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厲害的特務組織錦衣衛,為何在一夜之間被人團滅呢?

用戶2616426259823115


既然都說是特務,那就證明了錦衣衛的職責主要是監察全國,羅織罪名,打壓政敵的,順便負責皇帝的近身護衛,和清朝的粘杆處、民國的藍衣社一樣,讓他們害人容易,要讓上戰場打仗就不行了。

錦衣衛是朱元璋為了解決胡惟庸設立的,在他晚年的時候曾廢除過一次,到了永樂皇帝朱棣繼位後再次設立,併成為定製,一直伴隨到明朝滅亡。

錦衣衛的老大是官職正三品的錦衣衛指揮使,由皇帝親信負責,下面管理十七個千戶所,總人數大抵為兩萬左右,分為南北鎮撫司,其中南鎮撫司負責皇帝的護衛任務,可以隨軍出征,而北鎮撫司才是專門羅織大案、要案的部門,管著恐怖至極的詔獄。


按照朱棣的安排,南鎮撫司負責皇帝的安全,所選的必然都是武藝高強的高手,而北鎮撫司是用來監視全國,連錦衣衛指揮使都在其監視範圍之中,需要的就不是武力,而是腦洞和忠心,捉人的事自然有北鎮撫司去管。像武則天時期的酷吏來俊臣、索元禮等人,武力不高卻有一顆機靈的腦子。

不過朱棣還是害怕,全國有錦衣衛監管,可錦衣衛又有誰來監管呢?於是他又發揮自己的創作能力,設立了東廠,由太監來主管,專門負責監視錦衣衛(大明最高權力機構應該算是二十四衙門了,裡面地位最高的是司禮監,東廠由司禮監人員管理,同樣錦衣衛也就逐漸成為司禮監旗下的劊子手了)。

在宦官弄權還沒那麼嚴重的時候,錦衣衛也能發揮出他們的能力,比如明朝正統皇帝(也就是土木堡之變被俘的那位),在他被俘之後,當時有兩個錦衣衛:袁彬和哈銘就一直守護在他身邊。袁彬除了給皇帝出謀劃策外還保護其人身安全,多次避過蒙古人的暗算,直到護送皇帝回國,是大明最受史學家讚譽的錦衣衛。

可在宦官專權越加嚴重的時代,錦衣衛由於受到東廠的監視,很大程度上錦衣衛指揮使還得仰東廠鼻息,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為了保命,錦衣衛只能淪為東廠的爪牙,專門為他們做事了。



東廠每天的工作無外乎就是捉人、審人、害人,這些贓活、累活都是由錦衣衛來做,這樣一來,百姓對錦衣衛恨之入骨,錦衣衛也失去了民心。其間雖然有一些公正不阿的錦衣衛,但大多數的都是取上獻媚、明哲保身的,錦衣衛已經和東廠一樣臭名昭著了,被合稱為“廠衛”。

加上大明一朝,除了正統皇帝和正德皇帝外,其他時間的錦衣衛都沒上過戰場,像袁彬和哈銘這樣的是少之又少。何況上戰場也不是錦衣衛的職責所在,他們整天想著的基本就是如何和東廠打好關係,沒經過戰火的洗禮,戰鬥力自然談不上提高,甚至還有倒退的跡象。

大明最後的錦衣衛在護送永曆皇帝入緬甸後,全部死於緬甸方面發動的“咒水之難”了,不過雖然是走投無路,可錦衣衛的戰鬥力也是不堪入目,被人像割韭菜一樣割光了,尤其是他們的老大、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還是個整天想著鑽營的主兒,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錦衣衛的覆滅也在所難免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不僅廢除了宰相制度,而且他還一手創建了錦衣衛,這也許就是最早的皇家特務機構吧。這錦衣衛在大明朝幾經發展,到了明朝末期,居然有15萬人之多,儼然就是支軍隊。李自成打到京城的時候,崇禎帝不是沒有讓錦衣衛上陣殺敵,可是錦衣衛上了戰場後,大多都選擇投降或是自謀出路了,只有少數錦衣衛拼死保衛大明江山。錦衣衛雖然有15萬人,但是還是抵擋不住李自成的大順軍,最後大明亡國了。

要說戰鬥力的話,錦衣衛的戰鬥力其實不差。當時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時候,選用之人都是武藝高強的人並嚴格訓練他們,所以錦衣衛裡面的人都是些強兵。而且明朝的君王都看重特務機構,給錦衣衛配置的武器與設備都是最精良的,所以錦衣衛在明朝幾乎是大臣與平明都害怕的機構。

當然大明朝也不是隻有錦衣衛這一個特務機構,原本朱元璋弄出個錦衣衛是為了加強皇權,監視群臣的,不過他的子孫後代覺得一個特務機構怎麼可以呢?便又弄出東廠和西廠兩個特務機構。其實這也沒什麼,但是東廠與西廠是太監統領的特務機構,所以在明朝中後期錦衣衛便被兩廠特務機構打壓,差點就從明朝的歷史中消失了。

明朝中後期的錦衣衛也被大宦官們統領,所以那時的錦衣衛早已沒有對君王的忠心了。再加上明朝中後期朝政腐敗宦官當權,錦衣衛裡面的人大多也都是些溜鬚拍馬之人,所以明朝滅亡時15萬人的錦衣衛逃得逃,投降的投降,很多人都沒有上戰場。


京山大俠


錦衣衛全稱是“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雅稱為緹騎,前身為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改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明代設錦衣衛,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實,這類系統,自己有軍隊、有監獄,又直接向皇帝負責,基本上貫徹於整個明王朝的始終。《明史·刑法志》 稱之為:“刑法有創之自明 ,不衷古制者,廷杖、東廠、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承大統而鋪路,朱元璋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一直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錦衣衛才算結束。清朝入關以後,也仿效明朝制度,設立錦衣衛。但僅存一年便被廢除。

朱元璋設置錦衣衛,以駕馭不法群臣為目的,《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

錦衣衛首先是皇帝的侍衛親軍和儀仗隊,由將軍、校尉和力士組成。將軍初名“天武”,永樂時改稱“大漢將軍”,選取體貌雄偉、有勇力者充任,作為殿廷衛士。校尉、力士揀選民間身體健康、沒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鹵簿、傘蓋,力士舉持金鼓、旗幟。

平日裡沒有朝會活動時,各衛親軍分別值守皇城四門,唯獨錦衣衛將軍在午門外晝夜守衛,總共100人。午門是宮城的正門,可見錦衣衛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門(今故宮太和門)御門聽政的時候,錦衣衛堂上官一員侍立在御座西側,負責傳旨。錦衣衛將軍一百二十九人與千戶二人、百戶四人,分別守護在丹陛、御道、金水橋以及奉天門廣場的各個門前。此外還有錦衣衛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門內外,負責鳴鞭及執掌儀仗。

每年正旦、冬至、萬壽節三大朝會,錦衣衛與其他親軍一起承擔侍衛和儀仗職責。儀仗隊伍共有四千人餘人,其中錦衣衛多達一千五百人。朝會期間距離皇帝最近的就是錦衣衛,隨時侍奉左右,聽候調遣。

由於具有儀仗隊的職能,所以錦衣衛的服飾異常華美。校尉穿的官服因襲了元代禮服的樣式,《長安客話》中稱其“鵝帽錦衣”,也就是用鵝毛裝飾的帽子和顏色亮麗的衣服。每當皇帝祭祀或巡遊時,作為侍從的錦衣衛校尉更要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魚服是僅次於蟒袍的隆重禮服,官員到了一定品級才能穿著。繡春刀輕巧短小,除非御賜,否則不能擅自佩戴。

“巡查緝捕”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案件。 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

廷杖就是把觸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門杖打。負責行刑的就是錦衣衛校尉,監刑的是司禮監太監。受杖官員被扒掉官服,用草繩捆綁,趴在地上,受杖80棍,行刑校尉每5棍一換,共用16人。行刑校尉以司禮監太監的表情動作為下杖輕重的依據:若太監兩腳成外八字張開,受刑之人尚能留下一條性命;若太監兩腳尖靠攏,受刑之人就要斃命杖下。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餘次,杖斃的大臣達50多人。

作為皇帝的貼身衛隊,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錦衣衛必須防患於未然。他們於是時時出動,刺探可能威脅皇權、危害朝廷的行為和言論,並捉捕和審訊嫌疑人。他們的這項任務被皇帝特許,並逐漸演變為軍事特務的職能。

由於權力缺乏限制,錦衣衛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範圍,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

明初軍制為“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五千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四十八處。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官職等級: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

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

鎮撫使二人,從四品;

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戶,從五品;

百戶,正六品;

試百戶,從六品;

總旗,正七品;

小旗,從七品。

下屬有將軍、校尉、力士,對外有參某某事、校令等。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蟒袍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飛魚服

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飛魚紋,《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年間,如武弁自參(將)遊(擊)以下,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年年間,這種服飾也頌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官員要有一定品級才允許著飛魚服。

鬥牛服

明朝是皇帝賜予官員的官服,上繡虯屬獸鬥牛,故名。

《明史·輿服志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

武宗正德時期,太監劉瑾操握政權,將心腹佈於朝廷各要位上,錦衣衛指揮使石義文亦常對劉瑾阿諛奉承。隨著劉瑾權勢的進一步擴大,錦衣衛不得不依附於東廠,廠衛格局形式發生變化。

世宗嘉靖時期,廠衛格局發生逆轉,錦衣衛權力達到鼎盛時期。此期的錦衣衛權力逐步上升,待陸炳執掌衛政之時,錦衣衛權力達到頂峰,衛權超越廠權,東廠亦為之低頭俯首。

最後咱們回顧一下有明一代歷任的錦衣衛。

第一任指揮是毛驤,毛驤製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最後自己也被朱元璋為了平息眾怒而殺頭。

第二任是蔣瓛(huán),歷史上藍玉謀反的罪證就是他秘密稟告朱元璋的,藍玉案之後也被朱元璋賜死。

第三任是明成祖時的紀綱,永樂十三年將《永樂大典》總裁官解縉置於雪地凍死。永樂十四年因為支持漢王奪嫡被殺。

明英宗時,錦衣衛指揮使是劉勉和徐恭,《明史》記載他們在職都非常的謹慎小心。王振上位後,提拔親信馬順作了錦衣衛指揮使,明英宗被俘後,作為王黨“餘孽”,馬順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明代宗時,錦衣衛指揮使是盧忠,親自導演了歷史上著名的“金刀案”,撲朔迷離之後,盧忠甚至裝瘋,但等到明英宗復辟,盧忠再裝瘋也無法自救,被凌遲處死。

“奪門之變”後的指揮使是逯杲,公然索賄,胡亂按罪,最後被曹吉祥砍掉四肢掛掉,也算是為事業獻身。接任的是門達,也不是好人。明憲宗繼位後流放廣西。不過天順朝最出名的指揮使是幫助明英宗復辟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錦衣衛的頭頭腦腦們摘出來,所有人聽過的好話加起來估計也沒有給他一個人的多。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上臺錦衣衛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兩代皇帝還都是正牌衛使。去世時官爵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為帝國超一品的大員,連母親和妻子都是一品誥命。另一位在同期做過錦衣衛指揮使的是蒙古人哈銘,他和袁彬是英宗在“土木之變”後共患難的。還留下一本回憶錄《正統臨戎錄》。

憲宗朝的第一位指揮使是萬貴妃的弟弟萬通,但這哥們是個廢柴。後繼者朱驥持獄公正,風評不錯。

武宗正德朝時,錦衣衛指揮使石文義與張採攀附劉謹,劉瑾倒臺後被幹死。接任指揮使的是錢寧,這哥們和明武宗有一腿,做御前侍衛時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張床,後來被武宗皇帝親近江彬扳倒。江彬繼任錦衣衛指揮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臥起”,且同時兼管東廠。武宗死後,江彬也被殺。

嘉靖朝錦衣衛指揮使更迭很快,朱宸、駱安、王佐、陳寅都是嘉靖在安陸興王府的舊部。之後就是陸炳,他是嘉靖奶孃的兒子,而且還於火災中救過嘉靖的命,居官口碑甚好,對士大夫折節有禮,不曾陷害一人,為朝士所稱。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中年暴斃。

萬曆朝張居正時代的指揮使是劉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後期是駱思恭,到天啟四年,在“移宮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賢陷害。

崇禎朝最後一位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之子,世襲父位,錦衣衛在崇禎年間尚無太大劣跡。官至左都督。 李自成陷北京,與中官負起守衛京城之責,城陷後投降,被追出贓銀3萬兩。多爾袞入京後,降清,多爾袞派他巡撫天津。 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五日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革職。仍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後授浙江掌印都司。不久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