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坡、限購放鬆……新能源車銷量大降3成,會成常態嗎?

補貼退坡、限購放鬆……新能源車銷量大降3成,會成常態嗎?

不能否定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方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今年下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3個月下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9萬輛和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9.9%和34.2%,且下降速度呈現加劇態勢。“三連降”引發人們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憂慮,這不難理解,但有一些人藉此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大肆炒作,否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方向,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新能源汽車之所以“三連降”,不少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大幅度退坡。從今年6月25日起,我國正式實施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及清算方式。按照新的標準,中央財政補貼大幅度減少,地方財政補貼完全取消,有的車型補貼退坡甚至高達70%以上。如果企業降成本的速度跟不上補貼退坡速度,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如預期實屬意料之中。

補貼退坡、限購放鬆……新能源車銷量大降3成,會成常態嗎?

此外,一些地方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也稀釋了新能源汽車部分銷量。比如,廣州從今年6月份到明年12月份增加10萬個購車指標;深圳在2019年到2020年每年增加普通小汽車增量指標4萬個;貴陽9月份取消搖號購車規定。這些新增的指標及對限購的解禁,多半轉化為傳統燃油車的銷量。

應該說,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創新未跟上。得益於國家政策扶持和企業努力創新,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存在產品價格高、續航短、充電難等問題。以價格為例,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是同級燃油車的1.5倍甚至兩倍以上,這在市場上是很難有競爭力的。

儘管出現“三連降”,筆者仍認為,不能就此簡單否定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從汽車工業發展週期看,趨勢判斷需要連續觀察一年左右甚至更長時間。僅以短暫的3個月動態,就妄下定論,是不負責任的。況且,一個新興產業技術的進步與突破,產品迭代與提升,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也需要時間與過程。

更重要的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汽車正逐漸從傳統的機械運載工具向集道路交通、信息通信、多媒體娛樂為一體的移動智能終端轉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已成為當前汽車產業變革新趨勢。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僅有利於緩解我國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更是加快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補貼退坡、限購放鬆……新能源車銷量大降3成,會成常態嗎?

國際產業發展經驗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般都源於原始性的重大科學突破,其所帶動的新興技術往往處於混沌狀態,下一步產業主流技術的發展方向難以預測。即便主流技術總體發展方向明確,其具體技術路徑也可能有多種選擇,不確定性較高,新興技術運用和發展本身就存在某些風險。再加上現在新能源汽車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快,與燃油車相比規模效益差距巨大,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疊加,會對行業企業運營帶來很大挑戰。因此,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更需要“不畏浮雲遮望眼”,保持戰略定力。

退一步講,與傳統汽車產業的競爭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比賽,比的不是一時快慢,而是長期的能力和耐力。所以,有時不能把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內的產銷量表現看得太重,更不要因短期市場下滑自亂陣腳,而要紮紮實實提升產品和企業核心競爭力。面對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企業必須通過強化創新驅動,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出比燃油車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創造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商業模式,絕不能“抱著借來的鐵球稱重衝排名”,更不能寄望於“補貼”來強身健體。

補貼退坡、限購放鬆……新能源車銷量大降3成,會成常態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