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汽車鉅虧,汽車行業不景氣,還是自然淘汰一都分車企,造車廠家是不是太多?

看透大市


客觀的說,我國自主品牌的確有點太多,當然這也和我國人口基數大,車市不成熟有關。

作為對比,美國汽車市場算是比較成熟的,目前在售的汽車品牌,總共只有22個,但是一年銷量也要上千萬臺。

我國車企眾多的原因錯綜複雜。一是地域性問題,像一二三線城市,車市發展相對成熟,而四五線城市汽車消費者理念還是有些落後,尤其是農村地區,國產三四線車企能靠著良好的外觀設計和性價比吸引到一部分消費者。 二是在2018年之前,我國汽車市場經歷了28年的高速增長,汽車市場太大了,也給自主三四線車企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土壤。 三是錯位競爭,一二線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錯位競爭,二三線自主品牌又和一二線自主車企錯位競爭,靠著性價比的確能吸引到不少追求實惠的消費者。

但是,2018年以來,車市結束了長久的增長,改為下跌,各家車企都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帶來的影響就是優勝劣汰加速,車企集中度提高!這裡面原因有以下幾點:

1.車市下滑,合資品牌不得不講價求銷量,自主品牌頭部車企也只能被動把產品價格下調,帶來的結果就是三四線車企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

2.另外一點就是三四線車企基本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發動機,變速箱等都是外購,甚至外觀設計都是採用拿來主義,帶來的問題就是質量一般,口碑一般,長此以往消費者自然會遠離。

3.三四線品牌沒有自己的技術積累,在吉利,長城們不斷拿出新的技術投放市場的時候,三四線車企應對不及,只能接受逐步被邊緣化。

4.油耗,質量,品牌等都是三四線車企的弱項,在消費觀念越來越成熟的當下,人們更願意選擇大廠家的產品。

5.自主品牌這兩年都在努力往上走,在車市下滑的時候,更高的產品定價能更好的抵禦風險,因為產品價格高,用降價換銷量的時候更有操作空間,而三四線車企普遍定價不高,面對對手們的降價可操作空間不大,處處被動!

最近很多人也看過新聞,很多自主車企過得並不好,像海馬賣研發中心求生存,力帆,眾泰們也是處在生死邊緣等等,其實私底下已經有很多車企支撐不住。

這也是整個汽車市場健康發展的必然狀態,市場規律一直如此,優勝劣汰也是自然法則,激烈的競爭對每個車企來說都是考驗也是風險,但是對消費者來說未必不是好事。

還是那句話,我們的車市不需要那麼多品牌,我們要的是用心造車的品牌,以目前狀況來看,未來可能也就吉利,長城,比亞迪,奇瑞等不到十家能存活下來,更多的品牌只會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小周的車


目前我國汽車整車行業有幾十家企業,這肯定是不正常的,因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最後汽車產業剩下的不會超過五家,一般都是三家大型車企,所以力帆、眾泰等車企的鉅虧是汽車行業已經到了一個整合階段的開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汽車行業絕對會有一次風暴到來。我猜想最後剩下的民營車企可能就只有利吉利、長城、比亞迪三家車企。

第一,汽車行業已經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

2018年應該說是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個轉折點,雖然從發達國家來看千人汽車保有量可以達到600多量,我國目前不到300量,但是汽車行業的增速確實開始降低或者停滯不前。以前的狀態是隻要你能造出汽車就能賣出去,現在是造車汽車賣不出去,很多車企甚至連渠道維護能力都喪失了,何談盈利。

第二,顧客理性消費,技術、質量與服務才是根本。

隨著消費者趨於理性,汽車不再是身份的象徵,再用汽車裝逼會遭到嘲笑,以前大家不在意汽車舒適度,有個汽車就可以。現在大家都在看汽車性能,油耗、質量等因素,國產汽車以前給大家留下的粗製濫造的形象不好改變,我身邊的人一提起國產車直搖頭。對汽車要求的提高,使很多技術不過換的企業自然淘汰。

第三,造車新勢力帶來了傳統行業危機。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成為行業的發展方向,回家重點扶持。許多互聯網行業或者汽車行業人開始進入整車研發、製造領域。國家補貼、資本扶持湧現出了一批造車新勢力,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產生了衝擊。目前已經出產品的有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雖然還不是很大量,但是危機以及到來。

第四,出行方式變革,傳統汽車行業需要緊跟步伐。

當互聯網到到來,並且與出行結合以後,誕生了滴滴打車、汽車租賃、共享汽車等業務,尤其是打車平臺的出現深深的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是否擁有一個自己的汽車不是那樣的重要,打車便宜也方便,不過安全性有待提升。到期很多年輕人還是可以接受的,進一步阻礙汽車銷售市場。

綜上分析,目前我國的汽車行業魚龍混雜的局面很可能貴會再五年左右的時間出現重大變化,汽車產業的整合勢在必行。


談財論道


這本身也是正常淘汰的年代,落後就要淘汰。

無關汽車行業是否景氣,不景氣還是有企業活了下來,其實關鍵還得看企業本身,是否具備抗風險能力,汽車行業不同於其它行業,這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任意一個環節跟不上就必然走向淘汰之路。

這些年中國暴增了很多車企,其實更多的企業都不是朝著做好一件事去的,都是為了短期利益,這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攪亂了原有的市場,但這也是好事,雖然造成了很多的資源浪費,但能夠推動行業的發展。強者自然更強,弱者只能淘汰。


80後鄧子


五年前我就提出國家主管部門應該協調兼併重組到五到八大汽車集團,如果當時實施了也不會出現現在的情況了……


吳一


一些大型國企 已經啟動清場計劃,旗下公司尤其是合資中低端品牌要求大幅增加產量,壓低價格,來徹底清除一部分低端“自主”品牌


和諧是我家


汽車製造最後的選擇只能存在四五家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誰留下市場最後通知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