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新一輪城市趕考成都再發力

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重大節點,“中心城市”勃發出無與倫比的力量,正成為中國未來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所在。

2019年8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吹響了“中心城市”新時代“凱歌邁進”的集結號。這次會議重點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提高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水平。尤為令人關注的是,會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給出權威判斷,即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即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提出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蓉平:新一輪城市趕考成都再發力

在過去40年的話語體系中,我國一直將鼓勵中小城市發展作為重點,對大城市的發展則強調“上限”。這次會議首次指出中心城市發展思路要從“控人口”向“增強承載力”轉變。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對指導中心城市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引領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已落在大城市的肩上。

無疑,這將引發最新一輪的大城市趕考。對志存高遠、位於城市層級金字塔頂的國家中心城市來說,這次趕考既面臨巨大挑戰,也贏來難逢機遇。

那麼,我國哪些城市將在這次趕考中持續崛起呢?不少的人們將目光投向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鄭州等一批國家中心城市。近年來,在深度城市化進程中,這些城市表現出強大的經濟發展優勢,吸引著巨量要素的流動和集聚。外界普遍認為,已連續四年穩居“新一線”城市排行榜首位的成都在這輪趕考中提交的答卷,將標註未來中國超級城市發展的潛力和風向。

新時代“一山連兩翼”發展大格局下的成都,面積1. 43萬平方公里,人口1660萬。它雖坐落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卻猶如圍棋棋盤上的“金角銀邊”,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卻舉足輕重,是四川發展的定盤星,成渝城市群“雙核”之一,西部發展的強引擎,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交匯點。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引領成渝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互動發展。因而,在當前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的戰略任務中,成都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變局。

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僅半月之後,成都召開第五次產業功能區建設推進大會。在會上,成都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5+5+1”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將產業功能區建設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和建設人城境業和諧統一公園城市的重要載體。以此帶動人口規模、素質、結構、佈局優化,改變城市格局,構築競爭優勢,實現持續發展。顯然,這是對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精神從實踐層面給以的首次回應。

成都的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是個什麼概念?

2017年7月,成都產業發展大會第一次提出“產業生態圈”概念,並作出“統籌佈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重大部署。2018年1月,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暨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推進會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對這兩個概念作出闡釋。產業生態圈,就是為各類創新人才搭建的,有利於促進創新要素迸發的便利的生活場景和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場景;產業功能區,就是集生產、研發、居住、消費、人文、生態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新區。之後,成都又陸續召開了四次產業功能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蓉平:新一輪城市趕考成都再發力

回顧成都迄今已召開的五次專題會議,產業功能區建設的創新實踐與理性思考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特點。第一次會議提出了“核心在產業、關鍵在功能、支撐在園區、機制是保障”的總體思路,系統對主導產業選擇、功能形態定位、要素空間集聚、機制體制創新作出部署;第二次會議提出以“人城產”邏輯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營造產業生態、創新生態、生活生態和政策生態;第三次會議提出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進一步明確了產業功能區建設的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第四次會議提出了要進一步精準產業定位、提升產業顯示度,要秉持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區的理念,塑造未來城市新形態。第五次會議強調了四個“導向”:鮮明“治本、轉型、提質”導向,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鮮明“建鏈、強鏈、補鏈”導向,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鮮明“集聚、集成、集約”導向,創新構建城市核心競爭優勢;鮮明“專業、精準、效率”導向,持續推進管理營運體制機制創新突破。五次會議,對成都的產業功能區建設,從認識論到方法論,思路愈加清晰;從戰略謀劃到戰術推進,局面已然打開;從理論探索到實踐創新,內涵日益豐富。

1979深圳蛇口工業區的成立,拉開了我國產業園區建設序幕。40年來,產業園區始終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映射出城市發展理念的多次創新與轉變。從歷史的維度看,成都正推進建設的產業功能區,可以說是產業園區建設的3.0版本。從低成本、低門檻、高補貼集聚產業的工業集中區,到以優惠政策引導和產業資金補貼吸引技術密集型企業集聚的高新區,再到如今以提高功能複合率和宜業宜居度為導向的產業功能區,深刻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新時代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正在發生的革命性變化。

那麼,成都的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建設最具創新、最為亮眼的特點在哪裡?

據報載,最近,“蓉漂”王啟龍以每月800元的租金住進了單位首批建成的人才公寓,上班只需步行10餘分鐘。在王啟龍生活和工作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正按照成都產業功能區建設“獨立成市”理念,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國際化學校、醫院、鄰里中心、生態公園等配套設施,目前已建成1.8萬平方米的文化中心,社區綜合體、永安湖森林公園和綠道建設展示段、配套酒店式公寓、商業街主體完工。

蓉平:新一輪城市趕考成都再發力

錦江區錦城峰薈人才公寓效果圖

王啟龍故事的背後,體現的正是成都產業功能區建設的重要導向:功能複合,職住平衡。成都的產業功能區不是一個“框”,只要是項目就往裡裝,而是以組群式理念,體現明確的主導產業、合理的專業分工、鮮明的差異發展,並且根據就業人口的生活習慣和消費偏好規劃引進公共服務設施和商業消費形態,構建出與產業特色、就業人口相匹配的要素集聚的生態圈,實現生產、生態 、生活的“三生融合”。這種小尺度空間的區域性產城融合,有效破解了傳統產業園區普遍存在的產城分離、同質競爭、公共服務不配套、基礎設施不專業等現實問題,大幅減少了人的生產生活、企業生產運行對城市公共資源的無效佔用和浪費,自然也就增強了城市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從這個角度說,成都的產業功能區建設,實質上是構建整體性系統化集約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新體系。

2019年5月,成都與華為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都的設想是,通過強強聯手,吸引更多上游配套公司和下游終端廠家來成都投資,加快形成涵蓋技術研發-面板生產-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生態。

瞄準風口和頂尖,成都以“建鏈、強鏈、補鏈”為導向,加快形成產業的配套鏈、要素的供應鏈、產品的價值鏈、技術的創新鏈,全面提升主導產業能級的“牽手”故事,正在成都密集發生。2019年1-7月,成都全市產業功能區以“兩圖一表”為指導,新簽約引進397個項目,總投資5126億元。這樣的“牽手”,體現的正是成都產業功能區建設的另一個鮮明特點,即聚焦細分領域,堅持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理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動產業集群成鏈式發展,功能區產業辨識度不斷增強。2019年3月,成都對產業功能區規劃作了微調,將原有的幾十個產業生態圈聚焦到“16+1”個,集中精力聚焦最具比較優勢的細分領域,聚焦前瞻領域的新業態,加快形成專精特新的細分領域的規模效應,努力提升在世界產業體系、世界城市體系中的話語權。

目前,成都66個產業功能區正將“治本”“轉型”“提質”塑造為最鮮明的標籤。著眼“治本”,徹底轉變營城模式和產業發展方式,通過建設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複合的產業功能區,有效破解城市發展困境和社會發展難題;著眼“轉型”,徹底扭轉產業園區思維,做強產業功能、補齊生活短板,打造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空間載體;著眼“提質”,瞄準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將產業功能區建設成為“人城境業”和諧統一公園城市的集中承載地和展示區,建設成為高品質城市生活社區、特色產業優勢區、先進要素集聚區和體制改革先行區。

這無疑是轉變城市和經濟工作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如今,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建設,已經成為成都“優化城鄉空間佈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的重要抓手,成為克服“大城市病”叢生和區域發展同質化的治本良策,成為構築區域發展比較優勢和中心城市核心優勢的戰略支撐。這與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精神高度契合。

未來,如何承載一個超大城市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國家中心城市應有的貢獻?人們對成都的答卷充滿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