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民族品牌深陷困境!中国民族品牌该如何突围?走向世界

中国经济越发展,人们对本民族的产品自信心也在明显增强,中国人再也不再迷信国外的产品比中国的好。

关于这一点,应该是社会的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偏执去诋毁国外的商品,毕竟人家曾经是我们的领路人,至今中国的商品也不是样样都好于外国商品。

又一民族品牌深陷困境!中国民族品牌该如何突围?走向世界

也就是说,对国外的商品不卑不亢,对国内的商品不过度自信。当然,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情绪和情感消费的,因为没有这个非理性因素,我们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广告代言人,各种网红带货,就像最近翻车的知名网红主播李佳琦,就是一个案例。

不管你怎么带情绪和情感消费,最好都不要轻易绑架别人消费的态度和品质。不知道是不是一种习惯,在我国还是比较普遍,不跟自己消费同一款商品或同一品牌,就会试着去诋毁对方,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一样,偶像的粉丝互相攻击的也不在少数,被刷到新闻头条。

热衷于消费国外的商品,被贴上崇洋媚外和不爱国的标签,大有人在,就像现在很多人觉得买华为手机就是爱国,买苹果手机就是汉奸。其实华为手机里的零配件,绝大部分是日本人生产的,华为公司的顶尖研发人员,不少是国外工程师,就连发明5G的还是土耳其人,他在华为工作;而苹果手机绝大部分的配件都是在国内生产,大多数的设计工艺是国外的,成套生产封装几乎占到90%以上都是中国造。

又一民族品牌深陷困境!中国民族品牌该如何突围?走向世界

在滚滚浪潮中,中国最大的浪潮就是改革开放,40年了,至今人们已经有一个共识就是坚持这条道路,才是我国腾飞的关键。这也是我国在最近几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同时引进外资,因为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贸易依然是主旋律,只是暂时遇到困难,但并没有改变,世界各国已经是所有商品产业链上的一环,没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自己的民族企业当然要捧,但也要有度,过度了就变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走向世界。中国不少民族品牌企业,在近40年里,腾飞了,但是中国化标签,太严重,太中国特色,也阻碍了其走向国际化征程。导致他们举步维艰,很难再度扩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

近些年,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倒闭,不在少数,像健力宝、大宝、金立手机、大白兔、富贵鸟等等,现在深陷困境的民族品牌也在不断增加,像辣酱老干妈遇到发展瓶颈,西方人吃辣酱的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华人喜欢吃,销量面临内外交困的状态。而今天,我们又增加了一个例子,就是金嗓子喉片,这个品牌可能对于很多靠嘴巴吃饭的人比较熟悉。

毕竟,想演员、歌唱家、演讲家、播音员、主播等等职业的人,工作离不开嗓子,而工作时间长,是使用嗓子喉片的主力人群,他们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普通人平时用的可能是嗓子太干,清清嗓子,笔者也曾用过。

遗憾的是,这一家民族品牌企业,最近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不知道能否挺过这一关?

今年9月,金嗓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896.HK,下称金嗓子控股)、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广西金嗓子)实控人江佩珍的名字出现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对她的限制消费令,限制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等行为。

又一民族品牌深陷困境!中国民族品牌该如何突围?走向世界

江佩珍被“限高”的缘由是广西金嗓子全资子公司广西金嗓子食品有限公司(下称金嗓子食品)和上海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星空传媒)的一宗官司。法院判决金嗓子食品支付拖欠星空传媒的5100多万广告费,前者未执行,因此实控人江佩珍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经营正常的上市公司实控人进失信名单,令市场颇感意外,也让公司的“健康状况”受到检视。要知道,金嗓子的市场绝大部分都是国内市场,几乎很少走出国门,是100%民族企业,生产是自己人,消费也是自己人,一旦很多同行加入,就必须要花大量的广告费用,维持品牌形象,如果有新品,广告费用会大幅攀升,效果还不一定好。

这也许就是金嗓子欠了高达5100万元广告费的原因,支柱产品金嗓子喉片增长乏力,新开拓的饮料品类没在饱和竞争中突出重围,公司因新品推广陷入多宗违约纠纷,“一招鲜”类型上市公司转型困局由此揭开。

中国制造业企业,有不少像金嗓子、老干妈等民族品牌,都会遭遇到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就是市场天花板。没有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产品太具中国特色,没有开发更多符合外国人的产品,只能依靠国内消费人群,势必压力越来越大。

又一民族品牌深陷困境!中国民族品牌该如何突围?走向世界

像这类消费产品的民族品牌,到底是要走多元化路线,还是专一化路线,已经是很多企业必须面对的。商品多元化,市场接受度都要经受住很大的考验,一方面传统的支柱产品业绩承压,很难走出国门,形成持续增长的收入,势必影响到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传统固有产品,再怎么深度研发,也不能把辣椒酱、金嗓子生产成别的畅销商品。在国内市场同类商品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技术含量不高,仅有的配方,慢慢跟不上国内消费者口味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市场份额会被新同类商品侵蚀。而开发新商品,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在推广成本方面,大幅攀升,难度极大,不仅国内消费者接受需要很久,走出国门几乎就更艰难。

我国不少消费类民族品牌制造企业,从食品、饮料到化妆品等行业,都不得不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国人口增量越来越少,很难达到再度塑造新一款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