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色碧,正视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么?

《战国策》的名篇《范子因王稽入秦》之中,范子,也就是范睢,说过这样一句话:

“臣闻周有砥砈,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臣听说周国的砥砈,宋国的结绿,梁国的悬黎,楚国的和璞,这四种宝物,曾经连工匠也不能辨别,但最终成为了天下名器。

范睢言下之意,是以宝物自比,希望得到秦昭王的赏识,成为闻名天下的臣子。

但,笔者想要探究的,却不是范睢和战国时代的烽火狼烟,而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词汇——和璞。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砥砈、结绿和悬黎在文献中供人探究的记载并不算多,和璞,却广泛地活跃着,因为和璞正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的原料。

明张居正 《七贤咏》序中写“ 和璞之緼玄巖”,缊,古时与“蕴”同义,玄即为黑色,说明和璞是一种蕴含着黑色物质的石头。而在我院的论文《湖北省博物馆藏出土战国玉(石)器材质研究》中,提到了荆门包山楚墓中出产的三件玉器,经研究发现,材质均为软玉。论文是如何描写这三件玉器的呢?


“一件颜色为绿色,质地细腻,内部有大量黑色点状物,但光泽极好,为玻璃光泽,微透明;其余两件为青白色,质地均匀细腻,油脂光泽,微透明。”

“仰视色碧,正视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么?

荆门包山楚墓的墓主为左尹,是令尹的助手,也就是丞相的副手,官职只在令尹之下。他下葬的时间是公元前292年,下葬时五十多岁,中年到去世这一时间段,正好处于秦昭王在位的时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因为墓主人在楚国身份地位高贵,有资格随葬珍贵玉器,又正好和秦昭王处于同一时期,笔者大胆猜测,出土的这三件玉器,可能是传说中楚国的和璞,而和璞就是软玉

看到此处,一个问题或许会出现在读者们心中:

楚国不就是湖北吗?

没听说过湖北产软玉啊!

《韩非子·和氏》中“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除了抱璞岩是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这一传说外,并没有明确的论证可以证明楚山就是荆山,因此,楚山可以是有抱璞岩的荆山,也可以泛指楚地之山

楚国,包括湖北而不单单只有湖北。还是看战国时代,《淮南子·兵训论》记载:“昔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足以见得楚国疆域之大,至于“大地计分,中分天下”。

“仰视色碧,正视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说,楚国“北部疆域大致以方城一线以东、淮河以北区域,其地缘关系主要为韩、魏、齐三国;西部疆域大致为方城一线以西,其地缘关系先为巴,后为秦;南部疆域大致为淮河以南,也包括长江以南的今湖南、江西及江浙一带的部分地区,其地缘关系是先为越,后为秦。”

梁启超也作出研究,在结论里提出:“其中权则全有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都曾归属于楚国。而世纪初,江苏梅岭玉作为软玉的新品种被发现了。

“仰视色碧,正视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么?

梅岭玉产于江苏省溧阳市小梅岭地区,上品“石质匀润、颜色清鲜、透明度好”,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品种。符合和璞的记载。

不过,和璞是软玉毕竟是一家之言,如果楚山并非泛指,而确实是特指荆山,那么软玉一说就不成立了。2003年,《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刊载盛科元的看法,认为和氏璧可能是冰洲石。

因为《东周列国志》中形容和氏璧“‘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有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而冰洲石“色白光润,具有独特的双折射性能,置暗处有微弱反光特征”。

“仰视色碧,正视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么?

珠宝学家马崇仁先生则认为和氏璧可能是翡翠。他认为楚地可能是纵横五千里范围内的腾冲、缅甸,那里正是产翡翠的地方。马崇仁先生提出的另一个理由十分独到,他提出世界上众多玉石中,只有翡翠有完整的皮壳,满足“玉璞”这一被皮壳包裹着的玉石概念。

“仰视色碧,正视色白”,和氏璧到底是什么?

也有一说,和氏璧是一颗巨大美钻,见王春云《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一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摘于:G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