查”或“貼子”改為“帖子”。

第④段病句:面臨被家屬、官司、賠款糾纏。

病因:缺少賓語。

修改為:面臨被家屬、官司、賠款糾纏的困境。

18. [答案要點]

(1)立意深刻,觀點明確。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本文作者圍繞“扶不扶”這一社會現象,探討社會保障機制的問題,立意深刻。同時,點明瞭想要善良長存,不僅是道德問題更需要法律機制等的保駕護航,觀點明確。

(2)論證結構層次鮮明。

文章前兩段提出問題“扶不扶”這一現象,三、四段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第五段則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層層深入,條理清晰。

(3)論證手法多樣。

本文在分析“扶不扶”而今成為兩難選擇的原因時,提供了網上的投票顯示,列舉了“彭宇案”“農夫與蛇”的故事,呈現了有關“奔馳大叔”的新聞,這些舉例論證非常具有典型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運用了對比論證,呈現人們困惑的現狀,讓人印象深刻。

(答出兩點即可。)

三、教學設計題

19~21.

參考解析:

19. [答案要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李白的生平,認識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覆誦讀、設置情境、小組合作,賞析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美質,激發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結合有關資料,理解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體會他對黑暗現實的反抗精神。

確立依據:

(1)課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版) 》提出: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在閱讀鑑賞中,瞭解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法。李白是浪漫主義代表詩人,在文學史上有較高地位,故設定了目標1和目標2。

(2)教材。本單元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不僅要把握作品意境,還需要在景中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李白在“遊仙”經歷中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故弓|導學生在意境中聯繫李白的生平及其他作品風格,正確把握作品思想感情,故設定了目標3。

(8)學情。高二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學習能力強。學生對李白並不陌生,但容易理解偏差,忽視“知入論世”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學習,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作品的情境,增強詩歌鑑賞能力。因此制定了以上三維融合的教學目標。

20. [答案要點]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結合有關資料,理解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體會他對黑暗現實的反抗精神。

教學片斷:

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以詩而被稱為“仙”的只有李白,而最具仙風道骨的是他的山水風光大寫意。他喜愛的山水往往不是寧靜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他好像要登涉這些雄偉奇險的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與天仙神靈共往來。讓我們一起走近李白,走進李白“夢”的世界。

二、新授課文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範讀,聽準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2)學生齊讀本詩,疏通文意。

2.研讀詩歌,深入分析

提問:本文的寫作脈絡是什麼?

明確:先寫夢因,接著寫夢境,最後寫夢悟。

(1)把握“夢因”

①提問:李白為何要去“夢遊”?

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明確: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②提問:天姥山有什麼樣的特點?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寫天姥山?

要求:學生自主思考,教師點名回答。

明確:神秘、高大、仙氣飄飄,使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③師生齊誦第一-自然段,感受天姥山的高聳與神秘,教師強調:重音和停頓。

(2)體會“夢境”

①提問:夢境分為幾個畫面?

明確:月夜渡湖、山之日景、山之夜景、仙人登場

②提問:選擇一個畫面,概括特點,感悟畫面。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

明確: A. 月夜渡湖一一寫詩人在月光照耀下飛渡鏡湖的情景。“飛” “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B.山之日景一一黎明時分,詩人著履登山,東方的海中湧出一輪紅日,四周是蒼翠的群山,耳際是山頂的天雞的叫C.山之夜景一一山中熊咆龍吟、電閃扉開、煙霧籠罩。景象神奇迷離,氣氛略微恐怖。

D.仙人登場一-金銀臺、霓為衣、騎鳳作馬、老虎奏琴、鸞鳳駕車、仙人濟濟一-堂。畫面富麗多彩,生動美麗。

③提問:這是一個怎樣的夢境? 詩人此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離奇變幻、五彩繽紛的夢境,特別是仙人登場的畫面。此時詩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熱烈的場面,像是在迎接詩人的到來。

④提問:李白為何將夢境寫的如此盛大奇幻?

要求:學生結合預習資料分析感受,暢所欲言。

明確:夢境是宮廷生活、官場道路的折射。“ 月夜渡湖”是李白被召入宮時的心情。“山之日景”是他初入官場短暫的成功體驗。“山之夜景” 象徵著官場變幻莫測,讓人心驚膽戰。

“雲之君、仙之人”是達官貴人。夢遊過程其

實就是現實的曲折反映,正是現實的醜惡激起了李白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因此李白從夢中醒來時“恍驚起而長嗟”,內心滿是失望、無奈。

⑤學生總結李白複雜的感情變化,教師指導朗讀,讀出重音及斷句,注意氣勢。

(3)感受“夢悟”

①提問:作者從夢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要求:學生思考作答

明確:“世間行 樂亦如此-..須行即騎訪名山”,可見李白此時想要寄情山水,保持一種超脫世俗的理想人格。

②帶著灑脫、崇敬之情齊誦最後- 段。

三、鞏固小結,提升認知

學生分享本節課收穫,教師總結:神仙世界的五彩繽紛,反襯出人間社會的極端醜惡,詩人藉此表達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也正是這種追求自由的內心要求,詩人蔑視權貴,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四、實際演練,分層作業

1.嘗試背誦全詩。

2.發揮想象,以李白的身份描繪自己夢中所見,分享夢中感悟。

21. [答案要點]

活動方式:設置情境,小組交流討論。

活動過程:

(一)讀題引入

教師ppt出示研討練習題:“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反映了詩人什麼性格?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二)課堂活動

1.提間:“且放白 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頹廢放縱的行為嗎?

明確:不是,李白對現實失望,無法實現自己的包袱,但他又不願隨波追流,因此只能寄情山水,與山水為樂,保持獨立的人格理想。

2.提問:本文的中心句是什麼?有什麼效果?

明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本句直抒胸臆,表明了李白藐視權貴,諷刺現實,體現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