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然宣布关闭所有驻外使领馆,什么原因?你如何看待此事?

卞竞婉


国家先进,政治民主的以色列,突然关闭所有都驻外使领馆,这肯定不是一夜之间跟所有邦交国都撕破脸了吧?也没听说以色列也发生什么政变,政府被夺权了。那就只能猜测是其政坛内部的派系争斗,某一派势力的某种政治操作因素,引发了以色列这场不大不小的外交地震。



自从温和执政的拉宾总理一遇刺,代表以色列左派势力的工党便从此一蹶不振,右翼的利库德集团执掌以色列三十来年,一家独大并且越做越大。人多了难免嘴就杂,各种主张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在利库德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派系。内塔尼亚胡派系,虽然在大选中曾以微弱的优势赢得胜选,但由于众多派系的掣肘,两次无法完成组阁程序,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新举行大选。


现在轮到了右翼左的,“中间派”蓝白党胜出开始组阁程序,就难免又被内塔尼亚胡派系从中作梗,内塔的心腹干将外交部长卡茨,以财政部的一项新政侵害了外交人员利益为由,竟然关闭了驻外所有使领馆。哈哈!以色列外交部竟然对以色列的财政部闹起了罢工,其实是因为这个财政的部长,是在这次大选中获胜正在筹备组阁的甘茨派系人物。

这TMD就像讲评书的口头禅:鞍上人斗人,座下马斗马了,为了给甘茨拆台,替自己老大内塔尼亚胡再次主政制造机会,各位外交部长卡兹拉动动用自己外交部长权利,给财政部长施泰尼茨罢工,往甘茨领导的蓝白党脸上抹黑画鬼。其目的就是让这个甘茨这次的组阁也别想成功,让以色列今年年之内再来一次大选,给自己的老大内塔尼亚胡再创造一次机会,争取继续连任以色列总理。

美国的小跟班儿以色列,追随美国追得够紧,连政党恶斗的方式也都学的惟妙惟肖。唯独这种手段也忒新颖,一个国家的外交部竟然对自己国家的财政部罢工,也真够地球人笑个半拉月的了。


铁岭锋


以色列外交部宣布,从星期三早上一点钟开始,关闭全球所有的以色列驻外大使馆和领事!以色列在全世界有69个大使馆,23个领事馆,5个外交代表处。这意味着,它们的一切领事服务将停止!这可是闻所未闻呀!


到底为以色列外交部要做出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呢?

原来是,以色列外交部驻外工作人员工会,是为了争取和保护会员的利益,组织了统一罢工。

他们认为,以色列财政部一改惯例,打破几十年从不对以色列驻外工作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的惯例,反悔今年7月19日,以色列外交部与财政部之间达成的“驻外津贴免税”的共识。并向以色列外交部发出“驻外津贴征税”的公文。公文还要求对驻外人员已经花费掉的驻外津贴征税。这意味着,财政部不但在未来对驻外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还要进一步通过征税的方式,‘’要回‘’已经支付给他们的,并消费掉部分驻外津贴!

以色列财政部的这一“食言举止”,激怒了外交部和全体外交部驻外人员。而以色列驻外人员工会组织因应会员的呼声,为了维护会员的权利。就决定举行驻外人员‘’全体大罢工‘’。

其实,以色列外交部驻外人员的驻外津贴相当丰厚,几乎占其基本工资的比例的一半。一旦遭到以色列财政部征税,那可是减少了一大部分收入。因为,按以色列驻外人员的高收入,以色列财政部已经征收基本工资近20~30%的税额。驻外津贴免税,刚好可以补贴基本工资被征收的高税额。现在财政部改变主意,要对驻外津贴征税了。可以想象,驻外人员的收入马上锐减!这也难怪以色列驻外人员集体罢工。

以色列财政部对驻外津贴征税,不单单是对驻外外交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而且也对驻外军事人员的驻外津贴征税。所以,相关边界海关也关闭了。比如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周边的海关也关闭了。

对于以色列外交部的反对,以色列财政部长却说,是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每年增加外交预算,“掏空了财政部”,却罔顾驻外人员的利益!

由此可见,以色列政府中外交部和财政部的“内斗”,导致了以色列的整个国家的外交事务瘫痪,这对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和安全,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


颜二哥有言2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稀奇,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2011年1月,以色列外交人员举行罢工活动,致使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被迫推迟出访行程。

早在2014年3月,以色列就曾关闭外交部总部以及全球使领馆。这是该国外交使馆第一次总罢工,也是的以色列的外交工作瘫痪。

长期以来,以色列驻外人员一直抱怨薪资太低,税收太高。以色列共有69个使馆、23个领事馆以及5个特别使团,给他们的拨款一共只有3亿6700万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单位只能分到300多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000多万。

而以色列全国平均月薪也有2万多人民币,一年等于要20多万。

区区2000多万要支持1个使馆的人员工资和各种开销,真的是勉为其难。

今年5月以色列外交部认为由于经费不足,有250多处外交部机构、宿舍或者使馆领馆建筑物处于破败失修状态,急需要拨款维护。

然而因为以色列国内党派的争斗,外交部的经费仍然被继续缩减。

此次的冲突,源于以色列财政部要求外交人员补交高达几年时间的一项税收。

据《以色列时报》称,这次关闭全球使领馆的导火索在于以色列的财政部希望推行一项新的报销制度,要将外交部人员驻外期间自己产生的费用,从其工资里扣除,并按照税率的40%征税。

按照这个要求,外交人员每人都要补交几千甚至几万人民币的税。

本来外交人员就对工资低严重不满,连续闹过几次,这次还要搞他们等于火上浇油,罢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西方国家公务员罢工并不稀奇,连警察和法官都会罢工。奇怪的是外交部能够让所有使馆都罢工,看来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萨沙


以色列的外交部怎么可能为了驻外武官的几个津贴而闹罢工呢?这不让国际社会笑话吗?人均GDp已达4万美元的以色列,难道掏不起这区区几个小钱吗?绝不是。千万不要被以色列财政部所谓的征税而引起的两大部门间的矛盾——表面现象所迷惑了。

听锣听声,问题的症结在于:正值反对党的蓝白党甘茨28天的组阁敏感期间,竟然闹出这样的天大笑话,不能说没有猫腻,不能说没有政治因素。更何况财政部和外交部的这点纠葛,今年7月的时候都已经闹上了,那为何现在才爆发了呢?



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可能是现在甘茨组阁有关。以色列是典型的议会制、多党制国家,今年已经组织了两次大选,右翼的利库德集团的代表、现总理内塔尼亚胡已经两次组阁且全部失败后,根据宪法规定,只能转由中间党派蓝白党代表人物甘茨出面组阁,他能否组阁成功?以色列年内能不能举行第3次大选?这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现任以色列外交部长伊沙雷尔卡茨,是2019年2月份才被任命为代理部长,4月份转正的。他是一位资深的内阁部长和利库德集团成员,是以色列前情报部长和交通部长。也就是说,现任外交部长卡茨是内塔尼亚胡的心腹死党,是串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他从主管情报、到交通、再到外交,从他从官的这个轨迹可以看出,以色列掌管情报和外交这样的要害部门的人,能是一般人物吗?



而现任财政部长施泰尼茨,是以色列历史上的第33任财长。他可不属于右翼的利库德集团,而属于中间派性质偏左的蓝白党阵营,说穿了,他和甘茨是一个阵线上的。

如果看穿了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的党派属性,如果看穿了以色列两次大选引发的三次组阁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基本上能判断出这次外交部闹“罢工”风波的猫腻在那儿了!这根本不是钱的事儿,以色列根本不差钱,而是政党争斗的延伸所引发的涟漪——

甘茨所在的蓝白党集团,利用掌管钱袋子的权利,想通过制造一些噱头,给内塔尼亚胡所在的利库德集团制造一些麻烦或压力,从而引起舆论的关注,“逼”对方做出某种让步。这只是政党间的一种斗争策略而已。


书中有毒



凡事皆有因。每个国家的国情可能不尽相同,但强大或虚弱肯定都有各自的原因。对于强大的原因,不应该看其表面,而应该“深挖”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哲理性”。比如美国国会和白宫的“内斗”;比如英国的脱欧“煎熬”。从表面来看,它们似乎属于“内耗”。通常的说法是“与国不利”。但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也得承认其中蕴涵着的“哲理性”。恰恰是这种“内耗”使这些国家降低了“犯灾难性错误”的概率。同时也从侧面反应了“人性”的“内在规律”。以色列出现的“关闭驻外使领馆”事件亦是如此。

据中新社10月30日报道,以色列外交部30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称,自10月30日当天,以色列将无限期关闭所有驻外使领馆。关闭期间,使领馆不再提供领事服务。以色列外交部给出的理由是:“财政部违反了今年7月份与外交部达成的共识,单方面改变了已经实施几十年的补贴规定”。实质上,这就是以色列外交部的“罢工”。此消息一出,很多域外国家的吃瓜群众感到“诧异和不解”。纷纷发表议论说:“外交代表着国家的门面,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私利而破坏国家的形象?这是典型的不爱国行为!”其实,如果说以色列人不爱国的话,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以色列人的爱国之情已经浸入“骨髓”。但是,以色列人认为,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力和爱国并不矛盾。再者,以色列人的爱国更注重“实质”,而非表面形象。美国也曾做出将“政府关门”这样“丢人现眼”之事,但这也并没有阻碍美国的强大。所以说,脸面并不“实用”,而实力才是“根本”。



若论实力,以色列的国土仅有2.57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800万。土地墒情很差,多沙漠。国家安全堪忧,周围环伺着众多阿拉伯国家的警惕和仇视的眼睛。就是在这种安全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以色列却建成了现代化国家,是亚洲屈指可数的几个发达国家之一。试想,如果以色列人不团结,不爱国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但是,以色列人的个性是不愿受到“道德绑架”,他们认为爱国和个人正当权益并非“矛盾体”,甚至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如果个人的正当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他们内心的爱国热忱就会更高。所以,该争取的权益他们仍然会争取。而这次的罢工行为就是外交人员在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所致。


据报道,以色列外交部的这次罢工,起因是外交部和财政部关于“外交人员和驻外武官的津贴”纠纷。以色列财政部准备推行一套新的“报销制度”,以取代沿用几十年的津贴制度。外交部认为在时间节点上不合适,所以在今年7月份两部达成“再磋商”的“共识”。可能是沟通方面出了问题,导致以色列财政部在没有和外交部“磋商”的情况下,即通知外交部,将实行新的“报销”制度。而如果按照新的报销制度,对于已经报销的多余部分,这些外交人员必须“退返”。这就损害了这些外交人员的个人权益。因为,已经报销的,说明花出去了!再让他们“返还”,显然“不合理”。所以,他们以关闭使领馆的方式以示抗议。


有网友担心说:“使领馆关闭了,那如果以色列人在国外需要救助怎么办?”其实,所谓的“关闭”,只是不再办理签证服务等事项,也可能会影响外交事宜。但却与个人的“应急和救助”无关。这也就体现了以色列人的真爱国和对同胞的“真情”。也就是说,即使他们不是使馆人员,如果他们的同胞需要救助,他们同样会“义无反顾”。其实,以色列外交部的“罢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2014年的时候,以色列外交人员已经“罢工”过一次了!

据此前的媒体报道,以色列外交部曾在2014年3月罢过工,当时,以色列外交部关闭了在全球各地的102处使领馆,虽然外交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却也没有阻止以色列的发展步伐,以色列也并没有因此变得虚弱。这就是爱国的“哲理性”问题。这个哲理就是个人权益得到尊重后,其爱国的动力会更足,会更有“归属感”,会更加落在“实处”。这个实处就是使以色列“更强盛”。以色列人所创造的成就也栓释了这个“哲理”的内涵。


以色列“国小人少”,资源贫乏。但以色列人的人均GDP却达到了4万多美元,位列亚洲前几名,丝毫也不逊色于中东的一些产油国。最主要的是,以色列在沙漠化的国土上却创造了现代化的农业样板,成为了全世界学习的标杆。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的工业化和科技水平同样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最最重要的是以色列在教育和基础学科的成就更是以色列未来可以长久立足的“法宝”。显然易见,对个人权益的争取,并没有妨碍以色列人对国家的贡献。

从去年到现在,以色列已经举行了两次大选,新政府始终没有组成。本月21日,内塔尼亚胡又一次组阁失败。现在,组阁权又转到了中左翼联盟的甘茨手中,假如甘茨组阁失败的话,以色列将会进入第三次大选程序。之所以组阁失败,皆因有些党派不愿放弃理念和原则。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不以大局为重,是在损害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就像英国脱欧一样,似乎被嘲笑。但是,这种尊重民意和尊重程序的做法,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损害国家利益,但从长远看,则可避免这个国家大的“灾难”。而一旦他们达成共识后,其“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这就个人正当权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哲理性”。


犹太人曾在外游荡了两千多年,直到1948年才建国,而在建国的第二天即遭到围攻。在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数度岌岌可危,但他们都挺过来了!试想,如果他们不爱国,不团结的话,也许早就“不存在”了!显然,他们将爱国落到了“实处”,而不是流于“表面”;他们将团结融在了行动中,而不是在语言上。所以说,以色列外交部和财政部的这次“纠纷”并不能证明他们不团结,因为团结也要有“底线”。也不能说明他们不爱国,因为外交人员争取的也是他们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从哲理上来说,将矛盾摆在“桌面”上,将正当权益争取来,也许更利于他们团结,也许会使他们更爱以色列这个国家。


人生触底反弹


以色列突然关闭所有的对外使领馆,表面上是因为以色列外交部大罢工造成的。但是实际上,这是以色列外交部、财政部两个部门深刻的矛盾冲突所致,根本上反应的是以色列各派系之间的斗争进一步加剧了。

目前,以色列外交部宣布以色列在国外的100多个大使馆、领事馆、驻外机构全部关闭,包括以色列在联合国的派驻机构也进行了关闭。同时,以色列所有驻外外交人员、驻外武官全部停止活动,以色列外交史上最大的关门潮随之来临。


以色列外交部关闭使馆,直接目的是抗议以色列财政部。表面原因是因为以色列财政部取消了以色列驻外外交人员的津贴,并且已经发放的津贴,也要退还给财政部。不得已之下,以色列外交部驻外机构在统一安排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罢工。

不过,以色列外交部此次大罢工,实际上还是外交部和财政部的矛盾造成的。而外交部和财政部的矛盾,又是以色列激烈的派系争端造成的。目前,随着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组阁失败,以色列各派系之间的相互斗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当前,以色列外交部由执政的利库德集团所掌控。自2015年以来,以色列外交部长一职由总理内塔尼亚胡兼任。2019年初,内塔尼亚胡在反对声中被迫将外交部长一职交给同阵营的卡茨。不过,尽管部长换为了卡茨,但以色列外交部依然在利库德集团掌控之中,这也为以色列的外交部同其它派系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目前,对以色列外交部发难的财政部,掌握在以色列全民党手中。以色列全民党和利库德集团一样,也是以色列的右翼派系,双方曾经是同盟。然而,随着内塔尼亚胡第五次连任总理,全民党向内塔尼亚胡提出了索要四个内阁部长职务的需求,引起内塔尼亚胡不满,双方不欢而散,同盟破裂。随即,内塔尼亚胡的组阁也宣告失败。内塔尼亚胡组阁失败以后,以色列总统宣布让双方共同的对手蓝白党组阁,全民党和利库德集团的分离之势更加凸显。在库利德集团和全民党的明争暗斗之下,全民党掌控的财政部,与利库德集团掌控的外交部,双方发生的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利库德集团虽然组阁失败,但是实力依然远强于全民党。可以预见的是,在外交部罢工的这一次争锋中,财政部最后还是必然会有所退让的。



苏绽


这事儿木叔10年前就采访过它们,现在报纸上还能找到呢哈哈!所以很有发言权。

简而言之,问题出在:以色列外交部、财政部之间的预算拨款问题没有谈妥。或者说几十年的老问题如今发酵了。

在以色列,他们政府所有部门在前一年都要做出第二年的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财政部同意的话,第二年就按照这个预算来执行。除非很特殊的情况,会追加预算,否则一般财政拨款管理很严格。

外交部的员工工资就包括在每年的预算当中。但是由于过去工资基数定的比较低,导致每年的增幅并不大,所以外交官们普遍不满。

再加上以色列的外交部是有工会维护权益的,所以谈不拢的话,外交官就罢工了。

结果当然就是没有办法工作,导致驻外使领馆的签证啊、活动啊都只能暂停。

1个月前,已经闹了一次罢工了,结果财政部和外交部乃至工会紧急达成了一个协议。也就是说要给外交官增加待遇。所以罢工最终平息。

但如今财政部又说要改之前的协议,而且不只是外交部的外派外交官受损,连国防部派遣的驻外武官的待遇也要受影响。因此这次罢工的波及面不仅是外交官了,还包括军人。

以至于以色列外交部国防部和财政部之间围绕待遇的纠纷演变到最后就成了关闭领事馆的问题。

以色列这个,其实有点像美国政府关门,就是因为国会不给拨款,政府运作受影响,只能关门。

不过既然木叔说,10年前采访时,以色列就发生过这个问题,因而这对以色列不算稀奇的事情。虽然签证等业务受影响,但本质上不会对该国外交活动带来根本损害。毕竟这10年谁也没觉得以色列外交和军事出什么问题嘛!

但必须要说的是,如果这种纠纷和罢工过于频繁的话,让以色列外交官越来越不满,可能会让很多人都不愿意涉足外交部门,这对以色列外交长期来讲是有很大影响的。

举个例子吧!

记得10年前以色列使馆的参赞在接受采访时大发牢骚,说他的工资不高,不仅和以色列的平均工资没法比,就是在我们国内开销也紧张,所以他很支持。

当时以色列的人均GDP应该也已经3万美元了,他的工资可能还不如这个高。


你如何看待这个话题?

欢迎交流讨论!


木春山谈天下


据中新社30日报道,10月30日,以色列外交部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宣布自10月30日当天起,将所有驻外使领馆无限期关闭。

导致以色列关闭所有外交领事馆的原因是因为该国财政部和外交部之间的矛盾,财政部决定撤销在7月份与外交部达成的共识,单方面撤销了外交部驻外人员的“津贴免税”的有关协定。简而言之,就是外交部不满意财政部的政策,于是他们罢工了。

据悉,这已经不是两个部门之间第一次闹矛盾,早在2014年以色列外交部就和财政部交上手了,外交部长期抱怨自己的工资太低,他们要求财政部给他们涨工资,把他们的月薪涨到1700-2600美元,但这一些要求没有得到财政部的回应,一气之下,外交部选择了罢工,关闭了102个驻外领事馆,导致连以色列的总理的出访都没有成行。

看了这则消息后,真是令我们哭笑不得,原来以色列的部长大人们这么任性,连总理都管不了他们,想什么时候罢工就什么时候罢工,一点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都没有,我都怀疑他们是怎么当上的部长的。

其实,这并不是部长权力任性,能不能罢工部长决定不了,而是有外交部的工会决定的。以色列实行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抄袭美国的,因此两国在工会制度上也是非常类似,在以色列每个企业都会有工会,连政府部门也有工会,只要有劳工的地方就会有工会。而工会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大到可以绑架企业的地步,稍不如意,工会就可能组织罢工对抗企业主。

最近奥巴马拍了一部纪录片非常火,名字叫《美国工厂》,曹德旺到美国开工厂,企业要求建立工会,曹德旺坚持只要工会进来,他就退出,可见在美国工会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同样在以色列也基本如此,只要是工会决定的事情,就是连以色列总理也没有办法,因为这个权利已经是写进宪法了,只要干涉就牵扯到违宪。

由此看,这种制度还是有很大的弊端,你可以罢工,但不能以牺牲公众利益来换取你自己的利益,这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大国纵横


怎么看待?内塔尼亚胡都无法组阁让给竞争对手了,所以外交部的报销如果没有预算或者没有发票就不给报销,财政部还是厉害啊!

以色列财政部违反今天七月达成的协议,单方面改变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的有关协议,所以外交部被迫于30日关闭全球各地的使领馆。以色列财政部要求这些外交官提交这些花销的收据,财政部将会依据这些收据来收取消费税!

这个事情发生其实挺有意思的:

1.根源上还是现在以色列迟迟无法组阁成功,就是内塔尼亚胡对手甘茨组阁也差火候啊!既然政府都没有总理,下面的财政部趁机发难花钱大手大脚的以色列外交部就符合逻辑了。所以,政府摇摆才是根源。

2.对于外交部的花销、报销与交税的争斗老早就有。在2014年就发生过全部使馆罢工的事件,也是因为钱闹的。

3.最近一次是今年5月份。以色列国家爱审计长发表一份报告,就谈到了外交部雇员生活艰难,待遇很差的问题。在今年9月份因为金融纠纷就发生过外交部的罢工。

慢慢来吧,钱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


英武


中新社10月30日报道,以色列外交部在10月30日当天,将无限期关闭所有驻外使领馆。并声明关闭的这段时期内,使领馆不再提供领事服务。以色列外交部也给出的理由:“财政部违反了今年7月份与外交部达成的共识,单方面改变了已经实施几十年的补贴规定”。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第一次罢工,2014年三月份以色列就关闭了全球102个驻外使领馆。是何种原因致使此事件的发生,我们剖析一下。



事情的起因。

以色列财政部最近推出了一项新的财政报销政策,推翻了以前旧的报销政策。里面主要的一条就是,以前报销制度下所报销的多余款项,必须无条件的返回到财政部,这就无疑损害到了外交人员以及驻外武官的津贴,补助等涉及到自身的实际利益。外交部针对这一项财政新政策声明:“我们除了罢工,别无选择,但是期待事情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

矛盾方的症结

财政部跟外交部是平行的两大机构,这项政策是由财政部起草提议,然后送至两大机构的共同领导机构裁决下发。所以以色列外交部针对的矛盾点并不是单指财政部。以色列现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连续两次组阁失败,他希望通过不断的变革,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更多人的支持的方式使得组阁如愿。结果事与愿违,当新政策真正触及到一部分人利益的时候,如果没能处理好善后关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这件事让以色列政坛又添了一个败笔,同样也影响了国家的对外形象。



反思

任何事情都需要辩证地看待。外交部作为一个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机构,承担了更多更大的责任。如此仓促地关闭对外使领馆合适吗?有没有考虑对国家造成的影响?2014年首次关闭使领馆,导致一切访问以色列以及以色列总理对外的活动都被取消。那么,对于普通民众有什么影响呢?移民、对外劳务以及游客,都将面临被暂停签证的窘境。没有签证,就出不了国,回不了国。

总结

任何一项新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会面临不同的声音,这个时候就需要整体把握,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不断的革新是去除跟时代不相符合的顽疾来更好地前进。另外,特别是当我们个人的利益跟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所担当,因为集体的利益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维护的,特别是国家形象。我们有句俗话,家丑不外扬,家里有矛盾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关起门来,自己人协商解决。以色列的这一做法确实有点过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