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視色碧,正視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

《戰國策》的名篇《範子因王稽入秦》之中,範子,也就是範睢,說過這樣一句話:

“臣聞周有砥砈,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

——臣聽說周國的砥砈,宋國的結綠,梁國的懸黎,楚國的和璞,這四種寶物,曾經連工匠也不能辨別,但最終成為了天下名器。

範睢言下之意,是以寶物自比,希望得到秦昭王的賞識,成為聞名天下的臣子。

但,筆者想要探究的,卻不是範睢和戰國時代的烽火狼煙,而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詞彙——和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砥砈、結綠和懸黎在文獻中供人探究的記載並不算多,和璞,卻廣泛地活躍著,因為和璞正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的原料。

明張居正 《七賢詠》序中寫“ 和璞之縕玄巖”,縕,古時與“蘊”同義,玄即為黑色,說明和璞是一種蘊含著黑色物質的石頭。而在我院的論文《湖北省博物館藏出土戰國玉(石)器材質研究》中,提到了荊門包山楚墓中出產的三件玉器,經研究發現,材質均為軟玉。論文是如何描寫這三件玉器的呢?


“一件顏色為綠色,質地細膩,內部有大量黑色點狀物,但光澤極好,為玻璃光澤,微透明;其餘兩件為青白色,質地均勻細膩,油脂光澤,微透明。”

“仰視色碧,正視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

荊門包山楚墓的墓主為左尹,是令尹的助手,也就是丞相的副手,官職只在令尹之下。他下葬的時間是公元前292年,下葬時五十多歲,中年到去世這一時間段,正好處於秦昭王在位的時間(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因為墓主人在楚國身份地位高貴,有資格隨葬珍貴玉器,又正好和秦昭王處於同一時期,筆者大膽猜測,出土的這三件玉器,可能是傳說中楚國的和璞,而和璞就是軟玉

看到此處,一個問題或許會出現在讀者們心中:

楚國不就是湖北嗎?

沒聽說過湖北產軟玉啊!

《韓非子·和氏》中“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除了抱璞巖是卞和發現和氏璧的地方這一傳說外,並沒有明確的論證可以證明楚山就是荊山,因此,楚山可以是有抱璞巖的荊山,也可以泛指楚地之山

楚國,包括湖北而不單單隻有湖北。還是看戰國時代,《淮南子·兵訓論》記載:“昔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郯邳,潁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足以見得楚國疆域之大,至於“大地計分,中分天下”。

“仰視色碧,正視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

也就是說,楚國“北部疆域大致以方城一線以東、淮河以北區域,其地緣關係主要為韓、魏、齊三國;西部疆域大致為方城一線以西,其地緣關係先為巴,後為秦;南部疆域大致為淮河以南,也包括長江以南的今湖南、江西及江浙一帶的部分地區,其地緣關係是先為越,後為秦。”

梁啟超也作出研究,在結論裡提出:“其中權則全有湖北、安徽、江蘇三省”都曾歸屬於楚國。而世紀初,江蘇梅嶺玉作為軟玉的新品種被發現了。

“仰視色碧,正視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

梅嶺玉產於江蘇省溧陽市小梅嶺地區,上品“石質勻潤、顏色清鮮、透明度好”,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品種。符合和璞的記載。

不過,和璞是軟玉畢竟是一家之言,如果楚山並非泛指,而確實是特指荊山,那麼軟玉一說就不成立了。2003年,《寶石和寶石學雜誌》中刊載盛科元的看法,認為和氏璧可能是冰洲石。

因為《東周列國志》中形容和氏璧“‘此玉置暗處,自然有光,能卻塵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百步之內,蠅蚋不入,有此數般奇異,他玉不及,所以為至寶。’”,而冰洲石“色白光潤,具有獨特的雙折射性能,置暗處有微弱反光特徵”。

“仰視色碧,正視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

珠寶學家馬崇仁先生則認為和氏璧可能是翡翠。他認為楚地可能是縱橫五千裡範圍內的騰衝、緬甸,那裡正是產翡翠的地方。馬崇仁先生提出的另一個理由十分獨到,他提出世界上眾多玉石中,只有翡翠有完整的皮殼,滿足“玉璞”這一被皮殼包裹著的玉石概念。

“仰視色碧,正視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

也有一說,和氏璧是一顆巨大美鑽,見王春雲《破解國魂和氏璧之謎》一書。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摘於:G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