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缺芯少核”,需要做好“硬核设计”的产学研生态圈

“长三角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中,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最扎实,技术最先进,也是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11月4日,在第七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所长樊晓华,在接受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专访时表示。芯片作为国之重器如何通过加强合作与自主研发,实现在产学研上不被“卡脖子”,“不缺芯少核”,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奋斗目标。


樊晓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缺芯少核”,需要做好“硬核设计”的产学研生态圈


“两条腿”走路,做好芯片研发的存量和增量

“集成电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樊晓华认为,集成电路产业已有近70年历史,经历了从美国到日本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从日本到韩国第二次产业转移,以及从韩国到中国的第三次产业转移,多个发展阶段,且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因此它并不是一个“搞几年就不做了”的问题,而是需要得到长期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逐年增长,2018年进口3120.58亿美金,芯片自给率不到20%。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集成电路的制造、装备、封装材料方面,中国都还有较大差距,但是芯片设计,作为中国芯片进口的最大因素,更需加强,所以未来我们应该将已有的体系要做实、做强,做大,要考虑补短板,加长板。

“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每隔18-24个月将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目前摩尔定律进入瓶颈,技术迭代速度变缓,差距相对变小,中国半导体芯片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樊晓华感慨地说。

如何做好技术创新,如何能拿出创新型产品,解决产品问题,他建议,中国的芯片设计应该两条腿走路:第一是做领先的、前沿的、颠覆性的技术及产业化,解决的是增量空间;第二是市场需求的芯片技术,解决的是存量空间。


樊晓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缺芯少核”,需要做好“硬核设计”的产学研生态圈


提升国产芯片的自给率,打造半导体行业的产学研生态圈

“未来十年要以国产自主芯片的设计研发为中心”。樊晓华特别强调,中国的芯片自给率不到20%,芯片的设计研发是我国各大产业急需的硬核技术。芯片研发要服务实体企业,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需要关注整体应用系统、标准,到器件制造工艺、材料、软硬件结合起来,打造半导体行业的产学研生态圈。

如今,高端芯片器件自给能力弱,已经成为系统设备厂商的瓶颈,国内核心技术能力亟待突破。集成电路发展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提高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度。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无锡高新区管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2019年6月21日,江苏省产研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正式签约成立。

“研究所定位是建设全国领先的独立性、开放性、实际性的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樊晓华透露,由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全国顶级名校和科研院所著名半导体专家团队,共同发起的江苏省产研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瞄准集成电路5G射频、高速硅光通讯、工业芯片和汽车电子芯片控制等领域进行设计研发,努力为产业界提供最顶尖的芯片设计研发技术。

樊晓华介绍,自主可控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新要求,5G、通讯、工业芯片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急需国产芯片的设计研发技术,未来,我们要打通芯片设计的产学研过程,在这些领域实现全生态链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