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985、211中的农村学生占比越来越低,是这样吗?

捡来的八哥


补习生越来越多,600分以上的高考学生,有钱人家都去补习,准备第二年的高考,就这样把本来很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甩了多大一节,农村孩子哪有这个能力去与有钱人家的孩子比拼更高的分数?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全国各地著名高中,有多少补习生参与第二年的高考角逐?去查一查就知道了。高考分数年年攀高,985、211、双一流等被媒体广泛追捧的所谓重点大学,绝大部分都被去年的高分补习生占有了,很多应届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有钱人家第二年又来补习角逐,于是,高考高分数就这样循环了开来,年年如此,年年如此,哪有农村孩子的机会?

如果有心,认真去查一查985、211、双一流等大学学生构成,肯定有惊喜!原来专家们鼓吹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就是输在金钱上了!


征骑


我以亲生经历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出生于1993年,家在川东的一个小村庄,2012年考上了广东高校华南理工大学。高中上的是县里面的公办高中,年级有2000多人,当时的成绩在年级50名左右。我那一届上了本科的大概有将近800人,现实就是,有1000多人没有升学。

再说说初中,我的初中是在当地的一所乡村中学念的。当时毕业班有两个,大概100人,而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年级有3个班,慢慢地家庭条件好的都去了县里读初中,毕业时成绩在年级10名左右,而我的中考成绩在后来的高中班里什么都不是。后来才知道我们这100多人上高中的还不足40人。仍记得,上高中那年,正是汶川地震2008年。

这就是当时农村的升学率,和小学、初中同学聚会的时候,发现上个大学的一百多人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

再说说感想,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我从一个村、到了我们县、再到了广州这样一个一线城市上学,我发现,我与同龄的人差距非常大。我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出去旅游过,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甚至高中,父母一直在外务工。我所缺失的家庭教育,还有经济巨大差异下的学校教育,都是很难逾越的鸿沟。可以想象,寒门的子女想要走出一条路,需要经历多少的波折。

难道我们就放弃读书这条路了吗?当然不是。

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社会阶级正在不断的固化,相较于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甚至是拆二代而言,我这里只是说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读书或许不能改变我们的阶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向平均的生活水平靠近。

说说我父亲,父亲10岁的时候,爷爷奶奶都去世了。父亲念完小学,家里没钱就没有上初中,当年10块钱的学费都负担不起了。父亲成绩很好,班级里基本上都是第一,听亲戚讲,父亲小的时候吃饭都在腿上写写画画。

辍学后,父亲拜师做了泥瓦匠,索性也赶上了房地产蓬勃发展的红利,家里由最初的泥土房,变成了青砖平房,再到后面两层楼的大房子。父亲吃了很多苦,做一行的时间长了,建筑行业灰尘重,烙下了病根—矽肺,手上的老茧针都扎不进去。工地上居住环境也很糟糕,父母才40多,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虽然父母长年都在外务工,但是父亲非常重视我的学习。他常常对我讲,一定要上大学,毕业后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我不求你能有多大出息,但一定不能像我。后来,我也争气,从乡村小学再到中学,然后去县里念高中,高中之后来到广州念了一所985高校,毕业后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即使到今天,我不觉得我的命运、我的阶级有了多大的改变,但终究是不一样了。儿时的好多玩伴,没有上大学的,早早的出去工作,有的去跑线路、有的做了木工、有的做了厨师、有的做了司机。我不认为和他们有多大的不一样,但是我有了比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

阶级的跨越,一定是几代人的努力。我父亲努力过了,将来我也会努力,也许奇迹就在我的下一代发生了,而这个奇迹就是国家的高考带来的。也许我们国家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但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好!

一个国家可以允许各种不平等,但唯独教育不能,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公平,我相信,这也是我高考之后,这些年国家的教育不断变革努力的方向。国家教育是无数人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努力向上的通道,不容马虎。

我相信,我们国家的教育会越做越好,寒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贵子。

看见有这么多人点赞、评论、一起探讨,真的很开心,思考后行动就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愿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



书痴旧梦


我们这儿地处福建闽南农村,农村人也就是寒门吧,我儿子小学的时候一班35人,今年高考的时候,两个考了985,复旦和电子科大,两个考了211,西南交大和福州大学,别再说寒门难出贵子,纵然有良好的环境和天赋,也需要努力。



阮四乌篮郎


确实是这样,陪着女儿刚刚经历过浙江新高考,所以还有点体会。从高校录取政策来看,c9等顶尖高校基本都绕开了高考录取这一途径,基本都从三一走了,比如复旦浙江三一招250几个,高考录取名额只放了几个,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是绝对不会超过6个,还是小语种,不得转专业的。而三一需要参加大学自己举办的考试,考试内容在高考之上,涉及竞赛内容,如果没有在外面学过基本没戏。女儿所在高中浙江省排名第一第二,几乎大部分孩子都在外面上这种提高辅导,针对竞赛,自招,三一,一般费用2万一期,一年春季,秋季,寒假,暑假4期,光这个费用就8万。剩下那些孩子都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学校有大神级老师额外给上课,专门针对五大学科竞赛。不要和我说谁谁谁什么也不上,上了清北复交,我是一点也不信的,女儿学校今年清北60几个,没有一个不上竞赛,自招的。除开这种顶尖高校其他985,211,拼高考成绩,而今年浙江高考数学最后30几分是数竞题,没在外面接触过数竞,出了考场就只剩眼泪。浙江1分300多排名,30分就是9000多排名。浙江32万考生,排名至少5,6千才能进985等,211再靠后点。所以真心觉得寒门再难出贵子,新高考下的顶尖高校全是“超短裙”。


白开水82


寒门出贵子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同样的智商,如果出生在有钱人家,那么考上名牌大学的机会非常大,而出生的农村穷苦家庭考上名牌大学确是很难得的事情。

这个情况不是现代,而是中华五千年都是这样,古代能考秀才,中状元的人,基本上都是二代,家里都是大地主。普通人家吃都吃不饱,哪有时间读书?哪有钱读书?

咱小学学的范进中举,范进可是一个有钱人,他胃不好,专吃软饭,老丈人是县里养猪场厂长,结果他他他吃猪肉,比咱日子过得都好,现在一斤猪肉三四十,所以范进才能安心的考学,考了n年,终于考中了举人。这要是一般人家,你能好几年啥活不干专门去考研,高考,你老爹非气死不可,但是富人有钱人就可以,富人有钱人不缺钱,吧,不缺时间。

寒门没钱没时间

我从小也是农村长大的,农村学生一放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干农活,而城里的孩子却在补习功课。同样的智商,咱农村人一天学习6个小时,人家学习12个小时,这日积月累下俩,肯定是城里人成绩好啊,就这咱没还没考虑学校实力,师资情况。

农村中小学,能有一个正规本科就不错了,而省会大城市的重点中小学,都是清华北大的博士。这差距多大啊。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个寒门学子就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咱们寒门学子不是只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人家二代们直接就生在了重点线上。

真正的二代们,老爹随便已安排,就是重点大学,比如潘石屹给哈佛大学娟了1500万美元,人家孩子就顺利进入了哈佛大学,国内的重点大学(尤其清华北大)每年接受大量的捐款,大学也是投桃报李。不会白白捐款的。

即使同样考上了北大清华,农村和城里的孩子也是差距巨大,先不论成绩如何,都是清华大学毕业,人家北京的孩子,老爹已经准备了两套房子,价格两千万,而农村考上的却一无所有,别说两套房子了,就是一套房子,也够奋斗一辈子了。

所以寒门天生就不和二代们比,出了贵子又能怎么样呢?其他各个重点大学都一样,农村孩子一无所有,成立孩子自带房子。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现在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各类自强博雅,特招,自招,保送,综合评价等一套下来,高考裸分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不足10%,而这10%里面还绝大部分都是城里人。这样农村考上清华北大几乎都是新闻了。所以国家后来就出台政策,专门各个重点大学都有农村专项,国家专项,专门照顾农村学子,尤其是贫困县的学子。

寒门难出贵子,前年不变的真理。幸亏国家出政策,否则以后的清华北大,不但是寒门考不上,绝大多数普通城里人也考不上,只能沦为权贵们的学校。

怎么办?努力吧,一个家族的发达也不是靠一代人能完成的。至少三代以上。

农村人考大学难,在大城市混也难啊,不要咬牙拼一下吧。

老铁们,你觉得我说的怎么样呢?


高校专业那些事


寒门难出贵子,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但是从近几年的感受来说,真的是感觉到寒门贵子越来越难了。

讲几个身边的事,也许比单纯的分析更有说服力。

先说老李自己吧。老李是80后(额,叫老李是感觉亲切,老李还不太老)。小学初中是在自己村里读的。那时候虽然不流行补课,但是有些门路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城市里读书。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收入微薄,另外他们也没有这方面意识。所以老李就在村子里一直读到初中毕业。还算争气,以刚好压线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我们这个地方是石家庄下属的一个县城,农村的优秀生源都被河北正定中学和辛集中学抢走了,留在县城的都是这两所学校选拔完的学生。老李有个发小,小学时跟老李成绩差不多,初中家里把他安排到了县城的中学读书,中考过后他顺利考入正定中学(不了解正定中学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百年名校)。这是老李第一次与同龄人产生较大的差距。老李高中刚入学时是班里倒数第10名,我们班有80人,县城的中学班容量特别大。老李毕业时的成绩是班里第2名。高中和小学初中不一样,已经经过一次筛选了。要在和你水平相当的同龄人中占据靠前的位置,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老李最终高考成绩是刚压着一本线,而我的那个发小比我高了整整60分。老李最终考入了一所师范大学,而我的发小也顺利进入了南开大学。

从老李的经历中来看有下列启示:寒门学子想要实现阶层跨越,读书是最可靠的途径,但是这条路也不好走。农村落后地区的孩子要想和城市中的孩子竞争,首先得有一个相对聪明的脑子(其实这一条就会把大部分孩子PASS掉),要不然第一步你都迈不出去。我们村当年只有2个人考到县一中。其次你还要有一颗上进心,还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走出去。结合老李的例子来看,即使这三方面都具备了,可能我们最终的发展还是不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但是我们努力了,我们尽我们最大的能力能得到的结果就是能在一二线城市立足了,而有的孩子就出生在这里。

不光农村有寒门,城市里也有寒门。07年老李在北京做课外辅导,辅导一个孩子,四惠地铁站下车倒两趟公交车才到学生家里。孩子的妈妈有病不能上班,孩子的爸爸是公交公司员工,每个月几千块收入。那时候北京的补课费还没有涨起来,大概一小时一两百的样子。这孩子读高三他父母每星期给他补课的费用大概是1000元,也就是一个月4000元左右。父亲的工资也大概是这个数,一家人还要生活。最令你感到绝望的是你已经尽你所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来学习了,而孩子却不是学习的材料。这孩子就是这样,资质平平,最终只考了一个三本大学。同时期,我在国贸附近的一所辅导机构给另一个孩子上课,这个孩子在机构上全托,他3个月的学费是20万。有钱人的玩法是什么?我花10倍的钱,哪怕我的孩子只比你的孩子高一分,我也觉得值。

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这句话说起来不厚道,但是还是讲一下吧,希望有类似情况的家庭可以有所感悟。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出生在寒门,基本上已经注定与名校无缘了。这时候家长不妨改变培养策略,给孩子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要到最后,钱也花出去了,大学也没考上或者考上个特别次的大学。资质平庸的孩子出生在豪门,家里大概率是能把他送入大学的,即使最后学无所成,大不了回去继承家业。

最后讲讲老李现在的生活状况。二线城市一套房,有房贷,两个孩子,父母没有退休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李,拼尽全力把一家子从农村带到城市,关于孩子教育老李也面临着非常实际的问题。这学期幼儿园让报课外班,老李只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心想着孩子还小,报太多学不过来,可实际上还不是因为经济紧张?报太多学不过来,报2个总能学过来吧,为什么只报一个?老大每个月的托费、老二每个月的奶粉钱、一家子的生活费、房贷,这些加起来已经不是小数目了,只能在孩子教育上理性消费了。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同情老李,不过可能有的人更值得同情。30年过去了,回看我的小学初中同学,他们没考上高中,他们的孩子还在村子里读书,他们的孩子要重复老李走过的路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而我的孩子至少在省会城市的重点学区有学位了。

30年过去了,好像情况并没有好转,甚至更加严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娘胎里就开始了,有钱人家从胎教开始抓起了,没钱的怀了孕还得上班。


鲤鱼跃龙门是小概率事件,当你们村子里的鲤鱼都越过龙门之后,剩下的鱼他们怎么办?

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我是物理老师老李,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物理老师老李


为什么难,我是从农村考出来的,以农村高中为例,3+3六门课,没有一个老师是本科毕业,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好老师,不是因为待遇问题被逼走,就是因为调去重点班,最后换来一个十分一般的老师。我高二,数学老师请假两个月,没有老师替课,只能是被放养了两个月,最后老师回来,只能捡简单的讲,一点都不敢深入讲,因为时间不够。那年我的数学一落千丈。如果只这一门课如此也就算了,其余的也大同小异,那个考学的艰难有谁能懂呢。不说了,提起来都是泪。


x熊猫烧香x


我赞同这种观点。来看看以下两个现象:

1.中考升学率

农村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率与城市初中相比,相去甚远,我所处的小县城农村初中升学率低得离谱。今年参加我县中考监考工作,每场考试都有5-10人考场睡觉或半睡半玩,多年参加中考、会考、高考监考工作,对考场睡觉情况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好奇心驱使,我关注了一下这几个学生所在的学校,发现基本上是来自农村中学。多个农村中学的老师表示,农村初中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只有四五个同学在听课。这样,农村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自然很少,能够考入“985”、“211”的农村学生那就是凤毛麟角。



2.小区和农村的对比

近年来随着“先富起来”的农民涌入城市,住进小区,而城市中的“贫民”却很少住进小区,用小区和农村对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尽管没有确切的调查数据,但是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小区就读重点大学的学生明显多于农村。

为什么“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985、211农村学生占比越来越低?

1.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意识淡薄。

2.农村的学习氛围较差。

3.农民见识少,目光不够长远。

4.农民经济条件较差,对孩子教育投入太少。

5.农村教育环境不如城市。

在农村,大批孩子初中一毕业就加入了打工大军,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这甚至是不少家长的期望。

尽管部分农村并非如此,但是以上代表了农村普遍现象,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难以改变。


雪里红


一个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都是几代人的努力,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接触人群或者说社会环境,家长地位决定了社会环境。比如我们小区前面是回迁房,每次路过,都能看到家长教育孩子破口大骂,不单单一个孩子,那孩子玩游戏也都很野,这种环境我是不喜欢!当然那种天才在哪都是天才。我说的都是普通人家孩子!985.211孩子真的是很厉害,从小要不偏科,男孩英语语文从小要培养,女孩数理化也够喝一壶,就是学文也要数学好呀,特别说心态,女孩到了17.18岁情窦初开,外加青春期,是需要好的引导的


3f之恋


30多年前,我村里小学毕业,二个毕业班只有4人考上初中,其他的,要么复读,要么直接种地了,我上初中,12个村只有二个班,全校共6个班。初中毕业一个人上了中专,县重点高中2人,二类加三类高中不到10人。后来我高二参加高考,到保定上了四年大学,回到了省城工作。我父母没上过学,也不知道怎么培养,客观的说,我能上大学离开农村,纯属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