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要发动襄樊之战?

dimanlanke


 公元218年,曹操与刘备爆发了汉中之战;

  公元219年春天,曹军在战场上十分被动,曹操不得不主动退出汉中,但是临走前却强行带走了大量人口。刘备虽然得到了汉中,却只是一座空城,如果想要长期占据汉中,刘备必须从人口本就不多的蜀中迁百姓过来。从结果上说,虽然刘备取得了胜利,但也相当难受。

  曹操虽然退回到长安,但是依然对汉中虎视眈眈,一到播种农忙的时候,曹操就派兵骚扰,让汉中的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这种事把蜀汉逼的疲敝不堪,甚至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这时候,刘备希望将曹操的注意力从汉中转到其他地方,而关羽此时发动襄樊之战,正是刘备所期盼的。

  公元219年夏天,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意思是“关羽可以代表刘备出征,没有自作主张的问题”,虽然《三国志》没有记载刘备授权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得很明显,刘备是希望关羽打襄樊,以缓解汉中的压力。同时,攻打襄樊也是为了打通荆蜀交流的经脉,从汉中走汉水可以直达荆州。

  襄樊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如果襄樊被攻下,中原大门就被打开。所以,正如刘备所料,曹操把注意力转到了荆州。公元219年冬天,襄樊之战的一片大好,不得不佩服关羽的军事才能,以一己之力对抗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一度让曹魏境内民变,曹操几次都想迁都,可惜最后功亏一篑,兵败麦城。

  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天下有变,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当时汉中失利夏侯渊阵亡,汉中迁民导致怨恨重重,中原劳役苦重引发了各地民变不断。这时候,曹操的统治出现了动荡危机,此时出兵正符合“有变”的前提。不论是刘备的默认,还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都没有错。

  战争刚开始,进程相当顺利,就算后来被徐晃击退,关羽的水军依然能隔绝汉水包围襄阳。失败的关键在于东吴的偷袭,再加上糜芳、士仁的投降。如果没有内部人的反水,关羽起码还有退路,不至于兵败山倒。整个战争,关羽一人对抗曹孙所有名将,还有自己人反水,焉能不败?


野史共享


《三国志》里没有任何记录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甚至没有记载刘备是否授权关羽发动此次关乎魏、蜀、吴三国转折的战役。

关羽为什么在没有得到刘备授权的情况下发动襄樊之战呢?原因有两点:

一、关羽审时度势,发动襄樊之战是战略考虑

刘备从赤壁之战捞到了第一桶金,占荆州为根据地,经营十多年后,西进益州,抢了刘璋和张鲁的地盘,一下从卖草鞋的变成了土财主,整个蜀国势力大增,而起家的本钱就是荆州,刘备入川前留下了他最为倚重的将军关羽镇守,并且授予“节钺”之权。

“节钺”就是关羽可以在任何时候做出等同于刘备权威的命令和行动,并不需要向刘备请示。

节钺解决了关羽可以自作主张发动战争的权力问题,而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却是个战略问题。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比其他人重要得多,这不只是因为两人插过香,拜过把子(正史并没记载两人结拜过),重要的还是因为关羽具有非凡的能力。

发动襄樊之战的局势让关羽看到了机会,也感知了蜀国的危机。建安二十四年,是刘备集团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刘备从西川出发,攻取了曹操的汉中地区,并且占领了上庸等郡。

不要以为刘备占领了曹操的汉中、上庸等地就万事大吉,没那么简单。刘备大军算是孤军深入,兵力不济,粮草不余,而曹操在放弃汉中、上庸等地的时候,耍了心眼,把该地的民众全部迁徙到了关中,刘备占领的其实是空城,没人的地方更让刘备头痛。

城池要士兵守护,粮食要川中运输,连地里的粮食都没人收割,你还不能撤退,一撤,曹操就追回来,不但抢回了地盘,顺便还要追击一下。

关羽对此局势应该相当的清楚,在没有得到刘备授权的情况,唯有从荆州北上攻击曹操的襄樊之地,吸引曹操大军向南对抗关羽,才能给刘备留下充足的经营汉中、上庸等地的时间,无论是吸引当地民众回归,还是迁徙蜀中百姓北迁,那都需要时间。

二、震慑孙权,巩固荆州

刘备西进益州,留给关羽的人马并不多,整个荆州几郡总共才5万多人,关羽要镇守当时最为重要的荆州之地,肯定是捉襟见肘,他能够确保荆州不失,一方面靠的是吴蜀联盟,另外一方面靠的是关羽的威名。

在三国那个时代,联盟不可靠,威名更不能当饭吃,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说话。

刘备在发展,孙权也没有落下,平山越,取交州等郡,实力也不小,而且荆州有三郡已经在孙权手中,时刻对刘备的荆州进行虎视眈眈,刘备清楚,关羽更明白。

由于有孙刘联盟的存在,两家发起直接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不能说双方没有起那个心思。关羽需要用一场战争来浇灭孙权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所以发动襄樊之战具有一石二鸟的战略目的,既能够缓解刘备在汉中的压力,又能够对东吴进行敲山震虎。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在战略是非常高明的,虽然最后不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反而大意失荆州,命丧麦城,但丝毫不能掩盖关羽的战略眼光。

综上来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具有很高明的战略谋划,最终却因为兵力太少和部将(糜芳、傅士仁)投降导致大败,非常的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