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多措並舉“解渴”,破解缺水困局

573立方米,這是威海尷尬的人均實際佔有水資源量,這一數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這樣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怎麼生存,怎麼發展?

為了不與民爭水,《威海市節水用水條例》等4部涉水地方性法規出臺,靠制度逐步擰緊節水“閥門”。同時,優化配置水資源,向天空要水、向大海要水、向汙水挖潛,威海多措並舉“解渴”,破解缺水困局。

威海多措並舉“解渴”,破解缺水困局

智慧管理、科學調度 硬指標倒逼節水

站在海邊,如何不喊渴?我市讓硬指標成為硬約束。堅決落實“以水定需”,嚴把規劃水資源論證關,嚴把取水許可關,嚴把新上項目關,對地下水超採區實行限批禁批,加快建立與水資源支撐條件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和佈局。對市區內洗浴、洗車等服務行業,企事業單位及用水大戶,開展“計劃用水減一成”活動,利用用水定額,科學制定用水計劃。超計劃用水的,將嚴格執行徵收超計劃水資源稅、水費。

GIS、“互聯網+”、大數據……這些都是我市未來強化水資源精緻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將規模以上取水口、用水大戶等接入遠程監控系統,搭建具有自動預警、遠程控制等功能的智慧節水管水信息化管理平臺,形成全市用水管理“一張網”,推動水資源管理由粗放到集約,實現用水精細化、管水智能化。

為保證市區供水安全,我市將加快推進龍山淨水廠新建、米山淨水廠擴建,以及崮山淨水廠和柳林淨水廠的深度處理改造,積極挖掘用水潛力。同時,儘快打通南圈水庫到坤龍邢水庫、泊於水庫到所前泊水庫的水系連通工程,讓泊於水庫、南圈水庫等應急水源儘早發揮作用,補給供水缺口,緩解米山水庫供水壓力。

向天空要水 打造會“呼吸”的城市

深秋的張村鎮景湖公園內,亭臺廊榭,曲折迴轉;水光瀲灩,長天一色。漫步在公園中,不少居民會發現,公園的地面看起來總是溼潤潤的。為啥?因為,這是一個“海綿”公園。

景湖公園的地面均由透水地磚鋪設而成,這種透水地磚能夠快速吸收地面雨水,使雨水下滲至土壤中。如此一來,雨天時,地面不積水;晴天時,土壤中涵養的水分又能保持地面溼度,達到降低地面溫度的作用。

自2016年起,我市正式推行“海綿城市”建設,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共建設“海綿城市”27.7平方公里,部分住宅小區、市政道路、學校、公園、廣場、綠地、河道等,皆融入了“海綿城市”的理念。這些分散在城市各處的“海綿”,正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形成著城市新的“呼吸系統”,調節著城市的局部小氣候。

今年,我市繼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將新增“海綿城市”9.7平方公里。我市將以初村河、澇臺河等6個流域為試點流域,採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等措施,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提高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和防災減災能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一個會“呼吸”的威海,正向我們走來。

海水淡化、中水回用 實現“開源節流”

在華能威海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華能威海電廠)的海水淡化車間,廠長姜偉國從水龍頭裡接了半杯經過海水淡化工藝製成的淡水喝了下去,“現在淡化海水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可以直接飲用的程度。”

在姜偉國的記憶裡,2000年遭遇的那場乾旱尤為深刻。“供水緊張,勢必影響供電,這可不是小事。”姜偉國作為公司負責人,對嚴重威脅安全生產的因素頗感“被人牽著鼻子走”。

為了不坐以待斃,也為了不守著大海“挨渴”,華能威海電廠決定主動出擊,向大海要淡水。隨之,國內最大、日產淡化水2500噸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上馬,所產淡水全部用於鍋爐補充水,極大緩解了用水緊張局面。

華能威海電廠打了海水的主意,威海熱電集團卻動起了汙水的心思。

“現在供暖管網裡近一半流淌的是經過深度處理的中水。”威海熱電集團宣傳監察部長張華才介紹,2016年熱電集團建設了中水深度處理利用一期工程,年處理中水1200萬噸,年產工業水700萬噸,經過前期預處理、超濾系統、反滲透系統等多個步驟,各方面指標優於市政自來水。

留住汙水,把它“吃幹榨淨”,這讓威海熱電嚐到甜頭——用水成本降低、不與民爭水的同時,由於再生水鈣鎂離子大幅減少,供暖管網將更加不易淤堵並擁有更長的壽命。

眼下,熱電集團中水深度利用二期工程和博通熱電中水深度利用工程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兩個中水深度利用項目設計規模相同,均為年深度處理中水1200萬噸、年產工業水700萬噸。未來,供熱管網將全部使用再生水。

一滴清水,一片綠地,一個地球。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快點行動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