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瞭解一些大腦的基礎知識,幫助你簡單有效地培育孩子。

文|金弋

本書作者丹尼爾·西格爾與蒂娜·佩恩·布賴森,一個是哈佛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一個是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知名育兒專家。

兩人合作講述“發展式教育”,把全腦教育法帶給為教育孩子煩惱的家長們。這個方法已經風靡美國,改變了萬千父母的教育方式。

這本書適用於任何撫養、照顧孩子的人,書中的教養法重點關注0~12歲的兒童,包括學步兒童、學齡兒童和十幾歲的少年。

全腦教養法,顧名思義把大腦科學結合起來的教養方法,讀起來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書中引入了一個關於兒童思維拓展的核心概念——整合,作者分別從整合左右腦、整合上下腦、整合記憶、整合自我、整合自我和他人這幾個方面介紹怎樣幫孩子整合大腦,拓展孩子思維。

書中大部分章節都以案例出發,介紹全腦教育法的具體操作,便於理解學習。整本書短小精悍,並不會花費太多時間閱讀。

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1 整合左右腦

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當孩子出現困惑、混亂、暴躁不安、不能處理手頭的情況、崩潰甚至攻擊他人時,孩子的大腦處於分裂狀態,需要家長幫助。

幫助孩子整合大腦,讓他們的大腦發揮各自的功能。

左右腦協調運作,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情感;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協調運作,上層大腦擁有高級分析思維,下層大腦則負責直覺、本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右腦占主導地位,因此他們肆意、任性。

家長要教會孩子整合大腦,讓左右腦同時工作,學會積極處理情緒,讓他們避免混亂,迴歸快樂。

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一個小男孩目睹保姆發病、發生車禍,見到媽媽時不停哭泣、反覆念著保姆的名字。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家長會不停地安慰孩子,然後尋機轉移孩子視線,儘量避免孩子再次接觸相關信息。

但是在作者看來,以上方法並不能有效化解孩子的恐懼和驚慌,可能孩子表面上恢復平靜,但事實上一些傷害已經隱藏起來。

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複述故事,不斷讓孩子回想起保姆發病、車禍的情景、救援的情景,在孩子足夠了解事實的同時安慰孩子,給予安全感,這樣才可以化解孩子的恐懼。

這個方法符合左右大腦的分工規律,其中一遍一遍的複述故事,孩子左腦在不斷提取事故的細節和邏輯,可以幫助化解右腦的恐懼,擺脫情緒的控制。

作者認為,如果沒有及時消除小男孩的恐懼,這場事故遺留的消極情緒將會以別的形式出現。孩子可能會變得害怕車輛,或者在其他方面表現出失控……

2 整合上下腦

書中,作者將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座房子,有左右也有上下,方位不同,分工也不同。下層大腦控制本能,我們出生時就十分發達,而擁有高級分析思維的上層大腦要到成年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很多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優秀品質,都產生於上層大腦,比如:明智的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自我認識、共情、道德。

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就是要喚醒孩子的上層大腦。具體喚醒方式作者結合實際案例在書中都有列舉。

但是,上層大腦不僅僅產生優秀的品質,孩子的一些小毛病也會隨之而來。

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上層怒火與下層怒火

上層怒火,即孩子有策略地在採取行動,希望通過行動得到想要的結果,比如為了玩具在商場裡撒潑哭鬧。

下層怒火,即與上層怒火相反,沒有任何策略只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已。

那麼面對這兩種怒火,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作者建議:

對待上層怒火,家長需要快速設立牢固的邊界,即不和孩子談判,明確指出不喜歡孩子類似的行為,提醒孩子儘快收斂。如果孩子仍舊不改,那麼該有的懲罰,家長應該說到做到。

對待下層怒火,家長則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多聆聽關注孩子的需要。

3 整合記憶

關於記憶,我們應該知道一個真相: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一個媽媽給小寶寶換尿不溼,並不需要敘述那一系列的動作,直接做就是了。那樣不假思索換尿不溼的記憶就是內隱記憶。

過去的經驗影響現在的行為,你根本意識不到記憶的存在,是內隱記憶的顯著特徵。

但是,如果問你第一次給小寶寶換尿不溼的經歷,你會想起手忙腳亂的自己,孩子哇哇的哭聲等情景,這就是外顯記憶。你可以明確意識到自己在回憶。

生活中,兩種記憶共同運行,不動聲色地影響著人們,尤其是無法察覺的內隱記憶出現問題時,會讓你無從下手。

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孩子一個莫名其妙、不同尋常的表現,有可能就是內隱記憶在作怪,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小男孩不願意去上游泳課,就算是約上最好的朋友也不願意去,父母問他原因,他也不知道。

後來小男孩的父母分析,癥結可能在於小男孩的某次經歷,但這些孩子並沒有意識到。

果然,和孩子的聊天中母親發現,原來在以前的游泳課中老師都很嚴格,把孩子從跳水板上推下去,又按著孩子的頭在水裡憋氣。

正是這些糟糕的經歷,讓小男孩排斥上游泳課。

那麼該怎樣幫助孩子呢?母親的方法很簡單:

讓內隱記憶外顯化,並賦予意義。

搞清楚恐懼的來源,孩子的恐懼就已經消減了一部分。

而在後續的談話中,母親引導孩子回憶學游泳的細節,不斷用言語提醒孩子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讓孩子意識到那不過是一次學游泳的經歷,不能影響自己對游泳本身的喜愛……

從內隱記憶到外顯記憶的轉化,過程中不斷洞察、理解、療愈內心,其實就是整合記憶的重要意義。

風靡美國的“全腦教養法”,真有這麼厲害?

——

這本書雖然篇幅不長,但知識不少,尤其貼心的是在最後的附錄部分:將0~12歲的兒童全腦教育的不同方式分四個階段一一列出,可供不同年齡段的家長隨時查閱。

需要注意的是,本書不適合“快餐式”閱讀,一些專業名詞需要重點理解。

往期讀書計劃(點擊文字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