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阿爾茨海默病概念股昨大漲

多個阿爾茨海默病概念股昨大漲

有著“不死癌症”之稱的阿爾茨海默病終於在16年後,迎來了新藥上市。日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甘露特鈉膠囊(GV-971,商品名“九期一”)的上市申請,“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由中國海洋大學、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製藥歷時22年共同研製、開發的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被指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創新藥,也是全球首個糖類多靶抗阿爾茨海默病創新藥物。據上海綠谷製藥對外披露的信息,“九期一”11月7日將啟動生產,年內投放全國市場。

受九期一獲批刺激,醫藥板塊多個阿爾茨海默病概念股昨日大漲。不過,有關“九期一”III期臨床結果仍在多個專業論壇被熱議,而熱議的後背,則有待這一新藥上市後研究結果的進一步披露。

上海綠谷:年底完成鋪貨

南都記者採訪中獲悉,“九期一”獲批前的III期臨床,全國總計有34個臨床中心參與,其中,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醫院的臨床中心也參與了這一試驗。

不過,在被南都記者問及III期臨床是否有廣東參與,臨床試驗中臨床表現如何?與其他地方的結果相比,有何差異?截至記者截稿,綠谷製藥方面並未給出進一步的回覆。

依照綠谷製藥董事長呂松濤日前披露的消息,“九期一”即將於11月7日投產,並於12月29日前將藥物鋪到全國的渠道,讓中國患者受益。

那麼,在完成鋪貨時,“九期一”的產能有多大?會如何定價?是否將參加帶量採購?國際化策略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綠谷製藥方面也未給出進一步的說法。

唯有藥監局要求的上市後再評價,呂松濤“放風”,指這塊的工作將於明年啟動。

藥監局:要求後續補充有效數據

據南都記者瞭解,此次“九期一”獲批,除了綠谷製藥的“黑歷史”又被業內提及,這一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的III期臨床結果以及隨後將啟動的上市後研究也備受科研界關注。

南都記者查詢瞭解到,目前圍繞“九期一”的III期臨床試驗(注:III期臨床主要提供治療作用和安全性,評價利益與風險關係,為藥品註冊申請審查提供充分依據)主要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和北京協和醫院牽頭,全國合計34家公立醫院參與的《971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試驗》。

根據上述臨床試驗公佈的數據來看,南都記者瞭解到,該為期36周試驗共納入818名輕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分為安慰劑組與971組進行評價,其主要評價終點為ADAS-Cog(老年痴呆量表—認知);從該量表中,南都記者發現,971組和安慰劑組前24周發展趨勢類似,但從第24周起,971組評分明顯改善,即從數據上顯示,“九期一”或有可能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障礙。

但是針對這項臨床結果,南都記者留意到其卻遭遇部分業內人士的質疑,其中認證為“科學松鼠會成員”的業內人士就認為,該臨床試驗中,與另一個常用的指標“CIBIC評分”(臨床印象變化量表)相比沒有看到統計具有差異的變化;另外,該研究中亦未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做生物標誌物檢測,該標誌物改善可用於證實相關療效的證據進行使用(美國FDA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監管有此要求)。

同樣的,南都記者從丁香園等醫學網站等發現,部分留言的人士對於該藥物上市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對於相關臨床試驗結果是否靠譜?且有無造假的可能性?昨日南都記者就此事向廣州部分三甲醫院進行採訪,但部分醫療機構醫生以“未參與研究”等為由表示不便就此事公開表態。

“需要明確的是,現有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其主要作用系改善患者部分症狀,真正意義上的對因治療藥物暫時還沒有,因此對於此事需要謹慎樂觀。”廣州某三甲醫院負責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名專家向南都記者坦言,從單純的科研結果以及我國臨床研究者的職業道德而言,這一臨床結果涉及造假的“不太可能”,其具體效果依然要靠後續研究進行確定,“當然從情感角度來看,這個藥物目前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了希望”。

根據國家藥監局方面針對“有條件上市”方面要求,“九期一”需繼續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時提交有關試驗數據。換言之,若後續研究無進一步數據支持,該藥物批文有可能被撤回。

同業:相關概念股普遍見漲

依照《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每3秒鐘,全球就有一位痴呆症患者產生。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2億。其中,有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另有數據顯示,在中國,目前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我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超過4000萬人。

當然在“九期一”獲批後的第一個交易日,相關涉及概念的醫藥個股股價受到提振,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涉及概念的11個個股中有10個收報上漲,其中擁有藥物生產批件的京新制藥和藍豐生化封盤漲停,而港股綠葉製藥亦有9.81%漲幅。

據南都記者瞭解,在“九期一”獲批前,阿爾茨海默病已16年無相關新藥上市,目前針對該病,主要藥物為多奈哌齊、美金剛和卡巴拉汀等,從外資藥企的原研藥來看,銷售額最高的是多奈哌齊,最高峰時超過40億美元,第二名美金剛最高年銷售額也接近30億美元。

而日本衛材和丹麥靈北製藥系這兩個藥物的原研方,南都記者根據衛材和靈北製藥的今年三季報瞭解到,衛材的多奈哌齊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國收入為3.82億人民幣(按昨日日元匯率計算),而靈北製藥方面,雖然其並未披露美金剛的具體銷售收入,但其在華增長亦達到12%,稅前利潤2.97億元(按昨日丹麥克朗匯率計算)。

當然在專利期結束後,國內相關醫藥公司亦對上述藥物加緊批文申請,其中多奈哌齊批文合計22條,美金剛合計7條,卡巴拉汀則為2條。

阿爾茲海默症藥物系多家藥企的研發“雷區”,據南都記者瞭解,多個跨國藥企為了研發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已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其中不乏強生、輝瑞、羅氏、默沙東、禮來、阿斯利康等知名企業,其中禮來在2016年11月24日宣佈放棄已進入III期臨床的藥物Solanezumab,這也被認為是“阿爾茨海研發領域最黑暗的一天”。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外資藥企對此領域放棄,10月22日,美國渤健與日本衛材宣佈,將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申請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aducanumab的上市許可。依照渤健披露的說法,其對此前終止的兩項研究更多的數據分析顯示,接受高劑量aducanumab治療的患者認知功能明顯改善。

那麼,在“九期一”上市後,其是否還有更多新的臨床數據進行佐證?市場和定價如何?南都記者將持續關注。

採寫:南都記者 貝貝 馬建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