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提到三國時期的劉備,人們的印象中會想到什麼?百折不撓,或者是仁義。但是仁義這個東西是很主觀的事情,而且過高的道德標準反而讓人產生疑惑。千百年來經過小說家的豐富和改動,劉備的仁義變得過了頭,人們漸漸開始不吃這一套了,不但不認可劉備的仁義,反而認為他是一個偽君子。這就是所謂的“長厚而似偽。”

有了這個印象以後,劉備似乎做什麼都不多,哪怕一件好事也會被蒙上陰謀的色彩。這是典型的先下定結論,再將事實進行附會。

比如“攜民渡江”一事,在《三國演義》中刻畫為劉備的仁義之舉,而現在卻又很多“清奇”的觀點:劉備“攜民渡江”其實是“挾民渡江”;真實目的是不捨得這些人力資源;必要的時候還能把這十萬百姓當做自己的肉盾,幫助自己跑路云云。下面小編就來說說真實的“攜民渡江”,以及劉備當時的心態。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小說中的“攜民渡江”:劉備被安上一口“大黑鍋”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演義》中的“攜民渡江”,出自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劉備從新野往南撤向樊城,出發前向新野百姓發佈告示,收攏願意跟隨劉備到樊城的百姓。曹操追殺劉備,劉備又改向襄陽。

這個時候劉備又一次告示百姓,新野和樊城的百姓都願意與劉備一起到襄陽。樊城在漢水以北,襄陽在漢水以南。這一次大規模的徙民要渡過漢水。渡水時兩岸哭聲不絕,劉備於心不忍,認為是自己拖累了百姓,差點要跳水自盡。

渡過漢水之後,劉備被劉琮所拒,只能繼續南下到江陵,身邊仍然帶著十萬百姓。走到當陽的時候,曹操的兵馬趕到,百姓離散,劉備逃過一劫。這就是小說中的“攜民渡江”。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這樣看來,劉備事先是有組織這件事的,利用了自己的人望,拉攏十萬百姓成為自己的勢力。尤其是在渡漢水時想要投水自盡,更是十足地刷了一波人望。

但是以正常的道德標準,這個自殺的行為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魯迅先生說劉備“長厚而似偽”,確實是有道理。

《三國演義》本意上是想塑造劉備仁德的形象,但是太過火,反而給劉備安上一口“大黑鍋”。實際上歷史上的劉備既沒有“攜民”,也沒有“渡江”。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歷史上的“攜民渡江”:劉備反受其累

歷史上對劉備“攜民渡江”的記載很清楚,小編先貼在下面。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

《三國演義》中劉備遷徙了新野和樊城兩縣百姓,這是不可能的。劉備雖然在新野陰了一把夏侯惇,打了個勝仗,但其實新野已經丟了。曹操要進攻劉表的時候,劉備已經退居到樊城,成為襄陽在漢水以北的門戶。

老天給曹操一個大便宜,曹操剛想對劉表動手,劉表就病死了,劉琮成為了荊州之主。劉琮這個人是沒有什麼威望的,本身上位就名不正言不順,是由荊州世家和實權人物推舉上來的。

小編私以為,劉琮未必想要投降曹操,但其他人不願意為他拼命,沒人聽他的。所以這些人打個包一起投降了曹操。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劉備這個時候還傻乎乎地守在樊城呢。劉琮也不告訴劉備,估計是拿劉備的身家性命當做向曹操的見面禮,也可能是怕劉備反撲。不過劉備也是個人精,慢慢就嗅到了不對勁。劉備派人質問劉琮,劉琮對劉備還是頗為忌憚的,也就以實情相告。

這個時候曹操的軍隊已經到南陽郡宛縣,劉備的態度是“大驚駭”,趕緊渡過漢水南撤。這個時間裡劉備想來也沒有閒心去動員百姓。

《漢魏春秋》:“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

到了襄陽以後,劉琮的一些手下以及襄陽百姓才開始跟隨劉備。而且這些百姓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十萬之巨,而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到了當陽的時候,才達到了“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的規模。

可以這樣說,這些百姓是自發地跟隨劉備,而非劉備主動收攏,用“攜民”不太合適,用“附備”更貼切一些;按照原本的路線,劉備是要渡江到江陵的。但是在當陽就遭遇慘敗,這江也就沒渡成。所以“攜民渡江”這四個字與歷史並不符合。

這些人跟著劉備一起南撤。劉備如果將他們拋棄,與自己長期樹立的“仁義”的形象不符,所以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是真的面對這些流民心有慼慼,還是維護自身形象來刷人望,或者是貪圖十萬的人口,劉備都不可能輕易拋棄這些百姓。

結果就是劉備龜速行軍,最後毫不意外地被曹操的虎豹騎趕上。可以說十萬百姓沒有給劉備帶來實質上的好處,卻是拖延了劉備的行軍路程,導致後來的“當陽之敗”。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關於“攜民渡江”的一點思考

雖然劉備沒有主動“攜民”,但是事情確實是發生了。那麼劉備“攜民渡江”時候的心態;事情發生後的打算;如果沒有“當陽之敗”,這些百姓會不會成為劉備的助力,這些就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了。

一、人口和名望

首先是劉備在“攜民渡江”時候的心態。當然誰也不是劉備,不敢百分百地確定劉備當時的心態是什麼樣的。所以小編僅懷揣著惶恐的心態,試著做一些猜測。十萬人口其實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按《後漢書·郡縣誌》的記載,當時一些小點的郡也就是十萬、二十幾萬人口。這還是沒有經歷東漢末年戰亂的時候。所以說跟著劉備的十幾萬人,確實是比較豐厚的人力資源。

況且在危在旦夕的情況下,劉備冒著被曹操追上的風險和百姓一起行進,無論是什麼目的,也讓他在荊州的地界產生相當高的名望。

劉備“攜民渡江”,一方面維護本來的名望,一方面收攏荊州士人的人心,這也是劉備一直以來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貫徹的行為。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至於劉備將百姓當做肉盾,幫助自己抵擋曹操,這個說法就很是站不住腳了。古代士兵急行軍一天能走多長的路程,小編不清楚,只知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中從漢中到關中只用十天,而劉備帶著這些百姓,大包小裹地每天只能走十幾裡地。

劉備可是要逃命的,如果非要說他把百姓當肉盾,那不要這個“肉盾”,劉備不早就到江陵去了嗎?

何況在“當陽之敗”中,這個“肉盾”像豆腐一樣脆弱,甘夫人、劉禪一度被劉備拋棄,幸好有趙雲保護周全;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純俘虜。這種慘狀怎麼看也不像有計劃將百姓當做肉盾,以便及時跑路的情況。至少說明劉備的家眷並不在劉備的身邊。

《魏略》:“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三國志·魏書·曹純傳》:“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二、劉備的計劃

劉備與魯肅曾在當陽相遇,魯肅問劉備的計劃,劉備打算南下到交州投奔蒼梧太守吳臣。吳臣是劉表生前為了滲透交州而派去的,劉備作為劉表的客將,和吳臣有那麼一點交情也不奇怪。

事實上劉備想要投奔吳臣是在“當陽之敗”之後,接近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原本的計劃中,劉備還是想先佔據江陵,和曹操再幹一下。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江陵對於劉表來說,倒不是處於前線位置,意義趕不上在劉備手中那樣重大,但江陵這個地方確實挺重要,南可以控四郡(即武陵、長沙、零陵、桂陽),西可以防益州(當然不是在江陵,但是確實挺近的),劉表在江陵也儲備了大量的軍需。

劉備和關羽水陸並進撤向江陵,當然是要拿到這些軍需,然後依託長江抵擋劉備。十萬多百姓當然也是要遷入到江陵,擴充劉備的實力。只不過曹操提前預料到劉備的行動,先是輕軍趕赴襄陽,然後派五千騎兵,急行軍三百里追殺劉備,成功破壞了劉備的計劃。

《江表傳》:“與蒼梧太守(吳臣)〔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三國志·先主傳》:“饕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

三、劉備的道德水準

劉備是一個軍閥,親自殺人的事情也沒少幹。用“白蓮花”的道德標準要求劉備是不恰當的。所以劉備雖然能夠冒著風險“攜民渡江”,但遇到虎豹騎之後,二話沒說丟妻棄子就跑。

連老婆孩子都可以放棄,這些百姓自然也不可能被列入到劉備的保護名單中。要求劉備留下來以卵擊石,為民戰死,這種想法相當的滑稽。

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不是偽君子?

可是轉念一想,為什麼古代帶有非常濃重的鄉土情懷的老百姓願意拋棄家業跟隨劉備南渡呢?還不是懼怕曹操的刀鋒?畢竟曹操屠殺的百姓可不少。

劉備在身無立錐之地的時候,十萬百姓自發跟隨劉備;曹操成為北方霸主,江、淮地區十萬百姓卻驚散入吳。

同為磨牙吮血的軍閥,誰更得人心不言而喻。有人說劉備“攜民渡江”是偽君子行徑,小編不敢說這個舉動徹底擺脫偽君子的嫌疑(有嫌疑不代表下定論),但絕對沒有迫害百姓的想法。況且即便劉備是偽君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偽君子是要比真小人好上許多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