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川剧少年初长成

华龙网 刘嵩/摄 郭琳/文

“血泪啼嚎,心灵志坚,这才好啊!老相父、老爹爹,春儿带路来……”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重庆市川剧院,12岁的川剧小演员诸涵卿正在化妆。

清晨,重庆渝北区金山大道的重庆川剧院,一栋古色古香的庭院中传来婉转“莺啼”。一位少女站在廊下,着青衣青裤,亮着嗓。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重庆市川剧院,即将上台表演前,12岁的川剧小演员诸涵卿在剧场外的楼道练声。

川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何时,语焉不详。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内涵丰富、虚实相生、包容写意。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川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川剧需要传承,然而,传统戏曲都难逃人才断层、名角稀缺,青黄不接之状况。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2016年11月30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习川剧的孩子们。2014年,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市川剧院以及合川、万州的专业剧团联合开办了川剧表演班。

2014年9月,重庆艺校,一间教室,一个个豆蔻娇娃鱼贯而入,一排教师端坐其上细细打量:观形体,听嗓音,测耳力……点头、摇头之间,28人入选。他们是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的第一批川剧苗子,同时送培的还有万州10人,合川4人。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尚是一页白纸,不知未来何为?只知人生的一扇大门在他们面前开启:文化课、表演课、舞蹈课、形体课、杂技课、唱腔课……接踵而来。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重庆市川剧院,川剧小演员们站在桌子、凳子上练习川剧表演动作。

白孟迪,入学时年仅11岁,上舞蹈课天天哭,她说:“还没进教室就酝酿眼泪,哭了一个学期。”诸涵卿,入学时年仅7岁,老师讲课她时常瞌睡,千呼万扯唤不醒。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国家一级演员谭小红老师对15岁的川剧小演员白孟迪进行指导。

老师谭小红对她们倍加爱怜,她也是这样熬过来的。

谭小红,国家一级演员,1979年入学四川省川剧学校重庆班,师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周金钟、胡裕华、车英。1985年进入川剧院,饱尝“重刑伺候”,足足哭了两年。

训练时,老师将学生膝盖和腿捆在木板上,掰腿到头部。“抵胯横叉”也是大家最惧怕的,老师上前一掰一抵,一边听得骨骼咔咔作响,一边听得众人哇哇大哭。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楼梯间也是小演员们的训练场,掰腿拉韧带,这种疼痛只有试过才知道!

虽然训练辛苦,但大家都咬牙坚持下来。

一个学期一个戏,日复一日,反反复复,实在疼痛难忍便相拥而泣,换来的是伫立舞台意气风发。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金汤街剧场,12岁的川剧小演员诸涵卿在台上表演。

2018年6月,万州和合川的学生回归各自属地,余下的28位进入重庆川剧院实习,2019年6月,他们毕业了。

出生于2003年的余艾倍说:“越来越喜欢川剧,我不打退堂鼓,从没后悔过,只想在舞台上发挥光芒!”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金汤街剧场,上台表演前,老师给川剧小演员化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不负苦练人。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对镜,独站,低头静思,记牢每句词,深解其中意。重庆市川剧院,小演员们穿上戏服,准备登台表演。

2018年8月,时年15岁的白孟迪凭借《乔子口》入围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2019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技能赛项中,白孟迪凭借演绎经典川剧《三娘教子》荣获一等奖。

国粹守望者|川剧少年初长成

重庆市川剧院,川剧小演员们在舞台上彩排,台前还有不在聚光灯下的川剧乐队。

有温度的守望

唐明

知道刘嵩的这组《川剧少年初长成》摄影作品,还是年初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的2019携手铸梦计划项目公示的时候。

继《大国中医》之后,摄影师刘嵩这次将镜头对准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川剧院统一选拔的第一批学生,通过镜头记录了他们成长中的点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实、生动、看似不经意的瞬间娓娓道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然而近些年来,川渝两地川剧演员严重断层,许多戏常常因角色不齐而无法上演。刘嵩这组《川剧少年初长成》,是在弘扬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主题下,找到一个小切口,重点关注学习川剧的孩子。重庆市川剧院的年轻学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守望,让传统戏曲重回大众视野,令人敬畏,“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川剧少年初长成》这组作品,透过摄影师的镜头,长期关注学习川剧的孩子,揭示本地文化,传递情感。就影像本身而言,刘嵩一如既往地使用平实、亲切甚至直接的影像叙事风格,影调控制、场景转换、细节呈现及情绪把握等等技术问题,对于一直在媒体担任摄影记者的他来说,早已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这些年,刘嵩在影像实践中,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他始终充满对摄影,对生活以及对文化的热爱。

历时半年多的时间,刘嵩的《川剧少年初长成》摄影项目从选题、申报、立项、执行、“专家会诊”到即将结项,为纪实摄影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

(作者为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摄影专业干部)

(刊发于人民摄影报2019年第41期·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