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名孤儿,从一根扁担起家,建立起一个持续200多年的商业帝国

生于清初的王相卿,算是清朝第一代晋商代表。人称王二疤子,为人耿直而又充满智慧。他在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时看到了商机,随军做起了小生意,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来王相卿与人合作创办吉盛堂,后改名大盛魁,经过苦心经营,王相卿成为山西大富,垄断草原贸易,其商号称雄草原200多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王相卿的创业故事。

他是名孤儿,从一根扁担起家,建立起一个持续200多年的商业帝国

一、外出谋生

王相卿出生于清朝初期,是山西省太谷县人,幼年时期家庭贫苦。王相卿的母亲去世的早,家里又太过穷苦,王父决定以身试险与同村亲友一起跑口外做走私生意,但从此一去无归。王相卿是依靠出嫁的姐姐接济他才得以活下来。

王相卿的姐夫是位教书先生,平常给大户人家教私塾赚些许银两维持家里日常用度,并无太多积蓄,日子过得也很紧巴。长大之后,王相卿不愿意一直受姐姐的接济,因此他就开始外出谋生。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王相卿发展的并不顺利,他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赔的就剩下一根扁担了。

后来经人指点,王相卿前往杀虎口做佣工。1696年,康熙决定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叛大军源源不断经过杀虎口,由于清军要深入漠北的不毛之地,运粮艰难,就允许商人随军贸易。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就在清军中做伙夫,服杂役,并随机做点小生意。

他是名孤儿,从一根扁担起家,建立起一个持续200多年的商业帝国

二、齐心协力

后来,王相卿认识了也是为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他们3人便结拜成异姓兄弟。随后他们三人脱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还不得温饱,而且环境很艰苦。张、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乡另谋生计,但王相卿意志坚决,决定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经营。

清军取得胜利后,杀虎口成了军事重地,驻扎了大量的部队,王相卿的生意也随之越来越兴隆。此时张、史二人返回,三人一起开了个商号,称为吉盛堂。军队粮草都要在杀虎口集结,以保证前方长驻军队的衣食住行,于是王相卿抓住机会,商号生意日渐好做。由于王相卿三人分工协作,同时又齐心协力,生意愈做愈大。

到康熙末年,王相卿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并将总号地址移到了乌里雅苏台,后来又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城中。又经过他们的数十年苦心经营,最终把“大盛魁”办成旅蒙晋商专做蒙俄贸易、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银子的著名大商号,王相卿也成了垄断蒙古市场的商界巨头。以后又经过十几代人努力,“大盛魁”竟在蒙古大草原上称雄200多年。

他是名孤儿,从一根扁担起家,建立起一个持续200多年的商业帝国

三、经营策略

王相卿的大盛魁商号根据蒙俄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不同时期贩卖不同的产品,经营策略非常灵活,所以深得蒙古和俄国人的喜爱。另外大盛魁总号对商机的把握也很到位,比如道光,咸丰年间,大盛魁总号的经理王廷相,通过市场分析,果断采购大量白蓝绸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冷门货,反对囤积,而他却坚持进货。不久皇帝驾崩,举国吊丧,白蓝绸缎很快脱销,此后大盛魁高价出货,大赚了一笔。

大盛魁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后人为了纪念王相卿与张杰、史大学三人的创业精神,在"大盛魁"的祠堂和财神座前,供奉了四样传家宝: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扁担是创始人以肩挑贸易起家;货箱是创始人用过的装财物的大木箱;石头是创业时作为秤砣用来称银子的衡器;稀饭据说是三人创业最艰苦时,没钱吃饭,在过除夕时,三人决定奢侈一次,就煮了一碗小米粥来打发年关。

他是名孤儿,从一根扁担起家,建立起一个持续200多年的商业帝国

​关于王相卿的故事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阅读。

我是实体经济守望者,欢迎关注,更多创业故事与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