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卡車進化史:黃河篇

濟南汽車製造廠的前身是1953年由國家交通部直接管理的濟南汽車修理配件廠,1958年改名為濟南汽車製造廠,這家工廠涵蓋了修理廠、配件廠、製造廠等幾乎一切汽車行業的工廠。

中國卡車進化史:黃河篇

黃河牌的誕生,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1958年正值大躍進時期,人民群眾情緒高漲。當時的濟南汽車配件廠以蘇聯GAZ-69吉普車為藍本翻造出了一臺吉普車,幾經商討後所有人一致決定命名此車為“黃河”——因為濟南處於黃河邊上,黃河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而第一臺黃河從完成設計準備到車輛製造完成僅僅只花了17天,測繪試製和零件測試幾乎是同時進行,但是這臺車在測試階段出了太多的故障,因此沒有量產。不過這寶貴的17天改變了這個小廠的命運,同年該廠改名為濟南汽車製造廠。

中國卡車進化史:黃河篇

1959年,為彌補當時中國在重型卡車方面的空白,國家汽車局規劃了一個“8噸載重卡車”的項目,於是濟南汽車製造廠將捷克的斯柯達706RT載重汽車進行了重新設計,直到1963年,第一臺真正的黃河JN150終於從濟南汽車製造總廠的生產線駛下,這是繼解放CA10B後中國又一次在卡車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

斯柯達706RT的外觀在上世紀60年代的商用車界屬於非常時髦的,它積澱了德國“二戰”留下來的工業基礎,成就了斯柯達這家公司在造車方面表現優秀,也使得706RT車型成為60年代全歐洲最火爆的車型之一。

中國卡車進化史:黃河篇

相對於之斯柯達706RT來說,黃河JN150保留了前者駕駛室的整體造型,但黃河的駕駛室相比斯柯達來說讓人感覺又有些“方方正正”。

在試驗階段,黃河曾採用斯柯達706RT駕駛室的“圓潤”設計,發動機進氣格柵也採用斯柯達的豎式進氣格柵,這種稜角設計經過慢慢修改,量產後,進氣格柵被修改成交叉網格式,對於中國來說更加“接地氣”。車廂則是使用了當時非常大眾化的鐵木混合結構。

中國卡車進化史:黃河篇

黃河JN150採用了上海柴油機廠基於船用發動機改造的6135Q水冷柴油發動機,排量12升,最大馬力160馬力,發動機在1200-1300轉/分的時候達到686N.m的最大扭矩,與之匹配的是一臺五擋機械式換擋變速箱,這個組合使得JN150的最大公路時速可以達到71公里/小時的最高車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