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樣本」曾國祥

「特殊樣本」曾國祥

在跨文化的背景中,曾國祥個人風格逐漸確立:以非本土化的第三方視角,在細膩真切的情感表達中,實現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作者 | 張友發

《少年的你》將一個更加風格化的曾國祥推到大眾面前。

今年6月,即將年滿40歲的曾國祥接受三聲的專訪時,身著白襯衫、工裝褲,坐在空曠的採訪間中央,講述拍攝這部電影的挑戰:“壓力很大,因為作為一個香港導演,(我)要去還原一件沒經歷過的事情。”

相比他的上一部作品《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雖然同樣延續了青春,但也有著更大的敘事野心。在這一次,曾國祥的青春物語走出了傷感的懷舊情緒,從而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現實關照。

「特殊樣本」曾國祥

相比其他同時代的導演,曾國祥將自己在香港和多倫多的成長經歷、在兩地從影的職業經驗、以及對於歐洲人文的審美取向融合,化為了一種細膩而不失剋制的目光。自此,曾國祥的發展路徑和電影語言具備了明顯的多樣性。因而,在對內地青春的重述中,他完成了個人的生命體驗和第三方視角的結合。

在這種跨文化的背景中,我們能看到曾國祥個人表達的逐漸確立:以非本土化的第三方視角,在細膩真切的情感表達中,實現對社會現實的關懷。不過,在曾國祥看來,他還沒有成為風格鮮明的導演。青春題材是安全的創作區,他認為自己除了”處理人物感情時比較細膩”以外,還有很長一段探索的路程。

01 | 走出青春

拍攝《少年的你》時,曾國祥最喜歡的是兩位主角陳念和小北被分開審訊的一組鏡頭。在最初的設計中,兩人的鏡頭分居熒幕左右,採用一樣的特寫設計。表示兩個不同世界的年輕人走到一起,在和成年世界的對抗中成為一體。

「特殊樣本」曾國祥

在此之前,曾國祥一直希望拍攝一部講述少年成長和對抗成年世界的故事。對此類敘事的偏好甚至可以追溯到在國外讀書時,他和朋友用膠片機拍了一部短片,講述一群青少年綁架市長女兒的故事。多年後聊起這件往事,曾國祥否認這個作品有某種表達傾向:“那個只是拍拍玩而已。”

回到香港後,曾國祥作為演員,參演過《金雞》、《青春夢工廠》,大部分與香港市井生活密切相關。2012年,他北上拍攝了喜劇電影《醉後一夜》。曾國祥對成片很不滿意,一度陷入了兩年的失落期。在接受新浪娛樂採訪時,曾國祥認為,當時他還沒有想好,要在內地拍什麼風格的片子。

幾年後,當兩人重新開始合作《七月與安生》時,監製許月珍仍能感覺到這段經歷對曾國祥的影響:“他當時有點害怕,因為之前在內地一些糟糕的拍戲經歷。”

曾國祥說,在做電影這件事上,許月珍是自己的“師傅”。作為國內少有的既能抓故事創作又懂製作的電影監製,正是她把曾國祥“趕”出了原來的公司,“推”進了導演這個行業,又通過《七月與安生》的合作,確立了曾國祥在年輕導演中的地位。

「特殊樣本」曾國祥

這部作品擺脫了內地青春片主流的男性視角,當時內地青春電大多逃不開雷同的敘事框架,在大學發洩被壓抑的荷爾蒙之後,男主需要在畢業前後,在女主和出國機會之間做出抉擇,從而完成對青春的告別。而《七月與安生》重點講述閨蜜關係,曾國祥在對青春電影的解構中找到立足內地的題材和表達方式:感性的少年故事,以及細膩的人物情感。

當然,《七月與安生》依然很強的懷舊痕跡,這類電影類似學者傑姆遜所論述的懷舊影片,通過成人視角下對逝去時光選擇性的緬懷,來舒緩成年世界的壓力:“它們對過去有一種欣賞口味的選擇,而這種選擇是非歷史的。”

曾國祥對青春的表述野心不止於此,決心“做歷史的選擇”,他告訴媒體,自己最喜歡的青春片是巖井俊二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後者對青春偏向殘酷和黑暗的描述讓他著迷。

「特殊樣本」曾國祥

《少年的你》更關注當下,它最初的目標就瞄準青年的現實問題。在監製許月珍的敘述裡,《少年的你》需要探討的青春概念更大,它關注的是青春的人:“當你要拍青春片的時候,你要關心那些青春的人成長遇到什麼困難。”

因此,在陳念和小北兩位主角身上,真正逼迫觀眾探索艱難現實的是那些不動聲色的角落:陳念獨自穿行的潮溼暗巷、小北在貧困生活中遇到突然降臨的肉包子,還有在青少年困獸一樣的搏鬥中始終缺位的成年人。這些都讓“青春”成為曾國祥電影中傳遞社會現實的窗口。

在接受自媒體烹小鮮採訪時,曾國祥特意提到電影的普世性:“裡面的矛盾衝突在任何的國家、任何的年代、任何的文化背景下都會發生。歸根到人的本性上,我希望大家可以多一點兒反思,往正確的方向去走。”

許月珍對三聲解釋,《少年的你》從青春到少年,試圖討論的是一個更加廣泛的議題:“我們應該提供一個怎麼樣的環境,才能讓少年健康地長大成人?”

02 | 感性的第三視角

對於《少年的你》對現實的還原度,豆瓣有一處高亮短評如此評價:“曾國祥好得有點不能理解了,他是用什麼意識拍出模擬考試結束後全班按分數重新排座位然後整個班級在那搬桌搬椅搬來搬去的,他怎麼知道這麼多內地青少年不自覺的常識的?”

曾國祥和角色的共情並不在相同的文化環境下完成。對於內地少年的青春疼痛,曾國祥並沒有切身體會。共鳴感的製造部分得益於陳可辛和許月珍此前的經驗傳授。拍攝《七月與安生》時,曾經對北上心生忌憚的曾國祥發現,相比香港合作時期,陳許兩人已經非常瞭解內地市場:“他們很用心地去了解內地市場需要的是什麼,然後慢慢分析給我聽。”

在這其中發揮同樣重要作用的是,是曾國祥對社會開放的觀察態度。曾國祥少年時經歷了香港電影最繁盛的時期,此時的香港電影服務於華語世界,內容多元,導演們也眼界開闊。

「特殊樣本」曾國祥

少年時代結束,曾國祥被父親送到加拿大攻讀社會學。社會學教會曾國祥最重要的是同理心,他能試著從不同角度理解事務:“每個人有好和不好,(關鍵是)怎麼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理解他的動機和價值觀。”

社會學背景加上跨文化語境,讓曾國祥看待事物相對開放。平日裡他看很多新聞,輻射華語地區、美國和歐洲。他嘗試從多個角度看待社會事件:“每一個社會問題都有很多面,只從一面去了解就會變得片面。”

這種表達能力正在香港新導演中變得稀缺,因為香港市場偏好的電影類型正在收窄。在拍攝時,許月珍就和曾國祥提到,如果在香港拍《少年的你》,可能沒多少人去電影院。曾國祥同輩的導演越來越本土化,拍只有香港人才能共鳴的故事:“以前香港電影很多都雅俗共賞,現在反而越來越只是拍給香港人看。”

「特殊樣本」曾國祥

曾國祥對社會事件的開放視角與他個人經歷息息相關。年少時,曾國祥不常見到父親曾志偉。日後在內地參與一檔談話節目是,他和姐姐曾寶儀提到,自己幼時見到父親,大部分時間的情緒都是緊張和窘迫。在父親缺席的環境裡,曾國祥從小和女性親屬相處,對女性間複雜的關係有著理解和好奇。

這些經歷投射到曾國祥的創作中,《七月與安生》裡,是微妙的閨蜜情誼,在《少年的你》裡,兩位主角都面臨父愛的缺失,陳念和母親細膩的情感在電影中被細緻地刻畫出來,是頗為出彩的環節。

曾國祥也善於傳遞這種情緒。《少年的你》現場拍攝中,曾國祥喜歡越過監視器,直接和演員交流。周冬雨剛進入片場裡,為了進入與性格相反的角色裡,曾國祥讓她忘記現在的自己,回到拍攝《山楂樹之戀》之前還沒有被大眾熟知,而必須承受一些低落情緒的階段。

「特殊樣本」曾國祥

合作多年的監製許月珍認為曾國祥優點在於對他人的體察:“講的誇張一點,他能體會別人的痛和苦。”

在第三方的開放視角中,許月珍也觀察到曾國祥在電影裡面更普世的人文主義表達,這種對人的關切更多來自於歐洲電影對曾國祥的塑造。

十六七歲時,曾國祥看到王家衛的電影,驚異於“電影還可以這樣拍”,並藉此接觸到歐洲電影。曾國祥在最熱愛電影的年紀,看的最多的是歐洲藝術電影:“大家會覺得我的電影不太像港片,可能有一點歐洲電影的味道,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歐洲的電影。”

曾國祥告訴三聲,他在歐洲導演中,特別喜歡比利時的達內兄弟。達內兄弟的作品關注城市邊緣人群和底層青少年,並且偏向寫實主義的鏡頭語言。這些都和《少年的你》中的鏡頭表達,以及街頭少年小北的人物塑造形成對話。

03 | 漸進的作者性

在俄羅斯的雪山拍攝《七月與安生》時,導演曾國祥讓演員馬思純以放鬆的狀態四處走動,後者在鏡頭前做出一個抬頭望天的動作,曾國祥在顯示器裡看到這個場景:“哇,很像《情書》的那個鏡頭。”這個片段最後被他放到了正片。

在對電影語言的運用上,曾國祥並不拘泥於商業電影的類型化框架。拍攝處女作《戀人絮語》時,在父親曾志偉出演的故事片段裡,習慣了商業片拍攝的曾志偉驚訝於兒子用照相機進行拍攝。在《七月與安生》中,曾國祥修改了原著結局,為故事增加了頗具哲學意味的交換人生的結尾。

拍攝《七月與安生》時,這種作者意識還沒有完全表露。在許月珍看來,曾國祥拍攝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於進入內地的電影環境。電影切口不大,曾國祥需要做的是還原已經成熟的的劇本,找到每一場戲的情感點,保證完成度。

《少年的你》則設置了校園欺凌、高考和親情等多條敘事線索。許月珍回憶,最初立項時因為牽涉議題過廣,很多人懷疑這部電影能否拍攝完成:“可能有人覺得,很難把所有的點都集中在一部青春片裡。”

最終的呈現得益於曾國祥對文本的重構。曾國祥更早參與到《少年的你》劇本,他的改編延伸到文本主體,強化了主角兩人的情感和對彼此的犧牲:“我們看了一遍知道在裡面喜歡什麼,然後立刻就把原著扔掉,因為不想讓它影響到到自己的創作。”

「特殊樣本」曾國祥

這種作者意識包裹在職業化的創作體系中。曾國祥認為自己最大的成長,是能接受團隊的意見。年輕時他篤信作者論,堅信導演主導拍戲過程,現在認為拍戲是團隊創作。從《七月與安生》開始,他不再自編自導,而是由熟悉內地的編劇執筆,自己參與劇本創作過程。

曾國祥希望自己對現實的表達不只是源自個人體驗,他花費了很多精力去了解內地學生的經歷,通過書籍、紀錄片,以及聊天訪談來形成對高考和校園霸凌的認知。

「特殊樣本」曾國祥

電影在7月開機,6月曾國祥帶著團隊去重慶學校的高考現場抓拍。曾國祥讓自己和學生的時間同步,從早上八點待到下午五點,不拍的時候,就觀察:“其實後來也沒用到幾個鏡頭,但是主要想要去感受高考那一天的氣氛”。

這天所得的諸多元素,被曾國祥用到了電影最後的拍攝裡。他對著那天抓拍的每個鏡頭,告訴副導演用和鏡頭裡相似的演員扮演老師和教導處主任,角色在電影裡也要來到考場,為學生加油打雞血,這些細節最終成為劇本的大量補充。

見證了曾國祥在體系化的創作框架裡完善作者化表達,許月珍認為他正在快速成長:“可能以前他把東西拍完100分就OK了,現在他已經成熟到可以把想講的東西加到劇本里,把作品中自己的世界觀擴大。”

*查沁君和申學舟對此文亦有貢獻,謝謝他們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