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为什么反对德国领土和殖民地扩张?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俾斯麦后期奉行保守的大陆政策,是因为其对德国的战略位置和国际形势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铁血宰相的诞生

1861年,当时的德意志还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并不是一个完整且统一的国家。在德意志地区,大大小小的有好多蕞尔小国。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都想一举统一德意志,从而创造历史。

面对磨刀霍霍的奥地利,还有一直对普鲁士指手画脚的丹麦,普鲁士国会陷入了打还是不打的纷争。而俾斯麦力排众议,提出用铁和火的政策来实现对德意志的统一,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俾斯麦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以及普法战争,收回了原本属于德意志的土地,构建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了德意志第一任皇帝,而俾斯麦也被封为宰相,人称“铁血宰相”。


那么在欧洲其他列强对世界鲸吞蚕食的时候,德国为何愿意安守欧陆,不愿进行领土扩张呢?

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首先,落人一步的德意志

德意志统一在1871年,而那时英法俄等强国,早已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占领了世界上大多数有价值的殖民地。

落人一步的德意志,建国时间较晚,失去了先机。又因为战争的缘故,国力有所削弱,尚在恢复当中。

如果德国奉行激进的殖民地政策,必然和英法等既得利益者产生新的冲突,这对新生的德国不利。因为俾斯麦认为,此时对于德国而言,最重要的是进行休养生息,增强国力,逐渐提升德意志对欧洲的影响力,进而成为欧洲的领导者。

其次,德意志的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周围列强环伺。奥地利、俄国、丹麦、法国等等,和德国在统一过程中都产生了利益纠葛。一着不慎就可能再次被肢解,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面对这种情况,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和欧洲强国缔结盟约,以求和平共处。另外,通过攻守同盟的建立,一起孤立德国最强大的敌人法国。

最后,俾斯麦对于领土的扩张兴致阑珊

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三次重大战争中,俾斯麦坚持的一项政策就是不过度索取领土。俾斯麦在统一的进程中,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德意志地区收归囊中,这就大大降低了敌对国对其的仇恨。

这同时也是为何即使经历了普奥战争,奥地利对普鲁士并没有太多仇恨,甚至在后期还能结成联盟,一致对外的缘由所在。这也是俾斯麦的高明之处。

而如果不是威廉一世和手下的军官们坚持割占法国领土,那么法国在一战中也未必会站到德意志的对立面。

综上所述,虽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俾斯麦保守的大陆政策损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生的德国四处树敌的局面。为德国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这一点而言,俾斯麦绝对为德国今后的政策走向指明了方向。只是可惜,德国并没有将这一政策贯彻下去,从而为一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Crazy历史


德国—我也想要几块殖民地!

法国—不,你不想。

德国—为什么?

英国—因为殖民地都被我和法国占了,你就别白日做梦了。


俾斯麦1862年出任普鲁士首相时,当时的普鲁士在欧洲排老五,是欧洲五大帝国中的老末。(当时还没有德国)

帝国主义的老末是什么概念?比下有余,但比上不足。就好比现在的意大利,虽然G7国家开会时,有它的一把椅子,但它的地位最低,话语权最小。

既然实力最弱,那摆在俾斯麦面前的问题就很简单了。殖民地什么的就别指望了,先把德意志统一,增强实力了再说。

1864年——普丹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

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闷声发财,用了八年时间挤走了奥地利,成为德意志众诸侯的老大,建立德意志帝国,并成功挤掉排在它前面的法国、沙俄、奥匈帝国,一跃为欧洲老二。




当上老二后,德国有资格海外扩张了。当时确实有很多德国人是这么想的。但是俾斯麦不同意,他有三个理由:

第一、德国虽然统一了,但是德国的整体工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德意志还有诸多地区都以农业为主。如果搞海外扩张,这无疑会导致资金外流,影响国内的工业化。

第二、海外殖民地已经不多了,优质殖民地更是所剩无几。此时搞海外扩张,可能会得不偿失,并且还可能会得罪殖民地最多的英国,而目前德国还不宜得罪英国。

第三、普法战争后,法国立志要报仇,德国如要应付法国,就不宜分散实力。与其去海外扩张,不如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闷声发大财,在欧洲把法国压制住。

俾斯麦的观点在现在看来,显然是对的。因为当时德国的实力确实还不足以在得罪了法国的同时,还能跟英国交恶。

由于俾斯麦的观点确实在理,所以当时包括德皇威廉一世在内的德国高层,都赞同了俾斯麦的主张。即暂缓军事扩张,搞好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奥匈帝国结成了最重要的联盟;内部专心于发展经济,把着眼点放在欧洲大陆,待实力强大后,再到海外进行殖民扩张。

1872—1882年,德国在闭关修炼十年后,经济突飞猛进,一跃为欧洲老大。并且还在欧洲大陆建立了自己的联盟体系。(就是一战期间的同盟国)



当了老大后,德国人的心态就飘了,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经济欧洲第一,自己的陆军世界第一!法国算什么?英国算什么?我就是要切英国的殖民地蛋糕,英国人不服想怎样?不服开干啊!(是不是很像现在的国内网民?)

对此思潮,俾斯麦很迷茫,他不想冒险,但是德国此时确实有实力扩张了,可以去海外试试水了。于是,他在权衡利弊后便同意了军队去海外扩张。其目的就是先去试水,看看水深水浅。

这一试,德国先后在非洲和大洋洲搞了几块殖民地,海外的发展势头很好。不过,估计是憋的时间太久了,俾斯麦给军队开了这么一个小口子后,德军上下全飘了。开始要求俾斯麦给予他们更大的支持,并且还隔空叫嚣英国,想从英国手里分殖民地蛋糕。

俾斯麦一看军队要搞事情,便紧急叫停了海外扩张。但是此时德国社会已经狂燥了,挑战英国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已经不是俾斯麦能控制的了。

1888年,最支持俾斯麦的威廉一世去世。

三个月后,比较支持俾斯麦腓特烈三世也突然去世。随后,威廉二世继位。

威廉二世这个人,一辈子只穿军装,热衷于向外扩张,迷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他身为皇帝,本来就是军队领袖。而他的主张又跟军队又一样,所以他继位的结果,自然就是俾斯麦这个碍手碍脚的人,被他无情的踢到了一边。

威廉二世踢开俾斯麦后,决定自己亲政,但他的政治智商哪里能斗得过英国政客?

当时,英国人忽悠威廉二世,说只要他断绝对南非布尔人的支持,英国就把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送给德国。像这种空头支票,如果是俾斯麦,根本不会信英国人的鬼话。但威廉二世居然就信了,并且他还真的断绝了和布尔人的盟友关系。事后果不出其然,英国爽约了。打完了布尔人,便宣布先前跟威二谈好的分割殖民地事宜,一律作废。

威二听说后,自然是气炸了,声称要组建世界第一的海军跟英国撩膀子干。

可问题是,德国已经有一支开销庞大的世界第一陆军了,现在再搞世界第一的海军,德国的财力能否负担的起?虽然说德国的经济好,但是也没有好到能同时负担世界第一海军和世界第一陆军的开支吧?



所以,威廉二世气炸的结果,自然是把德国的发展带跑偏了。不仅经济跑偏了,就连军队的发展也跑偏了。

1914年,德国在军备扩张十多年后,跟英国的矛盾彻底激化了,双方大打一场,这场战争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殖民地。

令人喷饭的是,威廉二世花大力气建造的德国海军舰队,仅仅跟英国人在日德兰海域打了一次就秒怂了,不敢再出海挑战。

1918年,当威廉二世宣布投降,并宣布退位时,他一定很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听俾斯麦的呢?



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俾斯麦不主张搞海外扩张,显然是非常理智的。他并不是一个怯懦的人,他也主张铁血主义。但是俾斯麦知道什么事该干,什么事不该干。他的策略就是玩平衡政策,不骄不躁,稳步推进,不刺激周围列强,先干死宿敌法国,然后再逐一击破。法国不灭,德国不称霸。

但威廉二世却不懂这个道理,他在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居然去挑战已经成型了的世界体系,并且还傻乎乎的去抢殖民地,其结果必然是被打个半死。


Mer86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俾斯麦并不是反对德国的领土扩张以及殖民地的扩张,实际上俾斯麦是一位对国际关系以及德国本身情况有着非常清醒认识的人,他知道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让德国获得最大的利益。

要说明俾斯麦的情况,我们还要先从其帮助德国从1871年走上巅峰的过程说起。

帮助德国走上巅峰

1861年,俾斯麦开始担任普鲁士首相,而他刚担任德国首相的时候,德国还是处于分裂之中,他明白要让德国实现统一,就必须要通过战争实现,所以他也有“铁血宰相”的外号,而这个外号使他有一种“好战狂人”的感觉,但实际上俾斯麦并不是好战,而是在不得不作战的情况下达到目的才会发动战争,他发动战争也不是见谁都打,而是选择在对德国有利的情况下去打。

上图是当时德国的基本情况,紫颜色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德国,深绿色为当时的普鲁士,建绿色为当时德国的一些城邦。从图中可以看出,德国有相当一部分再当时的奥地利帝国手上,同时在德国的北边给德国造成了一定威胁的是丹麦,同时还有德国的宿敌——法国。所以德国要完成统一,这三国国家都必有一战。

从作战难度来说,最容易对付的自然是丹麦,其次是奥地利帝国,再次是法国。

为了打败丹麦,俾斯麦先是联合了奥地利帝国在1864年组织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联军击败了丹麦,占领了日德兰半岛。

为了统一整个德国,接下来就要对付奥地利,我们可以看一下俾斯麦在对战奥地利之前的外交:先是会晤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和莱茵河地区划给法国,由此换来了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英国奉行一贯的“光荣孤立”,所以普鲁士对奥地利作战的时候英国不会插手;应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取得了俄国在普奥战争中的中立;利用意大利与奥地利之间就奥地利占领威尼斯的矛盾,与意大利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答应帮助意大利夺回威尼斯。所以在1866年与奥地利交战之前,俾斯麦通过种种外交手段搞定了所有的大国,使普鲁士对奥地利作战的时候,各大国都不会插手,而且还有意大利在南部形成对普鲁士的支援。由此俾斯麦赢得了对奥地利作战的胜利。

在对奥地利的战争胜利之后,普鲁士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给与了奥地利极为宽厚的讲和条件,由此又拉拢了奥地利,使得后来普鲁士与法国作战的时候,奥地利没有在普鲁士背后插刀。

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由此就只剩下了法国,俾斯麦故意激怒了法国,导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普鲁士宣战,当然,由于拿破仑三世不是拿破仑,其实是个草包,结果法国很轻易的就被普鲁士击败。经过三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整个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也成为了新的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俾斯麦是外交大师

从俾斯麦帮助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新的德意志帝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俾斯麦实际上是一位外交大师,他能够在每一次决定性的战争之前,尽量地减少敌人,增加朋友,在形势完全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作战,这就是俾斯麦成功的秘诀。

从完成统一之后的德意志帝国来看,北边的丹麦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军事价值了,毕竟丹麦成了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南边的奥匈帝国成为了德国的坚定盟友;意大利也是德国的同盟国;法国虽然被德国击败,但仍然有着相当的实力;英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东边的俄国实力强劲,不断地进行领土扩张,与土耳其矛盾尖锐。

从俾斯麦发动的历次战争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俾斯麦从来没有同时和两个大国交战,一旦与一个大国交战,他总是能够让其他大国保持中立或者帮助德国的立场。这是他成功的最大法宝。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的外交考虑

在统一德国之后,俾斯麦之所以没有进行领土和殖民地的扩张,更多的是从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考虑的。但是在1888年新任国王威廉二世登基之后,他与新国王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促成了1890年他的辞职。

当时来说,首先在欧洲德国已经没有了领土扩张的空间,周边要么是大国,要么就是没必要动武的国家。殖民地来说,当时世界殖民地已经基本被瓜分,实际上德国再怎么抢也抢不到多少利益。

如图所示,德国当时实际上只抢到了喀麦隆、东非和西南非等少量的一些殖民地,而为了抢夺这些殖民地,德国与法国、英国这些老牌帝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尤其是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如果说因为普法战争德国逼迫法国割让土地使得德国和法国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与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这点来说威廉二世就做的非常差了。

在外交上,俾斯麦在德国完成统一后,致力于搞好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俄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在俾斯麦时期和德国关系都非常不错。因为俾斯麦清醒地认识到,德国处在欧洲的十字路口,一旦与周边大国开战,容易陷入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困境,因此一旦开战,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要避免两线作战的可能。而与周边大国都搞好关系,本身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可能性。

只可惜这些深意,血气方刚的威廉二世不懂。

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一战爆发的情况,如图所示,刚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是德国和奥匈帝国、意大利为同盟,后来意大利见风使舵加入了协约国。而一战时期,德国遭遇了同时与英法、俄国开战的两线作战的困局,这种困局最终使得德国耗尽了所有的战争能力,最终战败。

如果威廉二世能领会到俾斯麦的意思,搞好周边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至少一战时期德国是可以避免两线作战的,至少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失败了。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并不是俾斯麦不热衷于扩张领土和殖民地,而是俾斯麦更多的是从德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德国营造最好的外交环境,避免德国在不利的情况下与大国开战的最优选择,就是尽量搞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而要搞好这些关系就必然要做出让步,但是威廉二世不懂这些,不愿意让步,处处与人争利,也就造成了一战时期对德国最为不利的局面的出现。


老威观史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德国的统一,是建立在普奥战争击败奥地利和普法战争击败法国的基础之上的。

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后,转而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开始向巴尔干半岛扩张,而这便触碰到了俄国人的利益,因为巴尔干半岛是斯拉夫人。


19世纪的欧洲,主要由英、法、俄、德、奥五大国组成,其中

法国在被德国击败后割让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与德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英国奉行“光荣独立”,不结盟,它要做欧洲的仲裁者

德国,在统一之后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在五国中德国最好的局面便是站在多数的三国一边,法国不可能,英国不结盟,于是为了取得多数,那么只能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结盟。


而这也正是俾斯麦所要做的,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位置,四战之地,地缘恶劣,一不小心就会被对手组成“反德联盟”群殴,这不是俾斯麦所想要看到的局面。

德国不能东西两线开战,法国不可能结盟,于是德国的外交便没有了弹性。

1873年,纵横捭阖的俾斯麦组成了“三皇同盟”,即德皇、奥皇、俄皇的同盟,三国结盟保证了德国不被群殴,但也限制了德国的扩张,这也是俾斯麦反对德国短期内领土和殖民地扩张的原因所在。

然而,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后不以为然,他罢黜了俾斯麦,终止了与俄国人的同盟,以同宗的奥匈帝国为最重要的盟友,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俄国人惧怕德国和奥匈帝国联手对付自己,于是和法国结盟。

后来,德皇威廉二世又扩建海军,扩张殖民地,挑战英国,英国遂与法俄结盟。


至此,英法俄完成了对德奥的包围,德国的局面变成了俾斯麦最不想看到的东西两线作战,其实一战和二战的结局由于威廉二世的鲁莽早已注定。


心向青山


卑斯麦的确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何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与政治家,其实卑斯麦内心还是个老殖民主义者,但他很聪明他意识到以德国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可能同时对付两个以上的欧洲大国。

所以他选择的方针是敌近交远一面对敌借力打力的战略方针,他认为以德国的国家实力不可能在欧洲大陆作为一个最强大的中欧帝国的同时,在建立一支强全球性海军去支持殖民扩张。他清醒的认识到了英国的奸诈与狡猾,英国人的方针就是必须在欧洲大陆挑动两个严重对立的战争集团而英国借以全球最大规模的海军来控制世界上的所有大洋并保证他们的殖民霸权。所以卑斯麦的方针是不借代价与俄罗斯帝国交好,继续压榨法国的国家实力稳住奥匈帝国然后借奥斯恶心俄罗斯,等把他们都拖跨了后最后收拾英国人最后再大规模的夺取海外殖民地。

卑斯麦的战略长远规划起要保证在他死后30年之内德国的政策在他所制定的轨道上不能有大的波动,等威廉二世上台以后却等不及了,他虽然感恩卑斯麦为帝国做出的空前功勋但是更讨厌这个老头子去束缚他的手脚,于是借机逼迫卑斯麦下了台然后把他轰回老家的容克庄园把他养了起来。放手的扩大德意志帝国的海军,这当然会引起老奸巨滑英国人的警惕。

英国人拆散了德俄准战略联盟施计让德国拖上了奥斯曼帝国这条烂油瓶子,同时又挑起了法国人的耻辱怒火。所以说即便是没有1914年萨拉热窝的枪声,英国最终还是会首先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德国人拖垮拖死。


牧羊人38241019


自从德国于1871年完成统一之后,德国国内便兴起了主张进行海外扩张、夺取殖民地的浪潮。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主要是国内的资产阶级,他们与部分知识分子一起造势,改变了普通德国人对国际事务的看法。他们时不时地就拿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做例子,来说明海外殖民的重要性。因为英国正是依靠海外殖民才成就了自己全球霸主的地位。

而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家,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反对拓展殖民地,而且认为殖民地不仅没用,反而是个累赘。首先,世界已经被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点残羹冷炙会使德国在获取和管理殖民地方面都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而能得到的收益却很有限,即得不偿失。其次,德国刚完成统一,统一的民族意识尚未树立起来,而获取殖民地、建立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则要求宗主国的民族认同感足以盖过民族分离主义。第三,殖民地及围绕其产生的海外贸易需要一支强大的舰队来保护,而此时德国的海军还很弱,且德国的地理位置也不适合发展成一个一流的海军强国。

所以在1879-1882年之间,俾斯麦对于那些主张海外扩张的呼声都是采取抵制的措施。但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俾斯麦也开始进行适当的海外扩张。从1883年-1885年,德国在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坦桑尼亚、新几内亚等地建立起殖民地,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一战前德国殖民地的90%。

俾斯麦殖民政策的特点是:

1. 俾斯麦的殖民政策只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它要服从于国家整体的对外政策。在俾斯麦看来,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防止出现一个反德的同盟。万一出现了反德同盟,德国也要确保有强大的盟友支持自己。比如,德法已是世仇,俾斯麦就通过英法在殖民扩张中的矛盾来缓和德法关系,避免法俄结盟。德法关系缓和的最好方式是在殖民扩张中共同对抗英国。当热衷于殖民扩张的茹尔·费里组阁后,俾斯麦就立即停止了殖民扩张,以防与法国发生冲突。他曾对一个主张海外殖民的狂热分子说:“你的非洲地图的确很好,但我的非洲地图却是放在欧洲的。这儿是俄国,这儿是法国,我们在中间。这就是我的非洲地图。”

2. 殖民扩张要有底线,即不能危害德国的安全。1883-1885年是德国外部环境相对安全的时期,其它列强因他们之间的矛盾而互相牵制,所以能进行适当的殖民扩张。他希望通过适度的殖民扩张与英国保持一种互相牵制、互相依赖的关系。他在西南非洲的争夺上可以与英国进行争吵,甚至在刚果问题上支持法国对抗英国。但在涉及英国核心利益的埃及问题上,德国始终躲在二线,看法国与英国死磕。英国希望德国在埃及问题上支持自己,于是就在西南非洲的问题上有所让步。俾斯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英法矛盾激化,并都有求于德国,使德国更加安全。

3. 俾斯麦对殖民扩张的整个发展过程始终保持着控制与主动。他进行殖民扩张是想缓解国内压力,争取资产阶级的支持。当他认为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继续拓展殖民地会有损德国利益时,就会果断中止这一政策。

上述特点既能使缓解部分国内舆论的压力,又保持了对外政策的稳定,使德国在国际上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德国进行的殖民扩张,并没有增加外部的安全压力,足见俾斯麦政治艺术水平之高。


siegfried


“铁血宰相”卑斯麦,向来以刚硬著称。他在位期间,接连发动了普丹、普奥、普法三次战争,对于德国来说,他是统一的大功臣。但这么强势的一个人物,为何却不向俄罗斯一样,积极扩大自己的领土,吞噬他国殖民地,反而却反对海外殖民了?

这其中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地理位置不允许

德国是一个地缘位置很差的国家。一面领海,三面与陆地接壤。西边的法国,世代与德国为仇,“百年普法战争”让这两个邻国恩恩怨怨纠缠不清,法国一直以来都对德国有虎狼之心; 东边的俄罗斯帝国,正好缺乏出海口,一旦德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俄罗斯肯定会伺机而动、乘虚而入,毕竟俄罗斯是一个再多领土也“喂不饱”的国家,当德国与殖民地火拼时,俄罗斯却可得“渔翁之利”; 而南边奥匈帝国,也是德国南部的一大威胁!

如果德国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必然会抽出一部分海军、陆军出海作战,进而导致德国国内中央军队战斗力减弱,俄、奥、法三国对德形成一个包围圈,三国之中谁先动手,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德国构成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卑斯麦考虑到这一点,对海外殖民都不怎么感冒。相反卑斯麦实行“大陆政策”,通过互相牵制彼此的办法,从而来维持德国“欧洲东部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

此外,卑斯麦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在主政政期间,力主和传统盟友——英国搞好关系,以防止被“四年夹击”的窘境。卑斯麦心里很清楚,英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牌殖民大国,如果德国在莽撞之下向外扩张,必然引起英国的不满,触动两国之间的默契,到时候英国干出的事儿,可能就是德国最担心、也最不愿看到的。

所以,德国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德国扩张的意图!

二、对外扩张会损害德国容克贵族的利益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容克庄园”经济国家,卑斯麦本人呢也是容克贵族出身。他能当上德国宰相,与其背后的容克贵族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德国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贵族庄园手里,庄园内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如果德国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而就会打开海外广阔的殖民市场。殖民地区农作物价因为格低廉,肯定会导致大量的农产品涌入欧洲,从而引发欧洲农产品价格大跌,大大的损害到这些容克贵族的利益。卑斯麦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他反对海外殖民,也不敢轻易的发动海外殖民。

三、卑斯麦个人的原因

卑斯麦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对德国自身的实力和国民心态是很了解的。此时的德国已经是欧洲大陆强国,如果在进行海外殖民,扩大海外根据地,德国人可能会产生一种狂傲的心里认知,进而“模糊”自己。盲目膨胀势必会导致军队人数大增,而这也是卑斯麦所担心的,因为他不想由军队来主导国家,如果是这样,那么国内政治上那一套就很有可能玩不转了,到时候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队指挥国家。

而卑斯麦是一个厉害的外交家,做的很多事情都以“利益最大化”为主,会尽量减轻自己的损失,如果让军队来处理国家大事儿,那多半是“能动手的肯定就不动嘴”,这样对国内来说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所以卑斯麦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他是反对殖民扩张的!后来德国在一战中大败、惨败,就是军队指导国家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对于卑斯麦这个人物,可以说他一个很有政治远见的帝国宰相兼精明外交家!

综上小结

卑斯麦之所以反对德国海外殖民扩张,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也和卑斯麦的个人卓越见识有关!


文史金蝉


现在看来,俾斯麦当年的主张是正确的。德国成功的统一之后,贝斯曼反对领土和殖民地扩张,这样的话就不会触怒老牌强国,自然就可以潜下心来进行更好的发展。




在当年进行的德国统一战争的时候,俾斯麦就表现出了相当的克制。首先普鲁士和奥地利进行战争,很快就击败了奥地利。这个时候普鲁士国王和普鲁士军方就要求再接再厉,一举打进维也纳。但是在俾斯麦的努力下,最终双方缔结了和约,并没有把战争再继续进行下去。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还非常的好,在一战的时候两个国家还是同盟国。



事实上在德国统一的最后一战,在和法国进行的战普法战争中,俾斯曼也是表现得相当的理智。如果按他的意思来,德国也应该和法国签订如同当年同奥地利签订的和约一样,这样就不会让德国和法国结成世仇。可惜德国军方不愿意,施加强大的压力,最终迫使俾斯麦作出妥协,最终割让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有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而德法因为这个领土割让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一直到二战结束。



德国统一之后,发展的越来越好,实力越来越强大。此时此刻的俾斯曼非常的清醒,他要求德国一直要做到韬光养晦,而不要去过多的干预国际的事物,更不要去执行领土扩张和殖民地扩张这样的蠢事。如果德国真的按他的战略去执行的话,德国应该不会和周边的国家产生过多的矛盾,这样可能就不会有两次世界大战,或者德国不会轻易的卷入进去,这样对德国的发展自然会更加有利。



可惜那些目光短浅的鹰派,根本就不理解俾斯麦的长远战略目光。在他们眼中,德国是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这应该是开疆拓土的好时机,怎么应该像俾斯麦所说的当缩头乌龟呢。德国现在有这么好的机遇,却始终不去争取,完全是因为俾斯麦这个顽固的老头在那从中作梗。所以威廉二世上台之后,很快就将他看不顺眼的俾斯麦赶走,换上了他喜欢的鹰派,结果德国就在战争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而新上台的鹰派们,完全改变了俾斯麦韬光养晦的战略,而是在世界上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进行针锋相对,争夺权益。之前的普法战争,德国和法国已经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后来德皇威廉二世又愚蠢的执行海军竞赛,结果和英国之间矛盾越来越大。在一次大战中德国实力不可谓不强,但是被周边的国强国联合起来对付,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二次大战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大战的延续。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没有得到什么,却失去了很多的领土,俾斯麦当年费尽心机,完成德国统一,结果让子孙们败掉了不少。




两次大战打下来,德国可谓是伤痕累累,再也没有实力去挑战世界。所以德国不得不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图发展。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强劲,人民也过上了非常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不正是俾斯麦当年所指出的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吗。


天龙论史


俾斯麦(1815~1898),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执政期间采取铁血政策,故有“铁血宰相”之称。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为什么反对?因为他的性格、他的手段、他的信心与勇气、他的固执与坦率~他曾在一次演说时扬言,“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后来,人们就送给了他这个绰号。

从这个绰号我们就能感觉到,俾斯麦是一个作风强硬、雷厉风行的人。


俾斯麦这个人身上有四个特点极为突出:他目标清晰,极端现实,高度自信,而且共情能力很强。

终其一生,俾斯麦对自己想要什么,德国想要什么,都非常清楚。他也是严格按照这些目标来谋划自己每一步政治举措的。

1️⃣俾斯麦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楚,那就是不要给法国干涉战争的时间,要尽量在法国干涉之前逼迫奥地利签订和约。

你可以想象一下,历史上有几个政治家能够在军事胜利和名誉的诱惑面前克制住自己,始终坚守自己的目标,不去攫取更多的利益?

2️⃣俾斯麦他极端现实。其实你看一看他统一德国的政治运作就知道了。

他发动第一次战争进攻丹麦的时候,拉了奥地利做盟友;但是他接下来就把奥地利当作敌人痛揍了一番。

到第三次战争,也就是普法战争胜利之后,德国已经统一,他为了确保德国的外交安全,又跟奥地利签订了同盟条约,一起来针对法国。你可以看到,他在外交过程中根本没想过一定要把谁当作朋友把谁当作敌人,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出发。

这正应了国际政治中那句老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3️⃣他高度自信。其实,自信的本质,是在清楚认识自身的基础上,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做到哪些事情。对于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有充分信心,这才叫自信。

4️⃣他非常敏锐,能够捕捉每个人的弱点与欲望。有个词叫“共情”,又叫“同理心”,它指的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就是我可以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别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俾斯麦这个能力非常强,他当大使的时候不管是接触奥地利皇帝、俄国沙皇还是法国皇帝,以及这些国家的大政治家们,他都能非常迅速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把握到他们的能力、欲望和不足。
李中堂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Ghoul内幕


奥托冯俾斯麦,对德国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担任普鲁士王国的的宰相期间,他是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在德国的统一进程中,运用铁血政策,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由于,由于他一直执行的大陆政策,对殖民扩张,从反对到支持,再到,反对继续扩大殖民。

德国统一战争期间

因为,因为在德国的统一期间,忙着应对欧洲各主要的大国,积极的为德国统一做准备,虽然有一些传教士,商人,这些传教活动和殖民活动,但也都是一些小打小闹;同时,德国也没有强大的海军,去保护海外殖民地,这时的主要精力都在陆军,积极备战统一德国全境;在此期间,这都是他反对殖民扩张的,主要原因。

德国统一后

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海军,在此就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对,对原材料和市场,有很大的需求,而德国本土市场趋于饱和。所以,这直接刺激了德国向海外拓展,而这时的俾斯麦,一反当初对殖民扩张的反对态度,转而进行积极的支持,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在19世纪的后半期,迅速建立起了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林会议前后

柏林会议是由俾斯麦组织的瓜分非洲的一次会议,是为了缓和欧洲各主要大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与德国的矛盾。因为此时欧洲,法国对德国的仇视,想要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仇,而东方的俄罗斯也对德国虎视眈眈;另一方面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市场已经大大超越了超越德国的承受能力,继续扩大的殖民地已经对德国不会产生更大的利益,反而有可能成为累赘。同时,德国此时的国内也发生了经济的停滞。所以这次的俾斯麦对殖民扩张的积极性降低,反对反对继续扩大殖民地。

俾斯麦对德国德国领土和殖民地的态度是他对国家利益的考量,是个人对国家的走向的把控。无疑,他的政策是成功的,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德国,同时,他的铁血政策为德国也埋下了祸根,他未能阻止军国主义的蔓延,在德国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