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缺芯少核”,需要做好“硬核設計”的產學研生態圈

“長三角是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最先進的地區,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佈局中,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最紮實,技術最先進,也是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11月4日,在第七屆中國江蘇產學研合作大會上,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所所長樊曉華,在接受新華日報財經客戶端專訪時表示。芯片作為國之重器如何通過加強合作與自主研發,實現在產學研上不被“卡脖子”,“不缺芯少核”,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奮鬥目標。


樊曉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缺芯少核”,需要做好“硬核設計”的產學研生態圈


“兩條腿”走路,做好芯片研發的存量和增量

“集成電路的發展改變了人類。”樊曉華認為,集成電路產業已有近70年曆史,經歷了從美國到日本的第一次產業轉移,從日本到韓國第二次產業轉移,以及從韓國到中國的第三次產業轉移,多個發展階段,且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狀態,因此它並不是一個“搞幾年就不做了”的問題,而是需要得到長期的重視和支持。

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逐年增長,2018年進口3120.58億美金,芯片自給率不到20%。從產業鏈角度來看,集成電路的製造、裝備、封裝材料方面,中國都還有較大差距,但是芯片設計,作為中國芯片進口的最大因素,更需加強,所以未來我們應該將已有的體系要做實、做強,做大,要考慮補短板,加長板。

“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和電阻數量每隔18-24個月將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目前摩爾定律進入瓶頸,技術迭代速度變緩,差距相對變小,中國半導體芯片業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機遇。”樊曉華感慨地說。

如何做好技術創新,如何能拿出創新型產品,解決產品問題,他建議,中國的芯片設計應該兩條腿走路:第一是做領先的、前沿的、顛覆性的技術及產業化,解決的是增量空間;第二是市場需求的芯片技術,解決的是存量空間。


樊曉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缺芯少核”,需要做好“硬核設計”的產學研生態圈


提升國產芯片的自給率,打造半導體行業的產學研生態圈

“未來十年要以國產自主芯片的設計研發為中心”。樊曉華特別強調,中國的芯片自給率不到20%,芯片的設計研發是我國各大產業急需的硬核技術。芯片研發要服務實體企業,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需要關注整體應用系統、標準,到器件製造工藝、材料、軟硬件結合起來,打造半導體行業的產學研生態圈。

如今,高端芯片器件自給能力弱,已經成為系統設備廠商的瓶頸,國內核心技術能力亟待突破。集成電路發展需要政府主導,也需要提高新型研發機構和企業的參與度。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無錫高新區管委會的指導和支持下,2019年6月21日,江蘇省產研院智能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所正式簽約成立。

“研究所定位是建設全國領先的獨立性、開放性、實際性的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中心。”樊曉華透露,由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等全國頂級名校和科研院所著名半導體專家團隊,共同發起的江蘇省產研院智能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所,瞄準集成電路5G射頻、高速硅光通訊、工業芯片和汽車電子芯片控制等領域進行設計研發,努力為產業界提供最頂尖的芯片設計研發技術。

樊曉華介紹,自主可控是我國科技領域的新要求,5G、通訊、工業芯片和新能源汽車領域急需國產芯片的設計研發技術,未來,我們要打通芯片設計的產學研過程,在這些領域實現全生態鏈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