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電商沒有實現社會財富的新增,只是把實體店的蛋糕從線下切到了線上?

北京不冷東京熱


而且衝擊各地各級實體商家,中間利潤被平臺拿去,少了收稅,極大損害國民財富。


木子哲學


確實有這樣一種說法。


在過去10年,中國的社會財富伴隨著經濟發展,人民收入增加,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單從GDP就能看出一二。在過去10年裡,也誕生了許多新經濟,比如人們津津樂道的BATJ,阿里和京東都是電商系出身。按照馬雲的話說,中國的電商能發展起來而美國發展的慢一點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傳統商業系統太不發達了,這給了電商機會。


所以中國的電商的起步,可以看做一個是彌補了傳統商業渠道流通的不足(要知道以前要買點好東西,都得去大城市,中部大城市一般還買不到,要去上海,上海的自行車,上海的手錶,上海的糖),可見物質多麼不流通,現在因為電商,中國任何一個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的居民,都能上網買到任何他想買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電商的起步,首先是彌補,彌補的背後算是新創,因為傳統沒發展起來,電商發展起來了。


另外,電商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傳統的實體商業就產生了擠壓競爭的效果。許多實體店無法競爭過電商,導致關門歇業,人員流動,不少導購/促銷員,可能不得不上網重新學習。


這種情況下,電商就不再是彌補了,而是把原先線下的蛋糕,切到了線上。以前線下是6,線上是4,兩方合併組成了10。現在線下是4,線上是6,合併後還是10。經濟總量增長確實是有限的。但也不可否認,因為創造消費點,我國的消費總體而言呈現了快速增長。


所以,怎麼講,電商他的確有利於促進消費,但決定未來中國發展的,一定是能創造出原本沒有的東西的事物。比如人工智能、5G等,他們才是決定未來中國發展,人類發展的前端事業。他們才能創造一個新的經濟,一塊新的經濟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