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dimanlanke


 公元218年,曹操與劉備爆發了漢中之戰;

  公元219年春天,曹軍在戰場上十分被動,曹操不得不主動退出漢中,但是臨走前卻強行帶走了大量人口。劉備雖然得到了漢中,卻只是一座空城,如果想要長期佔據漢中,劉備必須從人口本就不多的蜀中遷百姓過來。從結果上說,雖然劉備取得了勝利,但也相當難受。

  曹操雖然退回到長安,但是依然對漢中虎視眈眈,一到播種農忙的時候,曹操就派兵騷擾,讓漢中的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這種事把蜀漢逼的疲敝不堪,甚至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這時候,劉備希望將曹操的注意力從漢中轉到其他地方,而關羽此時發動襄樊之戰,正是劉備所期盼的。

  公元219年夏天,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意思是“關羽可以代表劉備出征,沒有自作主張的問題”,雖然《三國志》沒有記載劉備授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但是從這裡可以看得很明顯,劉備是希望關羽打襄樊,以緩解漢中的壓力。同時,攻打襄樊也是為了打通荊蜀交流的經脈,從漢中走漢水可以直達荊州。

  襄樊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如果襄樊被攻下,中原大門就被打開。所以,正如劉備所料,曹操把注意力轉到了荊州。公元219年冬天,襄樊之戰的一片大好,不得不佩服關羽的軍事才能,以一己之力對抗曹魏,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一度讓曹魏境內民變,曹操幾次都想遷都,可惜最後功虧一簣,兵敗麥城。

  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天下有變,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當時漢中失利夏侯淵陣亡,漢中遷民導致怨恨重重,中原勞役苦重引發了各地民變不斷。這時候,曹操的統治出現了動盪危機,此時出兵正符合“有變”的前提。不論是劉備的默認,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機都沒有錯。

  戰爭剛開始,進程相當順利,就算後來被徐晃擊退,關羽的水軍依然能隔絕漢水包圍襄陽。失敗的關鍵在於東吳的偷襲,再加上糜芳、士仁的投降。如果沒有內部人的反水,關羽起碼還有退路,不至於兵敗山倒。整個戰爭,關羽一人對抗曹孫所有名將,還有自己人反水,焉能不敗?


野史共享


《三國志》裡沒有任何記錄關羽為什麼要發動襄樊之戰,甚至沒有記載劉備是否授權關羽發動此次關乎魏、蜀、吳三國轉折的戰役。

關羽為什麼在沒有得到劉備授權的情況下發動襄樊之戰呢?原因有兩點:

一、關羽審時度勢,發動襄樊之戰是戰略考慮

劉備從赤壁之戰撈到了第一桶金,佔荊州為根據地,經營十多年後,西進益州,搶了劉璋和張魯的地盤,一下從賣草鞋的變成了土財主,整個蜀國勢力大增,而起家的本錢就是荊州,劉備入川前留下了他最為倚重的將軍關羽鎮守,並且授予“節鉞”之權。

“節鉞”就是關羽可以在任何時候做出等同於劉備權威的命令和行動,並不需要向劉備請示。

節鉞解決了關羽可以自作主張發動戰爭的權力問題,而為什麼要發動襄樊之戰,卻是個戰略問題。關羽被封為前將軍,在劉備心目中的分量比其他人重要得多,這不只是因為兩人插過香,拜過把子(正史並沒記載兩人結拜過),重要的還是因為關羽具有非凡的能力。

發動襄樊之戰的局勢讓關羽看到了機會,也感知了蜀國的危機。建安二十四年,是劉備集團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年,劉備從西川出發,攻取了曹操的漢中地區,並且佔領了上庸等郡。

不要以為劉備佔領了曹操的漢中、上庸等地就萬事大吉,沒那麼簡單。劉備大軍算是孤軍深入,兵力不濟,糧草不餘,而曹操在放棄漢中、上庸等地的時候,耍了心眼,把該地的民眾全部遷徙到了關中,劉備佔領的其實是空城,沒人的地方更讓劉備頭痛。

城池要士兵守護,糧食要川中運輸,連地裡的糧食都沒人收割,你還不能撤退,一撤,曹操就追回來,不但搶回了地盤,順便還要追擊一下。

關羽對此局勢應該相當的清楚,在沒有得到劉備授權的情況,唯有從荊州北上攻擊曹操的襄樊之地,吸引曹操大軍向南對抗關羽,才能給劉備留下充足的經營漢中、上庸等地的時間,無論是吸引當地民眾迴歸,還是遷徙蜀中百姓北遷,那都需要時間。

二、震懾孫權,鞏固荊州

劉備西進益州,留給關羽的人馬並不多,整個荊州幾郡總共才5萬多人,關羽要鎮守當時最為重要的荊州之地,肯定是捉襟見肘,他能夠確保荊州不失,一方面靠的是吳蜀聯盟,另外一方面靠的是關羽的威名。

在三國那個時代,聯盟不可靠,威名更不能當飯吃,一切都是要靠實力說話。

劉備在發展,孫權也沒有落下,平山越,取交州等郡,實力也不小,而且荊州有三郡已經在孫權手中,時刻對劉備的荊州進行虎視眈眈,劉備清楚,關羽更明白。

由於有孫劉聯盟的存在,兩家發起直接戰爭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不能說雙方沒有起那個心思。關羽需要用一場戰爭來澆滅孫權那顆蠢蠢欲動的心,所以發動襄樊之戰具有一石二鳥的戰略目的,既能夠緩解劉備在漢中的壓力,又能夠對東吳進行敲山震虎。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在戰略是非常高明的,雖然最後不但沒有達到戰略目的,反而大意失荊州,命喪麥城,但絲毫不能掩蓋關羽的戰略眼光。

綜上來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具有很高明的戰略謀劃,最終卻因為兵力太少和部將(糜芳、傅士仁)投降導致大敗,非常的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