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同,一些大学教材,被人故意的编得晦涩难懂?

小竖彡


我非常认同,一些大学教材被人编的晦涩难懂。但这个晦涩难懂,并不是故意的,是因为作者也不懂。


很早很早以前,教材都是统编的。我听资深老师聊过,一门课程,教育部就指定几个学校牵头,由他们来组织编写。编写完了,还有审查委员会审查,提意见,为一本书开会都要开好几次。等书出版时,又要非常认真地校稿,所以那时候的书的质量很高。现在很多课程还是用那些老教材。比如高数数学,同济版的;大学物理,东南大学马文蔚版的;电路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邱关源版的;数电、模电,清华大学童诗白组织人编写的;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版的;计算机很多书都是清华计算机系组织人编写的,像谭浩强的语言系列。这些教材很经典,经久不衰。

当时因为学的都是经典教材,也没有觉得好在哪里。后来在清华,经常有外校的老师拿教材给清华的老师审。我有时候也瞄一眼,很多教材都是惨不忍睹,错误百出。我曾经调试过一本教材里的代码,连编译都没法过,更不用说出正确的结果了。


现在的教材特别多,原因是评职称用,所以很多老师都自己编写教材。原来的老师一辈子的心血一本教材,精雕细琢,现在的老师哪里有时间?而且都是年轻时候评职称才有用,好多东西,他自己不会,也不想搞明白,东抄抄西抄抄,剪刀加浆糊,一本书就出来了。


前两天,华科大同济医院的高庆蕾教授新晋杰青,被人揭露出来论文有造假。我看了下她的简历,科研成果一大堆,同时,参与编写多部专著和妇产科教材,发表论文100多篇。我生性愚钝,理解不了,这么多文章和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是不是也是随便抄了几段或者让学生帮着写的?

至于到专业书,错误更是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导师翻译原版书,让学生一起翻的事?那些文字,自己看了都脸红,词不达意,语句晦涩,遇到不会的甚至跳过去了。但导师稍微改一下,改动的也很少,然后这书就出版了,成为专业课教材了。到专业课教材,能读下去的书就非常少了。


这是不好的教材。那些经典教材就没有问题了吗?


我上大学,很多教材都看得特别费劲,我每次都自卑地想着,自己太笨了,连书都看不懂。可是,当某天,我开始看了外文书。我发现人家的书真的非常好懂,每件事都是从一开始的问题提出,历史上大家的各种尝试,困难,最终的解决之道,难点,条件,这个思维的脉络非常清楚。我看了之后,真想哭,这才是真正的好教材。而不是上来就给你一堆的公式,让你算,或者给你一堆的电路,让你来分析。这些计算有什么用呢?既不联系实际,也不能从人的思维脉络来介绍问题,你会做了题,也不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我才明白,原先的那些经典教材的老师水平也是不够的,根本不是科研的第一线,对很多事物的理解也是只能在某个浅层上,所以教材写得看起来非常理论,晦涩难懂,其实还是本身水平不够。

我曾经聊过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我对它们的教学模式极为看好,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它们使用了原版教材。当年,民国时,国力这么羸弱,但很多国外大学都认可国内的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内跟国外用的是一样的教材,用一样的教材,学生水平就跟国外差距不大。

也许我比较激进,在我看来,清北离第一线的顶尖高校还是有点距离,除非它们所有的教材都是用世界一流的教材,现在还是有部分教材用的是陈旧的、不知所云的教材。


大家如何看这个问题?不妨来谈谈。


他山石部落


我记得初中的北师大教材绝笔烂!悟性差的(我就是)根本不懂,当时很难及格,上面没过程,全靠老师讲。高中数学的人教版一般般吧,感觉也是靠老师讲,书上的内容根本不够做题!大学的同济高数内容信息量太大了,可能大而不精,还是老师点拨,即便我认真地学还有很多不懂,依然挂了[捂脸]。可能我就不适合学数学。


杠王阿基米德


大学教材?提到上大学,我抑制制不住悲伤,眼泪丝丝滑落,因为曾经的大学教材,让我怀疑了我的智商(当然智商本来就不高),中国的大学教材都一个特点:故弄玄虚,一个字:装 逼。



不过我现在明白了,那些大学教材还真不是装逼,而是编教材的人本来就是一群无能之辈,就是说:他们本来就是半吊子水平,本来他们就不懂,却去编教材,你说我们这些吃瓜学生能学懂?


把复杂问题简单明白说懂的是高手,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都是无能之辈,很不好意思,我觉得中国大学理工科编教材的教授,99%都是无能之辈。

中国大学教授深得中国古人写书的绝招:假传万本书,真传一句话。就是废话连篇,不讲真话,让你云里雾里不知道咋回事。原来我以为是我笨,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教授们自己都不懂,不懂的东西当然不能说了。

你让教授说自己啥都不懂?其实很多教授的水平,真是啥也不懂,你去问潘建伟,他真的懂量子力学?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风水大师:蒋大鸿。

蒋大鸿著有《地理辩正》、《平砂玉尺辩伪》、《天元五歌》、《阳宅指南》、《水龙经》等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地仙”

著名的玄空风水大师鼻祖,书籍写了一大堆,每到关键地方就就含糊过去,结果别人给他的好外号:天机不可泄露先生,写了书籍不少,却处处藏着掖着。

不同的是蒋大鸿是真懂而不讲,而大学理工科教授是本来不懂,所以写的书更是让人云里雾里。

让我有想起了刚去世的易坛泰斗:邵伟华。写的书,都是这个套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不说,满篇全是“枭神夺食”,“岁运并临”,而最关键的用神就是不说。

中国的传统书籍都有这个毛病,都是故弄玄虚,就是不说真话,结果很多财富都丢了。

中国大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垃圾

中国的大学教授一般都自以为自己最牛,别人都是傻子,所以一般讲课都得用自己的讲义,自己编的教材,其实表面是显得自己很牛,本质是为了自己私心:卖教材。

中国大学的通用教材一般还好点,写的比较通俗,但是专业课教材基本全是滥竽充数了。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只要是大学自己编的教材都是垃圾。

咱先说点简单吧,比如理工科的通用数学教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概率论前面写的还马马虎虎,到了后面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线性代数这个教材都没说清楚啥是线性代数就开始让你做题。结果啥也没学会,就会做题。

中国大学教材毛病-讲不清概念,就开始堆公式

中国所有理工科教材的最大毛病就是,讲不清概念,或者说教授根本不懂,讲傅里叶变换了,为啥变换,到底有啥用?时域频域为啥能变来变去,为啥要变,概念没讲清呢,就开始堆公式,满屏幕的数学推导。

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这个毛病,让人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咋回事。


后来我明白了,原来这些编书的都不懂。他们也是抄袭国外的教材。不少大学教授为了评职称,能一年变出来一本,一个研究生分一章,最后堆出来的错别字比我文章错别字都多。

好教材的特点,让傻子都能看懂。把教材编的谁都能看懂,对于中国大学的教授来说,太难了。反正大学也没想把教材编好。

大学理工科外国人写的教材是真好,国内写的啥真不行。

国内的模电,数电,微机原理,编的都什么玩意。本来简单的东西非得复杂化。复杂的东西玄学化。


国内有没有好教材?目前我还没发现,我觉得写的都挺烂的,都是抄袭。

编教材的人根本不懂的学科的实际用处,根本没接触过实际工程,好比谭浩强不会变成开发软件就敢写c程序设计,童教授不知道调试过模拟电路没,就敢写模拟电子技术。

我觉得国内教材写的最糟糕的就是量子力学,什么概念都说不清楚就开始废话连篇了。

优秀的量子力学书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深入浅出的讲解Hilbert空间和大量篇幅,透彻的讲授Dirac符号

而国内的曾谨言根本就不懂,就没说清楚这些东西就开始满屏幕公式了。

今天就废话这么多了,反正我对中国大学教授的水平很失望。

老铁们,你觉得说的怎么样呢?


高校专业那些事


提到教材难啊,那最为出名的肯定当属苏联和俄罗斯的大学教材。大体上说,苏联的大学教材一翻开看那真是结构严谨,用词专业,证明过程样板化,在专业领域毫无瑕疵,让内行人看了之后觉得非常舒服,就像看一件艺术品一样精妙而完美——不过,这样的艺术品只有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才能领略其“美”,如果把它们拿给那些入门者去自学,那效果肯定是没有类似于欧美教材那种由浅入深形象生动来的好。

毕竟学一门知识,如果上来就给学生摆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堆复杂的符号,那么很多人直接就失去了继续学的兴趣,如果再没有一个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那么整个学习过程简直就是场灾难。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很多沿袭了苏联的模式,因此教材的风格也是这样——很完美很专业,但对初学者不太友好。

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完全可以在课前先阅读一些更加适合初学者的教材作为预习内容,理解一下这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抛开那些抽象的符号从通俗的角度看看公式和证明,这样在正式学习时会轻松很多。毕竟在苏联时期,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学的。


青阳桦榎


坦率的说,我国大学里面的理工科教材,确实编得有些晦涩难懂,不太利于初学习者使用。这种晦涩难懂倒不是有人故意为之,实际上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在大学教材的选择方面,民国时期比较倾向于欧美的教材,而建国以后由于和苏联的关系比较好,我国的理工科教材主要参考了苏联的教材。

众所周知,苏联在数学方面非常发达,教材编写得非常严谨。现在同济版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为例,仍然有着很强的苏联教材风格,即非常注重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从纯数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微积分之前就得先理解极限的概念,在掌握线性空间变换之前要先学会一大堆行列式的计算,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非常强大的毅力,确实很难完整的把这一套教材学下来。不过,如果真正能够啃下这块硬骨头的话,确实能夯下比较坚实的数学基础。



与之相比的话,欧美的教材更加为学生考虑一些,也就更容易上手。当然,其不足之处就是在大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在逻辑的严密性上要差一些。就目前来说,中美的理工科教材,风格的差异还是很大,个人以为还是欧美的教材更利于初学一些。

不过,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获取非常的便利。并不是说一定要废弃国内的教材,而是可以选择欧美的教材作为辅助性的读物和参考。这样的话,就可以起到一个互相参考兼收并蓄的功效,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就学习效果而言,教材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教材的差异也只是编写风格的差异,其所包含的核心知识,大家都是一样的。即使选择初学者容易上手的欧美教材,也是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够掌握上面的知识的。所以教材不应该成为学不好的一个理由,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


上庠


试答如问如下:

我学的《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的任课老师,也是教科书的作者。

我是课代表,与老师接触比较多,也比较频繁,对教材编写相关知识,知道一点“皮毛”。

两位老师都说过,原有的教材,很多章节或段落(句子)是从国外教材或资料翻译来的,有些译员对专业不是很了解,一些语言带有“外国味”。

不可否认,有的章节为了显得“好看”,故意拉长篇幅,对内容进行“兑水”。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的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孙工的文话旅行笔记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C++语言程序设计,把本来很简单的编程语言,写的错综复杂,杂乱无章,该整合的也不整合!!!国外的C++ primer plus更适合作为教材,循序渐进,总结的比较好!


风起云涌2008


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主要表现为中国国内的教材。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有三个。

第一,编写者刻意如此目的是为了推销教辅材料。曾经上过在业内比较有知名度的教授的课,有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当场问他,为什么有些地方就是看不明白。他很直白的回答说,很多东西是在笔记里边的,不在教科书里面。他说教科书的内容实际上只有整个课程内容的1/3,也就是说有2/3的内容被刻意剪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教科书往往很薄,但是很不容易懂,但美国的教科书很厚,写的很通俗易懂。

第二,粗制滥造的结果。很多学校把编写教科书变成了一项有利可图的活动。不少学校的教科书是在本校出版社出版,专供本校学生使用,每年靠着版税收入从学生身上捞钱。这种学校自行编著的教科书,水准不高,往往是多本教科书拼贴剪切之后的结果前后不连贯,当然很难看懂。

第三,抄袭的原因。但这种抄袭表现得比较高明,外行人一般不太了解。为了防止被人发现,现在的学者在抄袭的时候采用的办法是进行同义替换。也就是用近义词进行相互替换,同时进行语序上的一些调整,这样就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抄袭,但是代价就是原来相对比较直白的语言,在经过这番处理之后会变得晦涩难懂。

大学教材的问题其实非常严重,是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教材本身编写质量低劣之外还存在着很多采购方面的经济问题。两者相互之间又互相影响。


zyb38537240


从事产品经理多年,一直崇尚极简原则:做出一款强大的产品,可以让不懂的人无需教就能上手,以此为目标

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非常复杂,一款产品的简单,意味着背后一定非常复杂的逻辑算法。就比方说我们都在看今日头条,使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手机推荐中的内容往往是你希望看的信息内容为主。对于使用者来说,只要点击和刷新就好了,不需要去搜索。但是其背后呢?它需要先根据你的习惯:

阅读时段习惯

阅读时间长短习惯

各时段内的阅读内容分类(例如喜欢中午看新闻,晚上看专题等等)

性别年龄

所在城市

生活习性

……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你有一定的其它兴趣爱好,不能满屏幕都是你喜欢的,这个比例是多少等等。

最后你发现,你习惯上了看头条,因为它更懂你。

教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你搞不懂了,他就成了专家

我上一个单位的时候来了一位博士后,还有一位是海归硕士,都非常牛。因为他们说的各种复杂的东西,各种听不懂的词汇,顿时觉得太牛了,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图形算法的问题。

他们带领着一个开发团队,又是利用MatLab,又是高仿真,还有各种数学模型,半年过去了,好像问题还没解决。于是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个工厂,香皂盒里面是否装了香皂,因为机器的合格率不是很高,需要把没装上香皂的空盒子筛选出来,于是也请了一位博士,最后给的方案是:给一个密闭的空间,然后用X光透视,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识别。

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有一天老板路过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员工在说:“一群呆子,传送带上弄一个风扇,调整好风力,把空的吹走不就好了嘛。搞的那么复杂,高深莫测的样子。”

老板仔细一听,原来真的可以这么简单


多么相似啊,很多时候有的人为了装高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我们需要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谁愿意生活在一个任何事情操作都非常复杂的社会呢


朱文亮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

晦涩难懂是真的,故意谈不上,因为好多编教材的老师本身水平就达不到。

举个很真实的例子,某高校某学院数学出身的副院长,自己编写了一本高等数学的教材,然后利用自己的权利将高数教材换成自己编写的,结果学生怨声载道,内容编排很不合理,前言里说的是针对普通二本学校学生编写的稍微简单一些的高数教材,怎么达到简单?将几本教材凑到一起,然后大幅删减介绍来龙去脉的内容,结果学生根本不知道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学得稀里糊涂,而且因为结构不严谨,后面用到的内容前面根本没出现!更可笑的是,编教材老师水平太低,连很多基本性质都不懂,书里竟然出现正弦余弦是奇函数,正切余切是偶函数这样的错误,可能在她印象里,余的就是偶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师热衷于编教材?上面的老师是因为经济利益,高数教材一个学校几千人用,书写的后些,上下两册可以定价八九十元,听别人说,只要保证每年销售规模,出版社会将定价的20-30%返给作者!一年十万左右的收入,是不是很让人心动?

另一个编写教材的目的是评职称,不过,这类教材都是专业类书籍,也就是专著,因为现在普通教材评职称没用,专著才有用,想想每年多少人评职称,而在好多学校里专著是必备条件,专著是怎么出来的?很多人就是将自己的博士论文再加上最近发表的论文整合出来的专著,专著基本上都是拿钱发表,比如西交大这种国家一级出版社,2018年一本书3万,今年4万,明年已经到五万了,花钱就能发表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上面是国内部分教材和专著质量不高的原因,态度不行!

其实,国内教材相比于国外质量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编写者的水平,有些编者也想编写经典教材,可经典教材不是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很多国外经典教材的编者本身就是该领域的大牛,科研成果非常突出,又在知名高校授课十几几十年,本身水平高,经验又足,再加上可能几年的潜心编写才成就一本经典教材!

国外教材讲东西讲的非常清楚,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怎么来的,比如为什么有回归分析,为什么叫回归分析?原来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研究身高时发现的,高个子的父母儿女身高也高,低个子父母儿女身高也低,这是从平均意义上来说的,同时,高个子父母儿女身高低于父母,低个子父母儿女身高高于父母,这两者身高都趋向于平均身高,或者说回归到正常人的身高!


国外教材的另一个优点是几何直观非常好,有很多漂亮的图表来解释完说明的问题,这里的漂亮指的是解释的漂亮!其次,国外教材数据非常详实,而且都是实力生活中的数据,学生既有兴趣,又可以拿来验证和试验!

总体来说,很多经典教材都是国外的,叶秋有段时间学习计量经济学,发现推荐的经典教材全是国外的,而学习过程中发现国外教材编写的确实好,国内也有大牛。但肯用几年时间来编写一本教材的大牛不多,因为拉项目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