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喪文化

年輕人的喪文化

不灌雞湯,不賣焦慮。就講講身邊目前感知的狀態。

感覺現在同齡的年輕人,大部分每天什麼都不想做,只想躺著待著,刷手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繼續努力著。難道是因為肉價漲了的原因?不不不,這個只是瞎說的。可能真的是生活壓力大吧。

年輕人的喪文化

隨著90後逐漸滲透到社會中的各個崗位,壓力也隨之而來。小時候,在我的腦海中認為,年輕人應該是朝氣蓬勃,樂觀而積極向上的。直到現在,感覺年輕人中,喪文化很是嚴重。個人認為歸根結底就是人們看不到奮鬥的希望,似乎即使你再怎麼奮鬥,也夠不到房價的天花板!

可以簡單的這麼理解

你不是二代(就是說,不是富二代、拆二代、官二代啥的,沒有貶義),可能在一個不差不好的村裡或者小城鎮裡,總之就是在大眾眼裡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人。也許你有自己的天賦,但是後來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去發展,而逐漸消磨殆盡。上著普通的大學,進入普通的公司,幹著普通的工作(何為普通工作,或許就是那種,拿著最低的工資,幹著最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為隨時都可以被替代掉,所以工資壓榨的特別低)。

年輕人的喪文化

可以說在一開始就覺得普通沒有什麼不好,但是直到最後你發現了更大的世界:

打開短視頻,各種高富帥、白富美,動不動就今天土耳其,明天舊金山;

打開朋友圈,動不動就今天開寶馬,明天換悍馬;

打開某乎,不是"人在蒙古,剛下航母",就是985 211。(完全沒有諷刺的意思!)

打開某博,今兒不是baby結婚一個億,明天就是NBA形象大使!

年輕人的喪文化

但凡是有點社交屬性的平臺,每天都會有很多內容衝擊著你的三觀,讓人難以想象,他們每談吐之歡,精通各個領域。能對剛認識三分鐘的女孩就放電,也能隨手一揮寫出10萬+的文章。

很難想象,透過屏幕的間隔,裡面的世界的大家竟然這麼厲害,上知天文地理,下會唱跳rap。而自己呢,可能寫一個H5的頁面都要琢磨好久。

各種差距猶如不可逾越的鴻溝,心裡難免會想到"太難了,不妨就這樣吧"帶著自己的不甘心,那還能怎麼辦呢?就這樣吧!

以上僅僅是大眾中的一個縮寫,相信往往會更加嚴重。

年輕人的喪文化

心裡不甘,卻又毫無努力的鬥志,一心帶著喪感,刷著手機。很多的時間都被手機綁架,架空了自身的精力。一部手機,就能將你潛意識裡的怠慢與懶惰提前透支出來。過早過快的提前接觸到強烈的刺激,會導致你對後續人生的整體想法與思維都發生改變。

其實誰都不想一直喪下去,但早在潛意識裡都會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每晚睡不著覺,同時又會有強烈的自責感和焦慮感。

這樣的生活其實很可怕,因為日復一日很快日子就過去了,而自己也會一事無成,並且,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難以自控,喪上加喪。

往往那種感覺最可怕,明知道這樣一直下去是不對的,也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想法去付諸於行動,但是往往就是戰勝不了"懶惰"。最終,不得不妥協,覺得算了,反正也就這樣了,那就玩手機吧。

年輕人的喪文化

或許是世界跟我們想想的不一樣,也或許跟書本所寫的不一樣,又或許跟老師教的不一樣。

小時候畫的長大了以後的大餅,卻只有少數人才能吃到。

以下文末引用我微博的某一段話

"社會上最可悲的其實不是農民工,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可悲的是那些讀書讀了一半卻無法繼續下去的,因為他們高不成低不就,有很多的想法卻又無法實現,父母朋友的壓力卻又時時刻刻壓著你,擔心父母年老不敢獨自去遠方,朋友又會說看看你讀幾年書卻還和我混的一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那種感覺 ​​​​"。

年輕人的喪文化

話說,我可不會像其他作者那樣,開篇給你打雞血、熬鳳凰湯喝,逼你創造個什麼人生價值才算行。

總體的意思是,你是自由的,沒有人有權利干涉你想幹的事,你想打遊戲也好,想死宅也好,讀書也好,奮鬥也好,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你只要最後做到一件事,像一個成年人一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即可。

可能有人覺得,我當爛泥,自甘墮落,想喪就喪,憑啥把我扶上牆?我當一個糊了粘鍋的鹹魚,幹嘛要給我翻個身?

年輕人的喪文化

就是每天什麼都不想做,只想躺著待著,啥都不幹,刷完手機刷焦慮,該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給予別人的人生建議就是最好不要隨便給人人生建議。

如果換做是我的話,是"讓自己心安理得的享受這一切",還是"如何引導自己改變這糟糕的現狀",我會選擇第二個。

希望不要盲目的去行動,要先清醒,再改變。

年輕人的喪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