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广东大地上发展起来的深圳,没有被粤语同化而是流行普通话?

气吞万里如猴


我是潮汕人,1999年到深圳,在罗湖客运站下车后,要去三岛市场,便用普通话向一个中年汉问路:“老板您好,请问一下,您知道这附近的三岛市场吗?应该怎样走?”那人一听,便笑道,“兄弟,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你是潮汕人。咱都是胶己人。告诉你,在深圳可以不讲普通话,说潮汕话就行。”听了胶己人用潮汕话这样对我说,我真的喜出望外,立问,“这样说,深圳很多潮汕人吗?”“是的,没错!”他说后手往附近一指,“就这方向走几百米,就是三岛市场了。”我向他道了一声“谢谢”,心里真有点小激动,原来,真像一句话所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我现在居住在罗湖,附近买物,真的基本用潮汕话就可以了。



枫叶乱舞


以前90年代到00年代。所有的人都是在讲白话,就和以前的广州、现在的香港、澳门一样,生活处处都讲白话,少数讲国语。本地村的朋友和同学也是讲白话,只有回到家才和家人讲围头话和客家话。 读小学的时候,30人一个班,基本就一、两个外省来的讲国语,很快也被粤语化了,连老师下课也是和我们讲白话。好像从千禧年起,就逐渐转变过来了,可能那时经济发展快,交通逐渐发达,更多的外省人来深了,大部队一进来,原来的小部队就被同化了,现在就国语当头了。但是遇到讲粤语的,还是继续讲粤语。


4岁细路打街机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改革开放开始就大批内地人南下创业。深圳本地人口少而很多人也移民到香港了,我在深圳打工有十年,基本上都是普通话的交流比较多,其余的是粤东人多,都是讲潮汕话和客家话的,深圳只是宝安那边的人讲粤语的多。


梅花英姿588


我只知道只要在80年代90年代初在深圳出生的孩纸基本都会讲粤语,哪怕有些个别奇葩不怎么爱讲的,也都会听,可能那时候看的电视都是来自香港电台,加之当时本地原住民也是讲的粤语,所以那个年代的孩纸都会讲,父母辈有些要做生意或必须语言交流的也都多少会讲,那至于90年代末到2000年这些,接触不多,不做评论


苏格拉底先森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不象一些头条问题问得那么不靠,那么让人侧目!我愿意在此和大家分享个人的心得,我是广东讲粤语的人,同时也稍懂客家话,能听懂三成潮汕话,这么说大家或许会明白我所耍表达的意思,即是广东最起码有三大语言。而深圳原居民大部分是讲客家话的,初建特区之时,这里首先就聚集了大量的本省淘金者,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潮汕和客家人居多,粤语最多占30%,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交往和沟通就出现了障碍,要越过这个障碍的最好法宝就是用普通话沟通,尽管老广的普通话说得很糟糕,但连说带比划还是能够表达出个八九十离十吧?随着特区建设如加速,本省剩余劳力已不足以撑起建设重任,再加上深圳能发财能挣钱已是全国皆知,于是乎,小小的宝安短时间内便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商贩。在这种情况下,本地的语言已披普通话淹盖得几乎可以怱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一些有条件在深圳安家的粤语人,他们的后代都已不会讲粤语了,别说外来人员被粤语同化,反过来,粤语早就被普通话同化了。细细想来,在这样一个移民新兴都市,真正的本地原居民还不到15%,被普通话同化是必然的、肯定的!


手机用户54351099634


因为深圳是中国的深圳,不是广东的深圳。深圳对广东没多少用,财政上没任何贡献,深圳对广东来说没多少意义。白占地方,还不给租。深圳快直辖吧,反正不想要了。而且深圳好几百万人,本地人才几十万,已经是外省移民地,不算广东的。怎么可能有人说广东话。


2000且听风吟2003


其实看看深圳的的人口分布就知道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只不过是一个人口几万的“小渔村”,但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人口上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以下就是深圳的人口分布情况。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土的深圳人只有80万左右,来自本省的广东人也不到300万,其它60%以上都是非本省的外来人口,而且大家也要知道,广东还分为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文化,并非全省都是讲粤语的,因此在深圳会讲粤语的人口比例并不算高。

深圳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出深圳的包容性,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而普通话才是大家沟通的桥梁,因此流行普通话是正常不过了。



其实不只是深圳,广东省的包容性也很强,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人口吸引力非常的强,每年有上千万的外来人口来此就业创业,即使你不会粤语,在广东也不会有语言障碍,因为广东开放性、包容性强,广东人遇到不会说粤语的外省人,即使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也好,他们都会自动转回普通话跟你交流的。


锦绣中源


深圳说国语不说粤语的原因:

①深圳市280万户籍人口中,主要是讲客家话的不是白话!

②与深圳市最亲近的是北部的东江地区,每天从东江地区往来深圳的车辆频率最多最高!而东江地区是客家人为主流,所以他们在深圳绝对不会以白话为主要交流语言。

③深圳的人口从多到少是(客家人600万,潮汕人200万,湖南人180万,四川人120万,河南人80万,湖北人70万,广西人80万,粤西人60万,江西人60万,福建人40万,安徽人40万,重庆人30万.贵州人30万(其他50万),很多人觉得四川人多其实是他们分不清湖南贵州云南重庆与四川的语言区分造成以为四川人很多,而且由于西南湖北人主要是农民工被迫离开深圳的特别多,深圳限牌之后加上房租压力物价压力很多外省人无法适应离开了深圳,而客家人却因为靠近深圳交通工具多,东江地区往来深圳非常方便逐渐适应下来,你到超市/菜市场听听很多客家声音。而粤语遇到普通话的追打已经节节败退)


东江客家郎


确实深圳地处珠三角东岸,那为什么没流行粤语呢?

一 深圳土著也不是人人都说粤语

根据《宝安县志》和《深圳特区年鉴》记载:深圳地区本地人使用原方言的人数,在1979年深圳建市以前的1978年为333579人,户数为75816户,深圳市本土语言在这333579万人中,说客家话的占比56%,说粤语(包括围头话)的,占比44%(这其中把大鹏人也包含在内,大鹏土著约占9%,实际粤语只为35%左右),所以结论是深圳原住民是以客家人占多数的群体,粤语也只是深圳众多方言的一种。

二 外来移民太多

目前深圳差不多2000万人口,其中常住人口有1300多万,但是原住民人只有40万左右,其中还大半使用客家话。而外来人口中,广东其他地区的移民(不一定讲粤语)也只占比1/4.众多的外来移民也奠定了普通话的良好的土壤。

三 深圳包容的环境

深圳市应该是所以一线城市中最包容的,外地的人来到深圳都感到非常的舒适,沟通无障碍,没有人强迫你学粤语,也没有人因你不会就会低看你。所有的日常交流,商务沟通都是使用普通话。粤语渐渐的就只能是同乡之间的沟通了。

总之不管是普通话还是粤语,都是为我们沟通服务的,深圳没能流行粤语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大家一起奋斗与拼搏,一起建设美好的深圳。开放的,包容的深圳更适合普通话。


细嗅深圳


为什么深圳没有被粤语同化而是流行普通话?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广东省下辖的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第一、 沟通 很重要

早年改革开放,作为临海的经济开发区之一,吸引的一拨又一拨各行业商人贸易公司入驻。这些公司老板要和政府部门,各地区行业人员,地方从业者,沟通交流。有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做任何事情首先就需要语言沟通,沟通靠什么?沟通最好得方式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普及高,而各地地区的老板有各个地区的语言不统一语言还真不好交流)。甚至当地的渔民、小作坊加工业者也要自行的学习普通话,要不然生意都做不了,因为沟通不了啊!

第二、 人口比例

“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都是国家经济的中心,外来人口远远大于本地人口。

根据《宝安县志》和《深圳特区年鉴》记载:深圳地区本地人使用原方言的人数,在1979年深圳建市以前的1978年为333579人,户数为75816户,深圳市本土语言在这333579万人中,说客家话的占比56%,说粤语(包括围头话)的,占比44%(这其中把大鹏人也包含在内,大鹏土著约占9%,实际粤语只为35%左右),所以结论是深圳原住民是以客家人占多数的群体,粤语也只是深圳众多方言的一种。




截止2018年深圳大概2000万人口,其中常住人口有1300多万,但是原住民人只有40万左右,其中还大半使用客家话。而外来人口中,广东其他地区的移民(不一定讲粤语)也只占比1/4.众多的外来移民也奠定了普通话的良好的土壤。

深圳是中国的深圳,不是广东的深圳。深圳好几百万人,本地人才几十万,已经是外省移民地,又怎么可能同化的了普通话。

三 包容同化

我国自古以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影响。儒家思想

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清朝虽然是满族入侵,统一了华夏,但是在他整个统治时期是不断汉化的。从最初的皇太极、努尔哈赤开始,就不断的提出满族汉化,虽然有些皇帝的大臣反对,但是都没能阻挡满族汉化的历史趋势。到了清朝中期后,基本从政治制度,到民间商贾、风俗习惯等都汉化了

整个满族都没能将华夏文化同化,而被反汉化。说明我们语言意义、政治意义、教育意义都很重大的。


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文化.经济交流的需要,无语言隔阂,而有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无歧视外地人口。

胳膊终究是拗不过大腿,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就提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大家不愿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所以只能统一通用语言,保存小语种/方言。求同存异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