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的火鍋長什麼樣?在西漢時期就有蒸餾器了?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眾多文物當中,有兩件做工精美,外形奇特的青銅器物。第一件青銅器物讓人們看了既熟悉又陌生,它的主體形狀像一口圓形的鍋,下面有一個鐵盤,這是由於這一特點,使它剛一出土,便成為了考古學界關注的焦點。尤其圍繞這件青銅器的功能,大家眾說紛紜,其中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認為這件器物是一個古代的“火鍋”。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一時間,這件青銅器的用途引發了廣泛的熱議。不僅如此,和這件疑似銅“火鍋”的器物一同出土的還有一件器物,同樣也引發了眾多的關注,這件青銅器做工複雜,主體形狀酷似一個圓桶,桶壁分為內外兩層。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造型獨特的組成部件,雖然考古學界對它的功能有著近乎一致的看法,但是對於它的具體用途,卻有不同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如果可以確定,甚至可以改寫有關歷史。那麼海昏侯墓出土的這兩件引發熱議的青銅器,它們在古人的生活中到底扮演者怎樣的角色呢?我們日常所熟悉的火鍋到底起源於何時?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三足鼎”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的確有一些是人們見所未見的東西,正因為見所未見,所以爭議就比較大。其中有兩件文物,爭議是最大的。一件就是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三足鼎,我們從這件器物上可以看出,是一個三腳的器物,上面好像是一個釜的造型,肚子比較大, 口是斂口,上面還有環。有趣的是它這個釜的腹部懸著一個炭盤,這個炭盤而且還有出灰口。這件器物當時一發現的時候,現場的專家組的成員就說,這應該是一個實用型的“火鍋”。為什麼這麼說呢?從造型上不難看出來,它就是一個“火鍋”,為什麼說是實用型的呢?因為炭盤裡面,還發現了炭的痕跡,鍋裡面還有使用過的痕跡,甚至還發現了板栗的殘物,所以這一定是用過的,是實用型的。

古人吃的火鍋長什麼樣?在西漢時期就有蒸餾器了?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三足鼎

這樣一來的話,兩千多年的“火鍋”一發布,很快就把媒體“燒”熱了。媒體就爭相報道兩千多年前的“火鍋”現世了,人們非常興奮。可以說是聚焦了世界的目光,甚至有人還把海昏侯就說成他是一個十足的“吃貨”,當然有人說的雅緻一點,海昏侯真是一個美食家。

有關火鍋起源的說法

從日常生活來看,人們非常熟知火鍋這一炊具,所以在心理上將出土器物賦予一個公眾熟知的名字,便更容易使公眾所接受。不過也正是因為人們對於使用火鍋的熟悉,就會發現,這件被稱為“火鍋”的古代青銅器僅僅是形似而已。在使用方面,有很多不符合使用習慣的地方,比如說炭盤的微小無法持續加熱銅鍋,鍋口的狹小無法撈出食物等等,如此諸多不合“使用規範”的地方,使人們對銅“火鍋”產生了更多的質疑,那麼我們日常食用的火鍋到底起源於何時呢?

火鍋毫無疑問是中國人獨創的美食器皿,但是至今有關火鍋起源的說法,還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說的是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人鑄造了一個“五熟釜”,這個五熟釜就應該是火鍋的前身,它也是一個鼎的形制,中間把它分隔開了有五個地方,可以放置五種不同的食物,所以把它叫做五熟釜。看上去這個五熟釜看上去跟火鍋還真有相似之處,尤其是讓人聯想到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鴛鴦火鍋”。另一種說法說火鍋可能起源於東漢,是東漢時期一種叫做“豔鬥”的東西。根據文獻推測的話,豔鬥應該是用陶,或者是用銅製成的一種器皿,這種器皿也有三隻腳,腹部還有一隻把子,可以把它拿起來放到火盆上去受熱,這種吃法也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火鍋。

古人吃的火鍋長什麼樣?在西漢時期就有蒸餾器了?

還有一種說法覺得火鍋的起源應該更早一些,可以追溯到西周有盤鼎。西周有盤鼎是一個鼎的造型,有三足兩耳,三個夔形足,在有足的中部地方,鑲上了一個火盆,火盆裡就可以擱置炭火了,用來燒熱鼎中的食物。這件器物就是西周的有盤鼎,現在就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什麼我們會把這個東西看成是一個“火鍋”呢?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火鍋,其實是有一定的特定的條件。從西周有盤鼎讓人感覺到火鍋有可能是從鼎發展過來的,但是鼎和火鍋不同的地方在哪兒呢?那就是火鍋是可以連同火一起搬動的,而鼎不行,鼎只是底下生火。那麼西周有盤鼎這個結構,這種創造實現了器物和火,染料一起搬動的這個目的。因此我們可以把它認定為它是火鍋最早的雛形,我們說它是火鍋的雛形,是因為這個器皿還沒有脫離鼎的形態。

到後來,就要說到海昏侯墓出土的那個三足的炊具了。海昏侯出土的這個三足的炊具,完全可以看成是什麼呢?看成是火鍋的完成形態。我們說它有三隻腳,似乎是帶上了鼎的形制,但它已經不是鼎了,上面沒有兩耳,它上面的容器只是一個釜的造型,它是鼓腹斂口,設計得非常有意思就在於它的炭盤,它的炭盤和釜的腹部是相連的。這個相連當然不是相通,相連的結構由於金屬能夠產生導熱的作用,對整個這個火鍋的加熱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那看起來似乎不大,但是這個炭盤的直徑或者叫口徑和“火鍋”的上面的口徑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說蓋上蓋,憑著這裡面的炭火,同樣是可以把鍋中的食物可以煮熟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一件三足器是可以定性為火鍋的,當然我們說它是溫鼎也沒有錯,一件可以煮熟食物的東西用溫熱食物肯定不是問題。只不過我們感覺到一件器物的問世,尤其是我們現在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不同的看法。

青銅蒸餾器

除了備受關注的青銅“火鍋”外,海昏侯墓中還出土了一件很有“實驗範兒”的青銅器物,主體部分相當於一個圓桶,如果不熟悉的人看過後會覺得它平淡無奇。不過經過考古學家分析這是一個做工十分精細的青銅蒸餾器,它的每一處設計與構造都有嚴密的邏輯性與科學性。在當時的背景下,它的蒸餾功能堪稱完美,那麼這個做工複雜的青銅器到底有著怎樣奇特的構造呢?古人又是如何用它來蒸餾的呢?

“火鍋”引起的熱議至今還在持續,海昏侯墓中另一件引起人們爭議的器物是一個我們現在叫做蒸餾器的東西。現在在展示的過程中,還是把它稱為“青銅蒸餾器”。青銅蒸餾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它的上面是一個蓋,穹隆形頂,和我們看到的一些鍋子高壓鍋的那個頂有點相似,只是它上面的那個把子顯得長一點。那麼那麼長的把子到底有沒有特別的作用啊?僅僅是為了持拿方便嗎?還是因為它在一定的時候在這個把上可以外接什麼東西呢?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因為沒有依據。

古人吃的火鍋長什麼樣?在西漢時期就有蒸餾器了?

劉賀墓出土的“青銅蒸餾器”

蓋子的下面是一個圓桶,邊上是有耳環的。圓桶的底下是一個口徑,往裡邊收的一個子口,這個子口可以用來跟它底下的東西進行對接。這個底下的第三個部分就是一個青銅釜,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一個鍋子。釜可以用來燒水,也可以用來煮食物。在漢代已經開始有了灶了,這個東西可以直接放到灶上生活火可以煮熟食物的。

這是它的外部的結構,光看外部結構還不夠,我們還得到裡面去看一看。在內部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中間的部分。這個圓桶的部分我們自己觀察,你就會發現這裡面有兩圈造型,也就是說它有兩圈桶壁,外圈和內圈。平視過去,內層的那個桶壁比外層要略高一些。這兩層地下是封閉的,只有中間的那個內桶桶壁的底下,也就是我們說收口的那個部分是一個菱形的柵格,它的作用估計是用來放置要蒸煮或者蒸餾的食物。在桶的底部我們還發現了兩個有趣的東西,在柵格的兩邊一邊一個,這兩個東西和它的桶底是相通的,應該說叫做導流管。

青銅蒸餾器的工作原理

這個東西就很有意思了,那麼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是個蒸鍋嗎?還是個飯甑呢?當時就有人猜測,其實這樣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蒸餾器了。我們為什麼說這件器物是一個蒸餾器呢?因為它比一般的飯甑多出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這個裡面有夾層,這是比飯甑多出來的東西,第二個就是多出了兩個導流管,一般的飯甑是不存在這個東西的。如果我們按照蒸餾器來判斷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蒸餾器需要具備的結構這裡都具備,比如說穹形的蓋和桶會構成蒸餾器的凝露室的部分,也就是蒸出來的水蒸氣會在上面凝結成露珠。那麼兩層的桶壁呢?就構成了凝露槽了。有了凝露室再加上兩層桶壁構成的匯露槽,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蒸餾器。

我們現在可以通過想象來還原一下這個蒸餾器的操作原理。第一步,我們將需要蒸煮的,需要蒸餾的這個材料放進內桶之中,因為內桶是有柵格將它托住的。當然我們蒸煮的物料也可能顆粒比較細,比這個柵格孔細的可能會漏掉,其實這個沒關係,可以在這個柵格之上放一個同等大小的圓形的用竹子篾做成的一個墊子,或者是在這個上面放一層麻布,就基本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食物裝進這個桶之後,我們就可以將這個桶子和釜對接起來,將注滿水的這個釜跟這個桶子對接起來,蓋上蓋兒。第三步就可以把這個東西放在灶火上來生火了。加熱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釜裡面的水加熱之後就會沸騰,就會產生蒸汽。蒸汽通過柵格就會穿過被蒸煮的物料,被蒸煮的物料的成分就會滲透到汽水中去,進而在這個蓋上,也就是凝露室裡邊凝結成水珠。這個帶有被蒸煮物料成分的水珠在凝露蓋上沿著四周再往下流,就進入到匯流槽,也就是桶的隔層,再順著導流管流進外面承接汽水的按個器皿裡面。如此這般,我們應該說蒸餾成功,很完美。

古人吃的火鍋長什麼樣?在西漢時期就有蒸餾器了?

對於這件青銅蒸餾器的功能,考古學界有著近乎一致的看法。不過在確定它的具體用途的時候,考古學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聲音,其中一種說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如果這一說法成立就意味著有些歷史將要重寫,那麼這個引發眾人關注的說法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的專家們是如何考證的呢?

至今可以說考古學界,包括學術界沒有人否定這是一件蒸餾器,這一點還是比較地一致,但是它的功能是什麼?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那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應該不像是一個一般的器物,有可能是用來煉丹的,也有人說這個玩意兒有可能是用來熬花露水的,也有人說這個東西可能是用來熬藥的,甚至還有人說這個東西應該是用來蒸酒的。當然也有人說這個器物主要不是蒸餾,它還是蒸,它的用途主要還是蒸,因此這個器物一問世,在這個上面就產生了爭議。當然器物在問世的時候,現場的專家認為它是蒸餾器,在海昏侯墓裡面是個新發現,在過去是非常少見。

作為一個蒸餾器我們可以推斷,也就是說在兩千多年籤的西漢時期,就有了蒸酒的器物了。那麼中國蒸餾酒的歷史由此可能前推一千多年,這個結論就非同小可了。當然說的稍微謹慎一點,是加上了兩個字,叫對蒸餾酒的認識提早了一千多年,加了“認識”兩個字,應該說說的還是比較含蓄地。當時在考古現場在這個器物內發現了芋頭的殘渣,現在在日本製作清酒用的材料還是芋頭,由此,現場的專家認為這是一個蒸酒器。但是學術界認為這作為一個蒸酒器可能難以成立,至少是覺得不夠自信,尤其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燒酒非古法也

現在發現得比較早的蒸餾器,在海昏侯墓出的這個蒸餾器之前,所發現的那些墓基本上最早的都是元代及元代以後的東西,那麼早到這麼早的基本上沒有過。那麼有關中國白酒的起源,在這個專門研究白酒的這個領域裡面的學者也提出了很多的看法,從事酒類研究的學者們,現在有關白酒的起源有幾個說法。有的說白酒是元代,這一說是比較流行了,有的說更早一些,應該到宋金時期,也有的說唐代就有了,甚至還有的推到了東漢。一個自然科學研究者周嘉華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說道:

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較有說服力,但是這並不是排除在元代之前,中國部分地區的少數人,特別是製藥者已掌握運用蒸餾技術製取蒸餾酒,而這種蒸餾酒只是少量製備,沒有形成社會性的規模生產。

這位研究者的認識就是白酒還應該是元代還是比較可靠的,他說不排除在這之前有少數的人掌握了這個白酒提取的技術,只不過是很少量的,沒有社會化的大生產這個說法應該說把這個依據往前推進了一步。但是我們如果真正站在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面前,其實我們幾乎是很難懷疑這件器皿是一件蒸酒器,我對這件器物能夠蒸餾白酒說實在話是不持懷疑態度的。至於有人說這件東西主要是蒸而不是蒸餾我就很難認同,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是蒸的話,一個甑就解決問題了,包括我們現在的超市裡面的燒鍋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用不著這麼複雜。比如說這個蒸餾器裡面用上了夾層,一個蒸鍋用得著夾層嗎?用得著導流管嗎?我相信古人不至於這麼笨吧,還要這麼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嗎?而恰恰我們所說的這個夾層和它的導流管是蒸餾器必備的構件。

古人吃的火鍋長什麼樣?在西漢時期就有蒸餾器了?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就是今年的4月19號發表在《文匯報》的《筆會》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孟輝。這個標題是這樣說的《海昏侯的蒸餾器如果李約瑟爵士能夠知道……》,這篇文章就說到李約瑟博士,李約瑟是《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史》是多卷本的,其中有一卷叫《鍊金術與化學》,在這一卷裡邊,李約瑟用了一章專門來討論蒸餾器。孟輝他就說李約瑟博士可惜他當時還受了文物所見的侷限,因為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多的文物來進行參照,所以李約瑟博士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約瑟博士在他的研究中說中國在明清以後蒸餾器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就是上邊有一個穹蓋,並且這種蒸汽的邊上是有盛露槽的,那麼底下的所蒸之物,蒸汽從上面在穹蓋上面凝結成珠,最後像四周流下,到了匯露槽,再進入到匯露槽中的一個漏斗裡面,再引入到外面去。這個跟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比較相像,但是李約瑟不知道,李約瑟就將這種蒸餾器命名為“西式”,叫西式的蒸餾器。西方學者也把這種蒸餾器叫做“地中海式”。

第二種類型就是中國明清以後流行鄂蒸酒器。上面的蓋其實就是一個鍋,穹形不是往上,而是朝下。在這個鍋裡面可以放上冷水,就形成了一個冷卻室。當蒸汽上升之後就在鍋底凝結成露珠,最後流下來,流到鍋底的最低點,在這個最低點滴下去。在最低點對應的就有一個盛露盤,大概一個錐形的一個缽子,錐形缽子的尖就有孔通過一隻管子,就流到外面。這是農村常見的一種蒸餾器,蒸酒用的。

這兩種蒸餾器李約瑟博士是怎麼判斷的呢?他說這兩種東西明清的時候中國所有的這兩種蒸餾器只有第二種類型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而第一種類型的蒸餾器全部都是從外面傳來的。所以孟輝就由此發出感嘆,他說這個李約瑟博士可惜就是沒有看到文物。假如他看到海昏侯墓出土的這個文物的時候就不會這樣說了。所以結論應該這麼說,李約瑟博士說的這兩種類型的蒸餾器全部都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孟輝在這段文章的最後說了這樣一段話,還是挺有意思的:

然而,這件西漢時代的蒸餾器,其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蒸餾什麼,而在於,它是蒸餾器本身,在於它是一件徹底成熟的,蒸餾器。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有很多東西的確有點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的常識了,受我們所見的侷限,很多東西來的太突然,令人有點目不暇接了。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說海昏侯墓出土的“火鍋”也好,這個青銅蒸餾器也好,其實並不在於它本身可不可相信,而在於這些東西的創造居然那樣地玄妙,玄妙地令人難以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