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庫形成後,對地下暗河有什麼影響?

宣城中醫李忠新


首先我們來看看地下暗河是怎麼形成的,一般地講,地表水沿著裂隙或破碎帶(斷層)下滲,在地下形成了具有與河流主要特徵一樣的水流,我們就稱之為地下暗河,這在石灰岩地貌地區發育較完善,廣西桂林地下河最為典型,其次還要受氣候影響,熱帶雨林氣候或(亞)熱帶季風氣降水量豐沛,淋溶作用強,生物繁生,對地表破壞能力強,地表水滲漏後,往往也會形成地下暗河。

還有在地殼運動時期,內力作用下噴出或侵入的熔岩快速冷卻,由於巖性不一,冷縮時形成溶洞或孔隙,在外力作用配合下也能形成地下暗河,這在自然界中也大有存在。

三峽地區地下暗河多嗎?三峽庫區不是石灰岩地貌,多為花崗岩構成的地殼結構,花崗岩緻密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垂直節理髮育,是理想庫區或壩址的選擇。但由於處於亞熱帶季節氣候區,降水量多,風化作用強,也會形成一些地下暗河,但為數不多,那麼三峽建成以後,對地下暗河有影響嗎?

假如水庫深100米,每平方米要承受100噸的壓力,地表要承受著這麼大的壓力,對於風化殼比較薄的地下暗河,要產生擠壓作用,會使地下暗河的流速加快,這將對地下生物魚蝦類的棲息環境起到破壞作用,這些魚蝦就要“背井離鄉”,尋找更適合的環境,影響了它們的繁殖和生育。

這些地下暗河的河床長期在重力作用下,會慢慢被侵蝕掉,被磨平,最後與水庫裡的水融為一體,地下暗河的河口逐漸被抬高。還有的在庫區的壓力下依然保持原有地下暗河現狀。

從三峽的地殼構成的岩石來看,庫區主要為花崗岩,很少形成暗河,由花崗岩構成的地殼,本身不容易形成地下暗河,水庫形成以後,這方面的影響非常小了。三峽庫區也是很大,三峽地貌也有石灰岩構成的地殼,這些地方離主庫區較遠,水深逐漸變淺,承受壓力逐漸越小,對地下暗河破壞作用也減弱了很多,由於地殼風化階段處於不同階段,承受壓力也有差別,不排除個別地方對地下暗河破壞較大些。

如果主庫區為石灰岩對地下暗河影響就非常大了,反過來想,石灰岩地區也不能修建規模這麼大的水庫,也就是說水庫壩址的選擇不是說哪條河流,任何地點都可以建成水庫的,這與地質構造、岩石構成直接相關,三峽水庫從各方面條件來衡量,是水庫壩址的最佳選擇,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恩賜。


地理縱橫


三峽工程作為世紀偉大工程,我國所動用的人力物力以及科技技術都是空前的。工程伊始,整體項目都是面向全球招標,整體設計也是全球頂級的,考慮是全方位的。

而世界上所有大型工程落成,都伴隨著一些不同聲音(我們不評論不同聲音的好壞),當然也包括三峽工程,三峽工程主要圍繞對生態環境影響展開。今天我們簡單聊聊三峽工程對地下暗河的影響問題!

據相關資料顯示,長江三峽工程誘發地震地下水動態觀測系統的井網布局與技術,對觀測數據進行內在質量分析評價。從已有的觀測結果來看,三峽工程誘發地震地下水動態觀測系統的建設是成功的,觀測技術是可靠的,特別是2005年底二期技術升級改造的完成,解決了多年來影響井網正常運行的雷擊問題,評價結果顯示三峽井網地下水動態觀測數據有較高的內在質量。

地震流體學術研討會上,為了確保工程的地震安全性,在庫首區建立了誘發地震監測系統,其中包括地震地下流體前兆監測臺網(簡稱三峽井網)。該井網於2000年3月開始運行,各項動態的正常變化規律基本清楚(中國地震學會學術大會2004)。

三峽水庫運行後,僅以洪湖地區為例,長江補給地下水天數增加,地下水排洩方式由以蒸發排洩和河流排洩為主轉變為蒸發排洩和側向排洩(河湖治理與水生態文明發展論壇2017)。

三峽工程,百年大計,造福社會,惠及子孫!要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及地下暗河有什麼影響,我想說的是:華夏文明始於治水,從精衛填海、大禹、李冰父子等等,都圍繞著治水造福社會作出了貢獻。

本人弱弱歸納總結一下,三峽工程不可不建,各類影響多少會有一些,例如我們兒時所讀的唐詩——“朝發白帝城”美景,就再也不能復還了☹️。時代在發展,文明在進步,我國《易經》有個理念,世界沒有一塵不變的東西,只要是變得更好,利大於弊,何樂而不為呢?

感謝官方提問!🙏








老聃22


感謝提問,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一是暗河是如何形成的,二是三峽大壩是如何選址的。

暗河實際上就是所說的地下河,通過“地下河”的字面意思就能清楚的知道它是在地底下流淌的河流,它的形成同樣遵循著“水往低處流”的普遍規律。

我們都知道,徑流指的是大氣降水或冰雪融水等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會沿著地表或地下流動的水流,按照水流流動的方式劃分,徑流可被可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而地下河就是地下徑流的一種表現形式。

通常情況下,土壤中的水分達到飽和狀態以後,多餘的重力水便開始下滲形成飽水帶,繼而沿著地下的縫隙由高處向低處流動,由於淋溶、溶蝕等外力作用和重力塌陷、地震等內力作用,進而形成一個類似於河流的地下管道系統,也就是暗河。

而且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質、土壤等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的廣西、貴州以及湘西、粵北等有喀斯特地貌(也稱石灰岩地貌)分佈的區域,由於水流的溶蝕等作用較強,是我國地下河的主要分佈區,著名的地下河有連州地下河、梅山龍宮、地蘇地下河等,我國乃至世界有名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中國天眼“FAST”),就建在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充分的窪坑中。

從上文分析來看,我國的地下河主要分佈喀斯特地貌較為典型的區域,而從我國喀斯特地貌的分佈來看,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區較為集中。

眾所周知,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而三峽水庫是三峽大壩建成並達到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後所形成的“高峽平湖”,由於三峽大壩的攔截,形成了一個自三峽大壩逆流而上的約600餘公里、寬約1.7公里、總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的巨型人工水庫,涉及的範圍包括了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是世界上最雄偉的水利工程。

三峽大壩的選址是通過了大量的地質勘探,歷時24年的科學論證所選定的,這裡不僅河谷開闊,最主要的是這一地帶的基岩是堅硬完整的花崗岩,具有修建混凝土重力壩的優越地形、地質和施工條件。如果地基不牢固的話,不說三峽水庫強大的水壓,就連體積約為1600多萬立方米、重約4000千萬噸的三峽大壩壩體都不可能承受得住(混凝土按2.5噸每立方米計算)。

雖然三峽大壩壩體所在地基岩屬於堅硬的花崗岩,但並不能說整個三峽庫區就是花崗岩地質,而且事實上萬里長江的滔滔巨浪之所以能切穿了巫山並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正是因為縱貫湖北與重慶等省市交界地帶的巫山屬於石灰岩地質,長江的水流才能對其侵蝕、深切出河谷。

而正因為巫山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區,由於地質環境極為複雜,暗河溶洞遍佈,當年在修宜萬鐵路的時候沒少遇到麻煩,最艱難的時候一個月才掘進4米,這也是為什麼宜萬鐵路的平均每公里耗資是青藏鐵路的2倍多。

雖然巫山及其附近暗河溶洞較多,但隨著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河道水位被抬升,庫區內的許多溶洞被淹沒,暗河也或被淹沒或被倒灌,落差較小,因此減弱了地下水對岩石的溶蝕等作用,而隨著水流速度的降低,部分泥沙也不斷的在這些地方沉積。

總之,三峽大壩的修建正如瑞士一位著名水電專家所說的一樣,它是“上帝送給中國人民的禮物”,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於三峽大壩的攔截,許多的魚兒被迫分割不得不“分居”,如果能修建魚梯就好了。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謝謝上面幾位非常專業的回答!我只是好奇!對這個問題沒有專業背景!


宣城中醫李忠新


我的觀點有兩種,第一種: 是地下暗河途經水庫地下岩層,而水庫的水沒有滲透或流入到地下暗河仍然保持自然狀態流速,也就形成不了什麼效應。

第二種: 地下暗河水源來自三峽庫區,而且暗河早在三峽水庫之前形成,那麼蓄滿水的三峽對暗河會有一定的影響力,這種力主要是壓力,將水位設置100米水深,那麼水底的壓力將是每平方釐米10公斤壓力,這樣的壓力也會使水的動能產生高流速,改變地下暗河裡的本土生物棲息環境,如盲魚、蝦等將是一場小型生態災難,而且水的壓力及流速途徑地下暗河打磨著河床,時間久了會使暗河河床擴張增大

。三峽水庫形成對地下暗河沒太大影響。


滄海一生笑73767386


我們就是三峽人,影響不大吧,現在三峽沿岸地區退耕還林好多年,延江綠樹成蔭,風景如畫,大家如果旅遊可以去看看。


Sanxia社會觀察


地下暗河水系使原來的地質層增大破壞,水壓增大,地陷,暗河冒頂,引起地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