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车进化史:黄河篇

济南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是1953年由国家交通部直接管理的济南汽车修理配件厂,1958年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这家工厂涵盖了修理厂、配件厂、制造厂等几乎一切汽车行业的工厂。

中国卡车进化史:黄河篇

黄河牌的诞生,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人民群众情绪高涨。当时的济南汽车配件厂以苏联GAZ-69吉普车为蓝本翻造出了一台吉普车,几经商讨后所有人一致决定命名此车为“黄河”——因为济南处于黄河边上,黄河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第一台黄河从完成设计准备到车辆制造完成仅仅只花了17天,测绘试制和零件测试几乎是同时进行,但是这台车在测试阶段出了太多的故障,因此没有量产。不过这宝贵的17天改变了这个小厂的命运,同年该厂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

中国卡车进化史:黄河篇

1959年,为弥补当时中国在重型卡车方面的空白,国家汽车局规划了一个“8吨载重卡车”的项目,于是济南汽车制造厂将捷克的斯柯达706RT载重汽车进行了重新设计,直到1963年,第一台真正的黄河JN150终于从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的生产线驶下,这是继解放CA10B后中国又一次在卡车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

斯柯达706RT的外观在上世纪60年代的商用车界属于非常时髦的,它积淀了德国“二战”留下来的工业基础,成就了斯柯达这家公司在造车方面表现优秀,也使得706RT车型成为60年代全欧洲最火爆的车型之一。

中国卡车进化史:黄河篇

相对于之斯柯达706RT来说,黄河JN150保留了前者驾驶室的整体造型,但黄河的驾驶室相比斯柯达来说让人感觉又有些“方方正正”。

在试验阶段,黄河曾采用斯柯达706RT驾驶室的“圆润”设计,发动机进气格栅也采用斯柯达的竖式进气格栅,这种棱角设计经过慢慢修改,量产后,进气格栅被修改成交叉网格式,对于中国来说更加“接地气”。车厢则是使用了当时非常大众化的铁木混合结构。

中国卡车进化史:黄河篇

黄河JN150采用了上海柴油机厂基于船用发动机改造的6135Q水冷柴油发动机,排量12升,最大马力160马力,发动机在1200-1300转/分的时候达到686N.m的最大扭矩,与之匹配的是一台五挡机械式换挡变速箱,这个组合使得JN150的最大公路时速可以达到71公里/小时的最高车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